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間接故意中的“放任”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犯罪間接故意。認識因素方面,間接故意表現為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意志因素方面,行為人為了追求某種其他結果的發生,而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放任態度。在理論與實踐上,成為間接故意犯罪理解難點的,正是“放任”一詞。
關于“放任”,我國刑法學界有不同看法。一是不希-望說,認為放任就是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只是采取了聽之任之、漠不關心的態度[1](第208頁);二是中立說,認為放任就是對危害結果的發生與否采取滿不在乎、無所謂的態度,危害結果的發生不違背行為人的本意,不發生行為人也不懊悔[2](第71頁);三是放任發生說,認為放任態度并不是在兩種可能性之間采取中立,而是放任結果的發生,不是“放任結果的不發生”。[3](第163頁)筆者以為,以上幾種觀點均存疑問。首先,放任并不是單純的希-望,它對結果的發生是聽其自然,不加干涉,因此包含了希-望和不希-望兩方面。不希-望不是聽之任之,聽之任之除了不希-望還包括希-望,只不過在放任的心態下,希-望與不希-望都不是那么明顯。所以,希-望說有失片面。其次,放任發生說則只看到了行為人對結果的發生肯定心態的另一面,因此它與不希-望說一樣有失偏頗。最后,中立說也不大妥當。刑法第14條規定的是“放任這種結果發生”,而不是放任其不發生。從這個角度看,說明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不像直接故意那樣積極追求而已。而且,行為人既然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之所以還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同他自己的主觀意識也不是毫無關系的。因為如果行為人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他另外所追求的行為的結果就不能產生。于是,為了實現其另一個愿望,就只好放任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從這里就可以理解,法律為什么把放任結果發生的,也視為故意;為什么說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并不違反行為人的意志。這樣的心態,用中立說無法完全解釋清楚。綜合考慮,宜從以下3方面理解間接故意中的“放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非上市公司收購股權轉讓要繳稅嗎
2021-01-12嵌入式軟件能否申請著作權
2021-03-142020年浙江省各市消費者投訴協會電話及聯系地址是什么
2021-03-03遺產繼承到法院起訴怎么辦
2020-12-28精神損害賠償金多少
2021-01-03合同債權質押的要點有哪些
2021-01-15單位讓員工帶病加班是否違反合同法
2021-02-27挖沙子犯法嗎
2021-01-06不同的保險公司怎么具體運作資產
2020-11-30學生住院保險理賠嗎
2020-12-23機動車停運損失保險是否承擔責任
2020-12-09保險到期了可以推遲多久交
2021-03-20網絡保險的重要性
2020-11-13保險條款解讀-車險
2021-02-23土地轉包后收益歸誰
2020-12-07新農村建設拆遷補償時,是按面積補償還是人口補償
2020-12-07征地拆遷補償和戶口有關系么
2020-11-29拆遷補償方案中的這幾點一定要注意
2021-02-03哪些人不享受動遷安置
2021-03-11房屋拆遷授權委托書的格式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