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刑法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對此認識不一,刑法理論界對此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不及時搶救會有生命危險而畏罪潛逃,致被害人延緩搶救時機而死亡。第二種觀點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事實上發生了二次交通事故:已經發生交通事故后,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又發生交通事故,顯然刑法將同種數罪規定了一個法定刑。第三種觀點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有確定證據證明,被害人本來不致于死,卻因肇事者逃逸未得到及時搶救而死亡;二是肇事者在逃逸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嚴重后果。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
第二種觀點堅持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因逃逸致人死亡”作為加重情節,其主觀方面也應當是過失,為把其解釋為過失,就把“人”解釋為“在逃逸中第二次造成交通事故中的人”,即實際發生
了兩次交通事故。這一解釋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況很多,但在逃逸中又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情形并不多,所以,將這種特殊情況作為一個加重情節來規定,顯然是不必要的。其次,如果行為人在第一次交通事故中構成犯罪,逃逸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也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按照刑法第69條的規定,數罪并罰,這樣處理更為合理。再次,如果行為人在第一次事故中不構成犯罪,逃逸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此時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行為人在第二次事故中構成交通肇事罪,對此,只能按照第一個量刑檔次處罰,不能加重處罰。另一種是行為人在第二次事故中不構成犯罪,對此不能處罰,更不能加重處罰。這兩種情形都不能適用第三個刑檔。所以,這種觀點有不周密之處,不足取。
《解釋》第5條第1款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與第一種觀點一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得減刑的幾種情形
2021-02-26收養關系解除怎么辦理呢
2021-01-29虛假公司簽的合同是否無效
2021-02-21機械設備合同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09第二順位繼承人是什么
2021-03-08違反約定一房多賣,一房多賣構成犯罪嗎
2021-02-06以房養老政策如何且行且完善
2020-11-21家庭財產保險不承保的財產有哪些
2021-03-22保險上當后如何維權
2020-11-09保險中追溯期的概念是什么
2020-11-22關于建立土地出讓合同違約責任認定集體會審制度的通知
2021-01-28新農村建設搬遷是否是自愿為原則的
2021-03-222020農村瓦房舊房拆遷補償多少
2020-11-29房屋征收是不是一定要給予補償
2020-11-24農村房屋拆遷怎么補償
2020-12-14什么是拆遷安置房及產權證辦理過程
2021-02-03拆遷安置房買賣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19企業拆遷如何進行拆遷談判
2020-11-16個體廠房拆遷有經營性損失補償嗎
2020-12-01租的飯店要被拆遷有補償嗎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