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印證,刑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和有關司法解釋也說明了數罪并罰是數個同時生效、同時存在的刑罰的執行。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勞改犯在勞改期間又犯新罪法院對新罪判決后其前罪的殘刑從何時計算問題的電話答復》(以下簡稱《答復》)以及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監外執行的罪犯重新犯罪的時間是否計入服刑期問題的答復》兩個司法解釋均把新罪判決確定之日作為前罪剩余刑期的起算點,這表明兩點:一是新罪刑罰不存在、不生效則無所謂數罪并罰;二是新罪刑罰生效時舊罪刑罰不存在或執行完畢,則不會出現數罪并罰。結合刑法第七十條,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把數罪并罰理解為是數個同時生效、同時存在的刑罰的并罰不僅邏輯上一以貫之,也與司法解釋相契合。
■限制加重的價值取向――為輕縱罪犯而設嗎?
限制加重原則是我國數罪并罰的原則之一,對數罪不采并科原則而采限制加重原則利于刑罰的輕緩化,但是輕緩不等于輕縱:其一,數罪并罰如果完全采用并科原則,最終刑期往往會超過人類的壽命極限,形成客觀上無法執行的過長刑期,因而不得不采用限制加重原則。因此,限制加重原則的制度根由是尊重客觀規律,而非寬待犯罪人。其二,限制加重原則在結果上和客觀上有利于犯罪人,但這不是制度的初衷,不能將制度的客觀效果等同于其主觀期待。
有觀點認為,如果某些法條的適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審判中就要采取有利于犯罪人的模式進行解釋,因此對于“時間差”現象,應當加以數罪并罰。然而,刑法解釋,無論是立法解釋、司法解釋抑或審判解釋,是相對穩定的法律規范與變動不居的事實之間的媒介,法律解釋的過程,也是法條蘊含價值的實現過程。對“時間差”現象主張從“有利于犯罪人”出發與限制加重原則存在相悖之處。法律是公正的化身,通過形式的法律實現實體的公正也是國民對于刑法的期盼。不能人為設定某個目的或標準,再用這個前提去曲解制度本身。在“時間差”問題的解決模式上,貿然采用有利于犯罪人的解釋,違反法律本意,違反一般民眾的法感情。另外,犯罪人不管是隱瞞前罪還是犯新罪,都表明了其較大的主觀惡性的存在,如果由于追求某種人為的“目的”而輕縱犯罪人,造成因前罪的存在而客觀上對后罪從寬處罰的情況,將不利于刑罰目的的實現,且于威懾無益、于功利無補,因而宜直接執行新罪的刑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違法犯罪受傷是否擔責
2021-03-04沒衛生許可證怎么處罰
2020-12-02岀資人是否承擔連帶責任
2020-12-04關于酒駕肇事后報警接受處理該如何認定?
2020-11-15什么是家庭冷暴力,遭到冷暴力該如何處理
2020-12-31普通行政案件簡易程序是當庭宣判嗎
2021-01-16案外人提出執行異議怎么處理
2021-02-03民間借貸到期后訴訟時效多長時間
2021-02-28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
2020-12-11購房人何時可解除購房合同
2020-12-19學生在學校感染肺結核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25最新房地產法
2021-01-03八級傷殘是什么待遇
2020-12-07公司依勞動合同調整工作崗位員工不同意怎么辦
2021-01-09對方不履行勞動仲裁裁定該怎么辦
2020-12-24合同法定解除,還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102020遼寧企業三險比例
2020-12-11被車碰了該怎么理賠
2020-12-21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的相關問題有哪些
2020-12-29重復投保有什么后果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