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城市:寶雞律師 吉林市律師 景德鎮律師 泰安律師 黃石律師 揭陽律師 平頂山律師 宿遷律師 連云港律師
交通事故與雇員傷害賠償糾紛是指在雇員在雇傭期間發生了交通事故,涉及到經濟賠償而與雇主產生的一種糾紛。在這個過程中,雇主的權利和義務有哪些方面,相關法律依據有什么。律霸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詳細請閱讀下文。
一、交通事故與雇員傷害賠償糾紛
雇員與雇主在雇傭關系中,經常會涉及到一些糾結交通事故與雇員賠償糾紛是其中一種,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的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個人勞務關系是指提供勞務一方在從事勞務職能范圍內為接受勞務一方提供勞務服務,為接受勞務一方創造經濟利益或其它物化利益,并由此由接受勞務一方按照約定支付報酬而建立的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勞務關系的建立可以為書面形式,也可以為口頭或其他形式。雖然,我國《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第1款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但是,受雇司機為雇主從事勞動,由此獲得的利益由雇主享有,雇員所獲得的工資與其勞動創造的價值不具有對等性。享有的利益應與承擔的風險相稱,是基本法理和社會常識。從事道路運輸本身就是高度風險活動,雇主也是明知的,在工作中受雇司機的生命健康承受著巨大風險,而其所獲得的工資待遇顯然與其承受的風險不相符,如果還要求雇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對雇員更加不利,最終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如要求雇員承擔連帶責任,可能反過來不利于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因為,如果確定雇員與雇主承擔連帶責任,則對于那些沒有法律觀念、缺乏責任感的雇主來說,他們可能會想當然地以受害人可以依據連帶責任的判決結果要求雇員承擔責任,更加可能會肆無忌憚地逃避執行。
二、雇員受害賠償責任的性質
雇員受害賠償責任是以雇傭關系為前提而產生的一種民事侵權責任。雇主承擔責任的基礎在于雙方雇傭關系的存在。根據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雇傭關系是指雇員按照雇主的指示,利用雇主提供的條件,以自己的技能為雇主提供勞務,雇主向提供勞務的雇員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關系。雇傭合同(包括口頭合同)是雙方存在雇傭關系的基礎,雇員在履行雇傭合同,從事雇傭活動過程中,有可能使自己遭受損害。對于此種損害,雇主就應當承擔責任。其原因在于:
1、雇員是在按照雇主的要求而從事雇活動,雇主是受益人,根據報償理論,利之所在,損之所歸。
2、雇員為雇主從事雇傭活動,雇員提供的僅僅是自己的勞動力,而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勞動條件,如適當的生產設施、相對安全的勞動場所等等必須由雇主提供或安排,以保證雇員有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保障雇員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免遭損害,否則,雇主如果因其不履行保障雇員安全的義務,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而導致雇員受害,無異于雇主致人損害,雇主也就難辭其咎了。
3、我國現階段也在大力鼓勵和扶持民營經濟、個體經濟的發展,允許在一定范圍內私人擁有生產資料,這對促進我國勞動力充分就業有一定的作用,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講雇傭關系的存在是必要的。雖然雇傭關系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私有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勞動關系,但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雇員也是以社會主義勞動者身份參與勞動的,享有勞動保護的權利,這是任何個人或組織都無權予以剝奪。最高人民法院(88)民他字第1號《關于雇工合同應當嚴格執行勞動保護法規問題的批復》中指出:“對勞動者實行勞動保護,在我國憲法中已有明文規定,這是勞動者所享有的權利,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任意侵犯。” 盡管雇主與雇員之間成立雇傭關系是基礎是雙方存在雇傭合同,但由于雇主與雇員之間特殊的身份關系,雇主對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損害而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不是一種合同責任。這是由于:(一)雇員要求賠償的權利不是基于雇傭合同而產生,而是基于勞動保護所享有的法定權利;(二)雇主之所以要承擔責任,不是因為其違反了雇傭合同所產生的義務,而是因為其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義務;(三)雇主所侵犯的權利客體是雇員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而不是雇員的合同債權。雇員受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所謂歸責原則。就是確定侵權行為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準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我國的民法理論界和實踐界,大多數人都主張我國有三個歸責原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由于雇員受害賠償責任也是一種侵權責任,那么,這種侵權責任的承擔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抑或是公平責任原則,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臺以前,我國的法律及司法解釋均無明文規定,學者們的意見也不一致,在司法實踐中,也有以過錯責任原則處理案件的先例:如張連起、張國莉訴張學珍損害賠償糾紛案。這次司法解釋的頒布,為雇員受害賠償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提供了法律依據。筆者以為雇員受害賠償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合理的。雇員受害是在為雇主的利益服務或受雇主的指派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受到的損害。而且,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其行為完全受到雇主的指揮的監督。從一定意義上講,雇員受害是代人(雇主)受過,“由獲得利益者負擔危險是公平正義的要求。”
