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單位犯罪應排除過失犯罪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8 · 938人看過

我國刑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在總則部分以專節規定了單位犯罪,在分則部分則以近百個條文對此予以細化。

雖然刑法規定的單位犯罪,絕大部分是故意犯罪,但也有少數是過失犯罪,如第一百八十九條對違法票據承兌、付款、保證罪,第二百二十九條第三款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第三百六十三條第二款為他人提供書號出版淫穢書刊罪,等等。這些罪名的共同特征是由于單位直接責任人員履行職責時的過失而發生嚴重危害社會的后果或者具有引起嚴重后果的嚴重危險,但行為人并非追求或放任嚴重后果的發生,屬于單位成員的“職務肇事”。反思刑法對單位過失犯罪的規定,不難發現其欠缺合理性。

一、單位過失犯罪在本質上是單位成員的過失犯罪

所謂過失,傳統的刑法理論認為是指行為人應注意并能注意而不注意以致發生犯罪事實。刑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我國刑法理論上一般將過失區分為普通過失與業務過失。普通過失是指在構成要件上沒有特別限制的一般過失。而業務過失是指從事某項業務的人因疏于業務上的必要注意,導致發生了行為人并不希望的危害結果。單位成員在職務工作中敷衍了事,嚴重不負責任導致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即屬于業務過失。

單位犯罪主體是復合主體,是由法人或非法人社會組織為形式,以自然人為內容復合組成的特別主體,后者包括直接負責的單位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邏輯常識,任何單位為了單位自身的利益,都必然要求其主管人員及其他人員對單位恪盡職守。否則,單位成員對單位不盡職守,就必然導致單位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與單位之形式嚴重脫離,從而使單位渙散甚至解體,這也就是說,單位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對單位的工作嚴重不負責任,玩忽職守以致過失犯罪,必然有形地或者無形地危害單位利益,給單位造成物質損失或名譽損失。因此,單位成員職務上的過失犯罪不僅使國家和社會受害,單位更是直接受害者。當然,單位之受害者的身份在個案中并非都表現得非常明顯。例如,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為他人提供書號出版淫穢書刊罪,系由于單位成員的過失,造成他人的淫穢書刊得以以合法的書號出版發行,從而嚴重危害社會自不必說,而出版單位在這種“出版事故”中,雖然不一定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但由于社會影響惡劣,不可避免地會給單位造成重大的名譽損失,而出版單位的名譽實際上是一種無形資產,名譽損失則必然是無形資產的損失,并進而影響單位的經營效益,造成有形的物質損失。因此,在這種“出版事故”中,出版單位無疑是直接受害者之一。可見,所謂單位過失犯罪,不過是將單位成員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株連到單位(受害者)。這與單位故意犯罪是單位主管人員和其他人員為了單位的利益危害社會存在顯著的差別。

二、單位成員職務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應當自負

由上述分析可知,單位成員職務上的過失行為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無論是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是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都應當對自己的職務過失犯罪獨立地承擔刑事責任,不應當株連單位沒有直接責任的無辜人員。那么,單位決策者(一人或數人)的過失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應否由決策者和單位共同承擔刑事責任呢?筆者的回答是否定的。誠然,單位的決策者往往被視為單位的代表,決策者的過失似乎就是單位的過失。不過,我們具體分析職務上的過失犯罪的本質表現——玩忽職守、不認真履行在單位所擔負的職責等等,不難發現,單位成員(包括單位決策者)職務上的過失犯罪實際上是對單位職責和單位利益的背棄,因而,由這種“職務事故”的肇事者自己承擔刑事責任是天經地義的,但不應當將這種刑事責任株連到處于被害者地位的單位。

實際上,將單位成員職務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株連到單位的做法,不僅對于作為被害者的單位是不公平的,對于單位“職務肇事”者以外的單位成員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單位成員中除了對“職務肇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外,大家并不對“職務肇事”負有責任,但是,一旦由單位對這種“職務肇事”承擔刑事責任,這些無辜的單位成員所賴以謀生的單位卻戴上了“犯罪”的帽子,單位的名譽、單位的正常運作、單位的效益和單位成員的工作和生存環境將不可避免地受到負面影響。這種結果對于單位的無辜成員來說,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

三、單位過失犯罪扭曲了單位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的性質

單位成員違背單位職責發生職務上的過失犯罪,盡管難免給單位造成負面影響,使單位成為事實上的受害者,但單位仍然是有責任的。因為任何一個單位對本單位的所有成員都有管理之責,單位成員發生職務過失犯罪,從特定角度上說明單位對單位成員的管理未能盡責,故而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必須明確,單位成員違背單位職責而發生違背單位利益的職務上的過失犯罪,同單位的管理、教育缺陷并非直接因果關系,單位不應當同“職務肇事”的單位成員共同承擔刑事責任,而只應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說,單位成員的職務過失犯罪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單位應當負責賠償(我國《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當然,這并不妨礙單位對職務過失犯罪行為人追究經濟責任。

眾所周知,刑法上的罰金同民法上的賠償雖然都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但二者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后果具有質的不同,前者是刑事犯罪人承擔的刑事責任,是法律對犯罪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其評價結果是行為人具有了犯罪者的身份,而后者則是民事侵權人承擔的民事責任,不會產生任何刑事后果。二者的界限絕不能混淆。然而,單位過失犯罪之規定,卻扭曲了單位在單位成員職務犯罪中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的性質,以刑事責任取代了民事責任,這顯然是缺乏合理性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刑法對單位過失犯罪的規定欠缺合理性,應取消單位過失犯罪的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