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故意犯罪形態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實際上這是一個純理論性的問題,如何于實務中解決這個問題,現有刑法規定并未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當我們已知某種故意犯罪成立,那么這種犯罪主觀上是否具備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形態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但是,當涉及具體的犯罪時,許多學者卻經常忽略了這一點,通常認為這種犯罪是故意犯罪,但只能由間接故意構成。正如筆者在研究刑法第407條違法發放林木采伐許可證罪主觀特征時所遇見的問題,大多數學者幾乎都持這種觀點。由此引發筆者對間接故意的興趣與思考,究竟問題的癥結何在?試申言之。
一、間接故意內涵的界定
間接故意犯罪類型是否為刑法故意犯罪的規定所含括,刑法第14條明確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边@一規定揭示了犯罪故意應由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部分構成。換言之,行為人能夠認知其行為具有社會非難性,同時希望或者放任其行為發生的心態,則構成刑法意義上的犯罪故意。由此可見,刑法規定本身并未將犯罪故意厘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劃分完全是一種理論層面上的研究。但探究間接故意的價值取向對犯罪故意理論具有積極的作用勿庸置疑。
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的分野源于刑法第14條對行為人意志因素的表述,即“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態度。希望行為危害結果發生為直接故意;放任行為危害結果發生為間接故意。理論界關于間接故意概念的介述基本上援此為據,雖爭鳴不甚激烈,但仍然存有幾種不同的解釋:其一,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注:參見高*暄著:《刑法總則要義》,**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127頁。)其二,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注:參見王*富著:《中國刑法研究》,中國**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頁。)其三,犯罪的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其行為可能引起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有意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質言之,預見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間接故意。(注:參見陳*良著:《刑法哲學》,中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頁。)
關于間接故意的涵義,不僅學界的見解不盡相同,各國的刑事立法也不一致。僅有少數國家刑法中明確規定了間接故意的內容,如俄羅斯、臺灣地區等;多數國家的刑事立法未作規定,但其中一些國家的刑法能夠反映間接故意的內容,如《奧地利刑法》第5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有意實現法定構成之事實且明知其可能實現而予以認許者,為故意?!薄?a href='http://www.bjxgfjob.com/lawyers/list-820000-0-0.html' target='_blank' data-horse>澳門刑法》第13條第3款規定:“明知行為后果可能使符合一罪狀之事實發生,而行為人行為時系統受該事實之發生者,亦為故意?!薄读_馬尼亞刑法》第19條規定的間接故意是:“預見到行為的結果,雖不追求其發生,卻接受了該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憋@然,這些規定并未對行為人的認識程度加以限制。英美法系的學者認為,故意既指希望結果發生的直接或目的之心理狀態,也指間接故意。只要證明被告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是“事實上的必然”會造成這些結果,不管是否系故意的,均可成立或推定為“間接”故意。(注:不管是預見到事實上的必然性,還是預見到“極大的可能性”,都僅僅是推定故意的證據,只有事實上的必然性,才足以作出這種推定。趙*志主編:《香港刑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頁。)大陸法系學者的故意界說多采用容認主義,(注:容認主義,又稱為容認說,主張不以僅認識犯罪事實為己足,且亦不以意欲(希望)結果之發生為必要,而系以容認犯罪事實之發生為己足之學說。洪*增:《論故意》,載臺灣《刑事法雜志》第16卷第1—2期。)普遍認為,凡在目的上實現犯罪事實之發生者,為直接故意;凡-容認實現必然的伴隨目的行為而發生之惡害者,為準直接故意;凡預見伴隨目的之行為可能發生的結果,而予以容認者,為間接故意。(注:參見洪*增著:《刑事責任之理論》,臺灣1982年版,第142頁。)前蘇聯學者指出:行為人認識到產生結果的必然性,則不屬于有意識地放任。(注:法律沒有把意識到后果的必然性列入故意的某個形式,刑法理論界和刑法實踐對認識到后果的必然性有不同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分析犯罪人心理狀態的差異會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某人已經意識到了必然會發生某種結果,但他無視這一點,繼續實施自己的行為,他在心理上更希望產生這種結果,而不是有意識地放任。根據這種情況,應當把認識到產生結果的必然性看作是直接故意的一種表現。**亞耶夫等主編:《蘇維埃刑法總論》,**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頁。)這一結論為我國理論界間接故意的通說所承襲。至于立法者為何沿用1979年刑法第11條有關故意的內容而未作任何刪改,考其原因在于,無論行為人主觀上出于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對其承擔故意犯罪的刑事責任并無影響,所以立法者于刑法條文中沒有對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區分予以明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擔保合同期限最長是多久
2020-11-25貿易公司注冊條件有哪幾種
2021-03-21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的罰款力度是怎樣的
2021-02-27無期徒刑怎么算立功
2020-12-14被看守所拘留能探視嗎
2020-11-11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父母可以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嗎
2021-02-18指定管轄的取證困難
2020-11-12精神出軌的離婚證據有哪些
2021-02-22傷殘人員變更國籍,傷殘撫恤金和相關待遇會被取消嗎
2020-11-18治安案件金額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1-01-12普通員工簽勞動合同注意什么
2021-02-21有簽名沒有公章的合同是否有效
2021-02-11競業限制補償金有哪些規定
2020-11-14建筑勞務分包給個人是否有效
2021-02-04上海隔離期間工資怎么算
2021-03-09延長假期加班企業如何發放加班費
2021-01-082020員工勸退賠償標準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04空運險種被保人的義務
2021-02-24某保險公司訴某公司保險合同一案
2020-11-29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申請書怎么寫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