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須基于一個最終的犯罪目的。就是說,行為人是為了達到某一犯罪目的而實施犯罪行為,在實施該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其所采取的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構成另一個獨立的犯罪;正是在這一犯罪目的的支配下才形成了與目的行為、方法行為、結果行為相對應的數個犯罪故意,而在具體內容不同的數個犯罪故意支配下的目的行為、方法行為、結果行為,都是圍繞著這一犯罪目的實施的。
2.必須具有兩個以上的、相對獨立的危害行為。由于牽連犯在實質上是數個犯罪行為,因而行為人若只實施了一個危害社會行為,就無從談起行為之間的牽連關系問題,從而也就不會有牽連犯的存在。
3.牽連犯所包含的數個危害行為之間必須具有牽連關系。牽連的形式表現為三種:一是目的行為與方法行為的牽連。例如,為了詐騙財物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構成詐騙罪與妨害國家機關公文罪的牽連犯。二是目的行為與結果行為的牽連。例如,為了竊取財物,盜掘古墓葬,盜掘后為湮滅罪跡又毀壞部分文物,構成盜掘古墓葬罪與故意損毀文物罪的牽連犯。三是復雜的牽連,即在三個以上的犯罪行為中分別具有手段和目的、原因與結果的牽連關系。例如,為盜槍而侵入他人住宅是目的和手段的牽連,盜槍與私藏槍支是目的與原因的牽連。關于如何判斷數行為之間有無牽連關系,在我國刑法理論界,有三種不同主張:一是主觀說,主張以行為人的主觀意思為標準加以判斷。二是客觀說,主張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標準加以判斷。其中較有影響的是“直接關系說”,即目的行為與方法或結果行為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直接關系,就是牽連關系。三是折衷說,其中,有的學者認為,對于牽連關系的認定,應當同時兼顧犯罪人的犯意和客觀事實。有的學者則認為,對于目的行為與方法行為的牽連,則應當以犯罪人的牽連意思為準;對于目的行為與結果行為的牽連,則應當以客觀上的通常情況為準。目前刑法理論界比較多的學者認為,認定牽連關系應當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只有當犯罪人對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的關系有認識,在這種認識支配下實施了事實上具有目的與方法或結果行為之牽連關系的行為者,才能認為具有牽連關系。
4.牽連犯的數個行為必須觸犯不同罪名。如果行為人實行的危害行為只能觸犯一個罪名,就不能構成牽連犯。
我國刑法理論通行的觀點主張,對于牽連犯,應按法定刑最重的一罪從重處罰,而不實行數罪并罰。但是,在我國刑法中,也有對牽連犯實行并罰的立法規定。例如,根據刑法第157條第2款的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應以走私罪和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罪并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計算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
2021-03-25房地產買賣居間合同范本是怎樣的
2020-12-31戶口在娘家的外嫁女是空掛戶嗎,能獲得土地補償嗎
2021-01-30雇傭童工怎么辦
2020-12-18不動產可以行使留置權嗎
2021-02-05無期徒刑最少服刑多少年才會被釋放
2020-12-15交通肇事逃逸與交通肇事有什么不同
2021-02-24信用卡逾期的立案標準
2021-01-26農村房產繼承條件有什么
2021-01-28刑事速裁程序能否上訴
2021-01-03個人產權的住房能否被強制拆遷
2021-01-16人事外包與勞務派遣有什么區別
2020-12-13100錯寫成1000人壽保險按哪個支付
2020-12-27我國保險合同解除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20還貸保證保險合同的訴權之爭
2021-01-16如何訂立海上保險合同
2021-02-10意外保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2021-01-18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2-20工資中繳納失業保險的份額是多少
2021-01-02保險抗辯權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