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雙方在離婚訴訟中或者在離婚訴訟后,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是否為需要雙方共同償還一直是實踐中的一個難點。之所以這個問題成為司法實踐中的難點,倒并非因為我國法律缺乏對于該問題明確的規定。早在2003年,《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出臺時就明確了“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钡?,這一規定顯然在保護了債權人利益的同時,降低了對于夫妻配偶一方財產利益的保護。因而在婚姻案件的訴訟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虛假債務用以逃避因離婚帶來夫妻共同財產的流失。而基層法院在遇到這一類案件時,一方面同情被虛構債務的當事人的遭遇,但另一方面又無法回避司法解釋的規定。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經過了多年的運用與執行,我國司法的裁判者也逐步在調整對于該條文的理解。以下筆者就通過兩個不同的案例,來嘗試分析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在司法實踐中認定與處理的問題。
由于我國審判實踐中一般不將債權人列為離婚訴訟的第三人,所以處理夫妻財產、特別是處理對外共同債務的負擔問題時,真正的債權人往往處于不知情或者不能表達自己意見的地位。故《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在制定時充分考慮了該情況,第二十四條規定為,“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該條規定的本意是在于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一般只適用于對夫妻外部債務關系的處理。但由于其語言表述過于抽象,導致法律適用的混亂,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一方通過偽造債務來對抗離婚財產分割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法院忌憚于該司法解釋的規定,往往通過判決認可了該債務為雙方共同債務,從而造成了配偶一方夫妻共同財產的減損。但筆者認為,對于《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理解,不能簡單機械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所借債務均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樣既不符合情理,也與立法的本意相違背。
一、對于《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理解
筆者認為,對于《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理解應當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解釋,只能解釋法律,而不能改變法律的規定。故對于24條這一司法解釋的理解,仍應該回歸立法,忠實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立法原意,所謂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或一方為維持共同生活需要,或出于共同生活目的從事經營活動所引起的債務。因此,《婚姻法司法解釋二》24條之規定亦不能拋棄“共同生活需要”而獨立存在。
其次,債權人愿意將錢款借與債務人,是基于對債務人財產處分權利的信賴,而這種信賴又來自于債務人夫妻間的家事代理權。但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七條規定:“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這就是說,因日常生活需要夫妻之間具有家事代理權。但該條同時規定:“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根據上述規定,夫妻之間只能就“日常生活需要”具有代理權,非因日常生活需要所作出的有關財產方面的重要決定,應當經另一方同意;否則,對另一方無約束力。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才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否則,另一方可以對抗第三人。如前所述,我國法律所界定的夫妻共同債務,主要是“為夫妻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所負債務”。這實際上就是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也可以說,我國法律所界定的夫妻共同債務,本身就限定在日常家事代理(為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范圍內。
第三,《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系從債權人主張權利的角度所規定的,目的是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維護交易安全和社會誠信,因此《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是適用于處理債權人與夫妻之間的外部處理關系。而在處理設計夫妻內部財產關系的糾紛時,則不能簡單一句該規定進行處理,將夫或妻一方的對外債務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诖死碛?,同樣的,法院依據該規定對夫妻對外債務所做出的生效裁判,也不能當然地作為處理夫妻內部財產糾紛的判決依據,主張夫或妻一方對外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當事人仍負有證明該項債務確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舉證責任。
二、司法實踐中夫妻債務的認定
(一)舉證責任責任的分配
由于在實踐中,一些證據具有“非客觀性”及“非成文性”的特點,通常難以取得。因此將舉證責任分配給任何一方,就意味著這一方存在更大的訴訟風險。夫妻一方舉債既有可能為了逃避債務,與夫妻另一方惡意串通,將夫妻共同債務,偽造或推委為夫妻個人債務;也有可能是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虛構債務或惡意舉債。也就是說,舉債方既可能與第三人一起虛構債務規避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也有可能與其配偶一同試圖逃避債務。正因為舉債人心態的“反復無?!保匀绻逊蚱抟环降呐e債,一律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則難以排除舉債方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虛構債務或惡意舉債的可能;但如果對夫妻一方的舉債,在舉債方不能證明為夫妻共同債務時,認定為舉債一方的個人債務,則又難以排除舉債方與另一方惡意串通,逃避共同債務可能。
