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具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怎么賠償?
事故認定書出具以后,就剩賠償問題。通過以下3種途徑任選其一解決:
1、自行協商。
2、雙方一致請求交警調解。
3、向法院民事起訴。
自行協商一般是針對小額案件或簡易案件,且雙方對事故責任無異議,雙方都無其他違規駕駛的情形(比如:酒后開車、無證駕駛等)才適合自行協商。自行協商也包含了“互碰自賠”的部分。這種處理方式好處是:省時又省力,但其風險是:當事人利用此規則迅速要求撤離現場,消滅事故現場證據,事后又反悔,不承認事先協商好的責任,導致索賠難。
雙方當事人一致請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的,才可以在收到交通事故認定書之日起10日內書面提出調解申請,等待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事故損害賠償爭議的期限為10天。達成協議后,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作出調解書,并送達各方當事人。該調解書在雙方當事人共同簽字后方為生效,然后按照規定履行賠償。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58條之規定調解程序為:
1)介紹交通事故的基本情況;
2)宣讀交通事故認定書;
3)分析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于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并對當事人進行教育;
4)根據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的責任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的規定,確定當事人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5)計算人身損害賠償和財產損失總額,確定各方當事人分擔的數額。
6)確定賠償方式。事故調解人員可根據有關交通事故處理方法、規定等,并結合當事人雙方的經濟條件提出損害賠償方案,供事故當事人自愿協商。
(三)調解結束。訴訟。
指人民法院在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爭議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共同參加下,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予以解決的方式。
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有啥效力
一種證據的法律效力是基于其法律地位而產生的,法律地位確定了,其法律效力自然形成。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司法實踐中,都是將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作為肇事者是否應該承擔刑事責任和法院量刑的主要依據,甚至可以說是起決定作用的依據。可見事故責任認定書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法律效力是至高無上無以替代的。
在司法實踐中,如案件進入到法院審判階段,雙方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所認定的責任比例沒有異議,法院將按照認定書對雙方各自的損失進行審理。如雙方或一方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所認定的責任比例有異議,異議方應提供相關證據證實其異議的理由,異議方有證據證實認定書認定比例確有錯誤的,法院只將認定書作為審判參考,綜合異議人所提交的證據對案件各方的責任比例重新進行劃分。如當事人對認定書有異議,卻沒有證據能夠了證實其異議理由,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道路上車輛的不斷增加也是會導致交通事故發生概率大大提高,那么在發生了交通事故后交警部門也是會根據事故的實際情況來判斷雙方的責任劃分,如果說交警部門在出具了責任認定書后,也是需要按照程序進行相應的賠償,如果對認定書不服也是可以提出上訴的。
交通事故主次責任賠償比例
交通事故責任劃分標準是什么?
發生交通事故后怎么劃分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喻兵兵.男.畢業于武漢大學法學院.在校期間接受了專業系統的法學教育.打下了極為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并獲得了法學學士學位.現為江西省朗秋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本人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辦案原則.以專業.優質.耐心的法律服務贏得當事人的尊重與信賴.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秉持[尚法厚德.守護公平"的辦案理念.致力于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本人擅長婚姻家事糾紛業務.人身損害賠償(交通.工傷)糾紛業務.勞動爭議糾紛業務.各類非訴業務(檔案查詢.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及各類協議等).執業以來已辦理過幾十件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廣受當事人好評.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老人沒駕照上路怎么處理
2021-02-28假釋與減刑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9丈夫同性戀能否構成離婚條件
2021-03-23校園欺凌會被開除嗎
2021-01-15租賃期內可以終止勞動合同嗎
2020-12-03解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新亮點
2021-03-17中外投資類保險產品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8保險公司提出開業申請需要哪些材料
2020-11-12人身保險合同的訂立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01海事保險合同有哪些規定?
2021-03-02車險騙賠都有什么特征判別
2021-03-19人身保險可以重復賠償嗎
2020-12-25法律上分紅保險是什么意思
2020-12-16新保險法細化車險理賠時效涉及的問題有什么
2021-03-04投保人對哪些人員具有保險利益?
2020-11-28承包合同上一定要寫金額嗎
2020-11-11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有什么聯系
2020-11-08土地出讓合同中會注明耕地嗎
2021-01-15樓市火爆使財政收入增加
2020-11-19不同時期有哪些不同的土地改革政策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