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范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條規定:未成年罪犯根據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現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罰: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防衛過當或者避險過當;
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
共同犯罪中從犯、脅從犯;
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
其他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
根據我國刑法典第72條、第74條的規定,適用一般緩刑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犯罪分子被判處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罰。緩刑的附條件不執行原判刑罰的特點,決定了緩刑的適用對象只能是罪行較輕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輕重是與犯罪人被判處的刑罰輕重相適應的。我國刑法典之所以將緩刑的適用對象規定為被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就是因為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較輕,社會危害性較小。相反,被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罪行較重,社會危害性較大,而未被列為適用緩刑的對象。至于罪行相對更輕的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由于管制刑的特點即對犯罪人不予關押,僅限制其一定自由所決定,故無適用緩刑之必要。所謂“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判決確定的刑期而不是指法定刑。犯罪分子所犯之罪的法定刑雖然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但他具有減輕處罰的情節,判決確定的刑期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以適用緩刑。
(2)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適用緩刑不致再危害社會。這是適用緩刑的根本條件。也即有些犯罪分子雖然被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不能表明不予關押也不致再危害社會,不能宣告緩刑。但必須注意的是,由于犯罪人尚未適用緩刑,因而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只能是審判人員的一種推測或預先判斷,這種推測或判斷的根據,依法只能是犯罪情節較輕、犯罪人悔罪表現較好。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累犯屢教不改、主觀惡性較深,有再犯之虞,適用緩刑難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即使累犯被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適用緩刑。
綜上所述,未成年犯罪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是可以判緩刑的。
雖然不知者無罪,可許多社會準則卻是我們生下來就應該遵守的。不應該因為年齡的限制而不給于懲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如何防止醫療事故
2021-02-28非法集資是什么意思
2020-12-28車禍出院了還賠錢嗎
2021-01-29申請強制執行材料需要哪些
2020-12-22交通事故中能扣車多久
2021-02-24離婚賠償金怎么計算
2020-12-17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接管決定應載明內容
2021-02-22合同有自動續約嗎
2020-12-17企業房產證辦理流程
2021-01-08關于拖欠工資和調崗事宜征詢
2021-01-16交通事故意外險的免責事項
2021-01-23關于人身意外險包括哪些
2020-12-17國內水路、陸路貨物運輸保險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2020-12-10人身保險公司需要承擔怎樣的義務
2021-03-25只能在當地購買人壽保險合同嗎
2020-12-31人身保險合同可以雙賠嗎
2021-01-19醫院認定人死不算 保險公司抗辯不成立
2020-11-16保險合同終止的原因有哪些
2021-03-15保險合同的效力如何
2020-12-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保險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