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間接故意中的“放任”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犯罪間接故意。認識因素方面,間接故意表現為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意志因素方面,行為人為了追求某種其他結果的發生,而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放任態度。在理論與實踐上,成為間接故意犯罪理解難點的,正是“放任”一詞。
關于“放任”,我國刑法學界有不同看法。一是不希-望說,認為放任就是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只是采取了聽之任之、漠不關心的態度[1](第208頁);二是中立說,認為放任就是對危害結果的發生與否采取滿不在乎、無所謂的態度,危害結果的發生不違背行為人的本意,不發生行為人也不懊悔[2](第71頁);三是放任發生說,認為放任態度并不是在兩種可能性之間采取中立,而是放任結果的發生,不是“放任結果的不發生”。[3](第163頁)筆者以為,以上幾種觀點均存疑問。首先,放任并不是單純的希-望,它對結果的發生是聽其自然,不加干涉,因此包含了希-望和不希-望兩方面。不希-望不是聽之任之,聽之任之除了不希-望還包括希-望,只不過在放任的心態下,希-望與不希-望都不是那么明顯。所以,希-望說有失片面。其次,放任發生說則只看到了行為人對結果的發生肯定心態的另一面,因此它與不希-望說一樣有失偏頗。最后,中立說也不大妥當。刑法第14條規定的是“放任這種結果發生”,而不是放任其不發生。從這個角度看,說明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不像直接故意那樣積極追求而已。而且,行為人既然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之所以還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同他自己的主觀意識也不是毫無關系的。因為如果行為人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他另外所追求的行為的結果就不能產生。于是,為了實現其另一個愿望,就只好放任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從這里就可以理解,法律為什么把放任結果發生的,也視為故意;為什么說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并不違反行為人的意志。這樣的心態,用中立說無法完全解釋清楚。綜合考慮,宜從以下3方面理解間接故意中的“放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任正良律師具有較為深厚的法學功底及豐富的訴訟經驗,為眾多當事人挽回巨額的經濟損失并爭取到最大化的合法權益。從進入法律服務領域起,任正良律師即秉持著“專業、誠信、效率”的宗旨,對每一個委托人的境遇感同身受,對于律師來講,不只是一個案件這么簡單,而是會觸及到人生軌跡的變化,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疏忽。北京京騰律師事務所作為一家專門從事民商事領域的專業型律所,在婚姻家事、合同糾紛、債權債務、法律顧問、非訴項目中皆取得極大的成就,以團隊化辦案模式、充分整合地區、行業資源,為委托人的合法權益提供最為優質的保障!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專利權評價報告官費
2021-02-21吸毒又販毒怎么判
2020-12-09婚姻自由與婚姻自主權有什么區別
2021-02-24船舶確權之訴訴訟費由誰承擔
2021-03-15發生車禍后怎樣收集證據
2021-02-14離婚可以用電話調解嗎
2020-12-31煤礦工意外死亡如何賠償
2021-01-19合同有自動續約嗎
2020-12-17行政訴訟網上能立案嗎
2020-11-26商場顧客摔傷誰負責
2020-11-18房屋私自改造出租合法嗎
2020-12-24光污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12-10勞務派遣協議范本
2021-01-16什么是勞動爭議調解期限?怎樣確定勞動爭議的調解期限
2021-01-25家庭財產保險案例
2021-01-21改裝汽車應怎樣獲得保險理賠
2020-12-04交通事故訴訟費保險公司會承擔嗎
2020-11-22從器官移植談確認保險合同條款爭議的基本原則
2020-11-23投保人在保險投保時怎樣做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
2021-02-13土地承包經營權什么情況下變動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