單位分支機構或內設機構是單位的附屬機構,單位的分支機構如分公司、辦事處等,單位內部的職能部門如企業內部的車間、科室等。我國刑法學界對分支公司或內設機構能否成為單位犯罪主體,爭議頗大。肯定說認為,單位分支機構和內設機構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否定說認為,刑法第30條規定的單位犯罪的主體只能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沒有包括注明分支機構和內設機構,因而他們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應由其隸屬的單位負刑事責任。
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經濟體制及企業經營規模看,一些大的企業不直接干預具體的業務活動,而是通過授權分支機構或內設職能部門從事具體的經營業務,此時,分支機構或內設機構在授權范圍內從事的行為就應當視為單位的行為,如果不認定為單位犯罪的話,與我國抑制單位犯罪的立法宗旨相悖,且會在實踐中導致不良的后果:一方面單位的分支機構或內設機構會因為由上級單位承擔責任而無所顧忌,另一方面還會產生規模較大的單位和中小型單位承擔刑事責任不平等的弊病。有鑒于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月21日發布的《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明確表明: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實施犯罪行為的處理。
以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的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亦歸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所有的,應認定為單位犯罪。不能因為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沒有可供執行罰金的財產,就不將其認定為單位犯罪,而按照個人犯罪處理。這一規定表明了單位的分支機構或內設機構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其是否有獨立的財產或經費不影響其犯罪主體的構成。
(四)幾種特殊對象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1、承包企業。行為人通過簽訂承包合同,取得對某一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并以該企業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是一種經營權的轉移,并不意味著所有制改變。行為人通過簽訂承包協議,取得了企業的經營權,擔任廠長或者經理,表明他已取得了企業主管人員的身份。他在經營活動中,不再是以個人名義從事活動,而是以承包企業的名義為該企業的利益從事活動,其行為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單位行為。因此,對于承包企業的犯罪行為應以單位犯罪論處。
2、名為集體、實為個人的單位。對此應認定為個人犯罪。
3、境外公司、企業或組織。境外公司、企業或組織能否認定為單位犯罪,關鍵在于有無確實的證據證明其存在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真實、合法的,即認定為單位犯罪。反之,認定為個人犯罪。
4、私營企業。修訂后的刑法第30條明確規定,具有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改變了以往將私營企業等同于自然人犯罪的態度。
5、合伙企業。雖然新的合伙企業法于2006年8月27日公布,承認了有限合伙企業,但刑法并沒有將合伙企業納入單位犯罪的范疇,故不宜認為合伙企業具有構成單位犯罪的主體資格。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判刑三年最快多久出來
2021-03-01留置權與抵銷權有什么區別
2021-03-11無限責任公司有哪些
2020-12-27屬于交通事故工傷的情形都有哪些
2020-12-03未成年人網絡平臺打賞是否有效
2021-01-27民事案調解不成怎么辦
2020-11-08瀆職侵權如何賠償
2021-03-07建筑工程的概念是什么
2021-03-10保密協議是否需要支付保密費
2020-12-09單位未支付競業補償金如何處罰
2021-01-18勞動爭議仲裁管轄內容
2021-01-02保險合同解除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1-02-19保險合同中默示保證與明示保證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8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的營運資金是多少
2021-03-19保險合同成立后哪種人可以憑自己的意愿解除保險合同
2020-11-28如何在保險公司辦理理賠手續
2020-11-17財產保險合同的概述有哪些內容
2021-01-12新保險法增加哪些規定
2021-01-05財產損失保險合同的分類是什么
2020-12-19校方責任保險理賠案例導言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