但從我國法律界的主流觀點來看,在一方舉債中,舉債事實或舉債用途只有舉債人最清楚。而且舉債事實或舉債用途屬于積極事實,根據經驗法則,當事人只能對積極事實進行舉證證明,無法對消極事實進行舉證證明。也就是說,只能由主張舉債事實存在或舉債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積極事實)的一方負舉證責任,主張舉債事不實存在或舉債沒有用于夫妻共同利益(消極事實)一方不負舉證責任。因而,對于夫妻一方舉債,債權人僅需證明該債務確實存在,而債務一方則需對債務不存在或者債務不應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抗辯進行舉證。這就是《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的規定。可以這么說,該司法解釋的規定實質上是關于夫妻共同債務舉證責任的分配,如果該債務確實存在且形成于雙方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則該債務即被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債務人或者其配偶若主張否定的事實,則舉證責任應由債務人或其配偶承擔。
當然,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以上舉證責任的分配是針對債權人與債務人夫妻之間的外部法律關系而言的。對于夫妻離婚時對于債務的內部分配來說,《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7條作了相應的規范。在夫妻對于債務承擔的內部關系下,如果舉債方的配偶否認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此時,由于舉債一方處于該借貸關系中主動的一方,對該債務的構成及用途相比較配偶一方來說理應知曉及持有更多的信息。因此,證明該債務屬夫妻共同債務的舉證責任應歸責于舉債一方。若舉債一方無法就該債務系共同債務進行充分證明,則在夫妻內部分擔中,配偶一方不承擔實際的還款責任。
(二)需要證明的內容
在完成舉證責任的分配之后,則訴辯雙方需要對自己負有舉證義務的事實進行舉證??偟膩碚f,夫妻與債權人之間的借貸關系,雖然可能牽涉到人情的因素,但還是一種財產關系,因此從筆者的代理經驗來看,一般應以該借貸錢款的資金走向為基礎,結合一下內容進行印證與說明:
首先,需要證明債務是否確實存在,以排除虛假債務的可能性。在夫妻雙方離婚時,一方配偶可能會通過與自己親朋補寫借條的方式來產生一些債務。但從這些年的法院審判實踐來看,法院對于這一問題較為慎重,尤其是涉及到夫妻財產利益發生爭議時,更不會單單以一方所出具的借條認可雙方存在債權債務關系。通常情況下,法院還是借以銀行的存取款憑證等能證明債權人確實將錢款要付給債務人的客觀憑據來進行認定。需要補充的是,關于債務是否存在,無論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外部關系之訴還是債務人夫妻之間的內部關系之訴,該舉證責任都應有債權人來進行承擔。
其次,需要證明債權人是否知道該債務超出了舉債人可代理的家事代理權的范圍。債權人之所以可以要求夫妻雙方對其所借給一方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其原因在于債權人對于債務人家事代理權的信賴。但如果債權人一方在借款時就明知所借款項一方不具有家事代理權、濫用家事代理權或超越家事代理權的范圍,則其喪失了對債務人家事代理權的信賴,也就喪失了可以讓債務人配偶承擔連帶責任的基礎。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的規定,債務人的配偶一方若要向債權人證明該債務不是夫妻共同債務,則要就雙方感情惡化、雙方長期分居、雙方實行分別財產制等情況為債權人在借款時所知進行舉證。
第三,需要證明該債務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以上兩點證明內容主要是從債權人與債務人夫妻借貸關系的外部角度。如從夫妻內部分擔的角度角度來看,在司法實踐中形成這樣的一種共識,即若債務的借款人署名為夫妻雙方,若任何一方不認可該債務系夫妻共同債務,則應由不認可該債務的一方進行舉證該債務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未享受借款利益。反之,若該債務的借款人署名為夫妻一方,若借款一方認為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享受了借款利益,則應由借款一方舉證該債務用于共同生活。如此安排舉證責任,充分考慮了雙方的知情能力,合理分配了雙方在訴訟中的舉證義務。
三、夫妻共同債務分擔不免除雙方的連帶責任
我們在進一步進行討論,假設案例一中王某和劉某經法院判決共同歸還李某某借款60,000元后,又經人民法院判決雙方離婚,在雙方的離婚判決書中,法院認為夫妻倆對于李某某的借款應各承擔30,000元。該判決生效后,王某能否以離婚判決書中認定自己應承擔5,000元為由,不同意承擔另外5,000元的連帶責任。即對夫妻共同債務的分擔是否免除了雙方的連帶清償責任。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欠債務,除非一方能夠證明該債務存在《婚姻法》第19條第3項所規定的情況,否則該債務即為夫妻雙方的共同債務,應當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且承擔連帶責任。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時,為了方便訴訟等原因,在判決書離婚時會就雙方的財產分割及債務的分擔問題一并作出判決。但是,人民法院就雙方共同債務所作出的判決,僅是為了解決夫妻雙方內部之間的債務分擔問題,而不涉及夫妻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性質問題。同樣的,債權人再出借錢款時,無法得知法院會對債務的承擔進行判決,并且債權人的債權經過法院裁判文書認可后,即享有當然的債權請求權。因此,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法院對夫妻共同債務分擔所作出的判決,并不能改變原有的夫妻承擔責任的性質,也并不意味著免除了夫妻任何一方的連帶清償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劃撥可以按揭嗎
2021-01-11被騙1000元可以立案嗎
2020-11-30房屋拆遷產權確認是行政訴訟嗎
2020-11-30侵犯商標權10萬法院會怎么判
2021-03-01交通事故傷殘鑒定基本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09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11-09父母離婚母親去世父親是監護人嗎
2020-12-25闖紅燈身亡事故如何定責
2021-03-19女方爭取撫養權的有利條件需要哪些
2021-01-17在學校被傳染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17勞動合同與勞動合同的認定
2021-01-08試評勞動教養制度
2021-01-08建設項目工程保險費
2021-02-02家庭財產協議書如何寫
2021-01-09人身保險合同效力中止和效力終止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27交通責任認定書下來保險就可以賠款嗎
2021-02-11商業第三者險的賠償計算方式
2020-11-22江蘇通州最低職工保險,職工自己需繳多少
2020-12-20當家庭財產出險后被保險人需要做些什么
2021-03-12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索賠時怎樣行使權利?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