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間接故意犯罪的認定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8 · 290人看過

一、如何理解間接故意中的“放任”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犯罪間接故意。認識因素方面,間接故意表現為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意志因素方面,行為人為了追求某種其他結果的發生,而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放任態度。在理論與實踐上,成為間接故意犯罪理解難點的,正是“放任”一詞。

關于“放任”,我國刑法學界有不同看法。一是不希-望說,認為放任就是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只是采取了聽之任之、漠不關心的態度[1](第208頁);二是中立說,認為放任就是對危害結果的發生與否采取滿不在乎、無所謂的態度,危害結果的發生不違背行為人的本意,不發生行為人也不懊悔[2](第71頁);三是放任發生說,認為放任態度并不是在兩種可能性之間采取中立,而是放任結果的發生,不是“放任結果的不發生”。[3](第163頁)筆者以為,以上幾種觀點均存疑問。首先,放任并不是單純的希-望,它對結果的發生是聽其自然,不加干涉,因此包含了希-望和不希-望兩方面。不希-望不是聽之任之,聽之任之除了不希-望還包括希-望,只不過在放任的心態下,希-望與不希-望都不是那么明顯。所以,希-望說有失片面。其次,放任發生說則只看到了行為人對結果的發生肯定心態的另一面,因此它與不希-望說一樣有失偏頗。最后,中立說也不大妥當。刑法第14條規定的是“放任這種結果發生”,而不是放任其不發生。從這個角度看,說明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不像直接故意那樣積極追求而已。而且,行為人既然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之所以還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同他自己的主觀意識也不是毫無關系的。因為如果行為人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他另外所追求的行為的結果就不能產生。于是,為了實現其另一個愿望,就只好放任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從這里就可以理解,法律為什么把放任結果發生的,也視為故意;為什么說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并不違反行為人的意志。這樣的心態,用中立說無法完全解釋清楚。綜合考慮,宜從以下3方面理解間接故意中的“放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張蘇哲

張蘇哲

執業證號:

13301201511790900

北京中凱(杭州)律師事務所

簡介:

法學碩士,中高級律師職稱,基金、證券從業資格,杭州律協金融專業和宣傳教育委員會委員,經驗豐富,分析專業精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張蘇哲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