4、我國《勞動法》及相關法規都明確規定勞動者都有獲得勞動保護的權利,雇主也有為雇員從事雇傭活動提供安全的勞動環境的義務。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各類企業(包括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都有義務為本單位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在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時享有工傷保險待遇。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其實就是單位對職工的補償,只不過是通過工傷保險的形式解決,單位對職工的這種補償就具有無過錯責任的性質。在我國,無論勞動者的就業形式如何,其所受到的勞動保護的權利是一樣的。因此,雇員在完成雇主的工作中受害,也應按上述原則處理。
5、雇員受害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能切實保護雇員的利益,避免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受到損害后因找不到雇主有過錯的證據(事實上有時雇主也的確無任何過錯)而得不到賠償。這樣就可以提高雇員受害時求償的成功率,減少雇員的損失。同時,也可增強雇主的法律責任感,加強對勞動安全生產的重視。否則,就不利于保護雇員的合法權益。
6、雇員受害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符合“危險分擔”的思想。由雇主承擔無過錯責任,表面上看是加重了雇主的責任,但雇主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將責任轉移。“雇傭人得籍提高商品或勞務的價格,或依責任保險的方式,將所受的損失分散給社會大眾。”因而,雇主承擔無過錯責任,并不會加重雇主的責任。實踐中,我國的保險公司早已開辦了雇主責任保險,在有的地方甚至將雇主責任保險列為強制保險,這就為建立雇主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
7、雇員受害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發展趨勢。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出臺也體現了這一點。
三、雇員受害賠償責任中發生雇員受害的原因與責任承擔 根據目前的司法實踐,雇員受害賠償責任中發生雇員受害的原因與責任承擔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雇員自己過錯而造成的損害賠償 現代社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機器的投入使用,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蘊含著不可預測的危險。雇主對雇員受害承擔責任之依據在于正是雇主制造了這種致害危險。所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在雇員受害賠償中的適用。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少雇員受害賠償案件是由于雇員自己故意或重大過失所引起,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要求雇主承擔責任,對雇主來說就顯得不公平。因此,《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的規定是我國民事立法對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因而,最高人民法院的這條規定其實也明確了雇員對損害發生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雇主的責任,但《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沒有規定雇員故意造成損害時如何處理,實是缺憾。筆者以為:雇主能夠證明損害是由雇員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首先,雇員在有重大過失時,可以減輕雇主的責任,而在雇員故意造成損失時,卻因沒有法定免責,而要雇主承擔責任于法不公。其次,我國《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的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也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而該條明確規定:“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雇員受害賠償責任實際上也是一種危險責任,法律應該明確規定雇員故意受害時,雇主不承擔責任。因此在雇員自己過錯而造成損害時,除雇主能夠證明損害是由于雇員自己故意或重大過失而造成的,可以免除或減輕責任外,雇主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以保護雇員的利益。
(二)因雇主過錯而直接造成的雇員損害賠償 由于雇主與雇員之間存在的特殊人身關系,決定了雇員受害賠償應首先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就不問雇主的主觀過錯情況,都應依法對雇員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因而在因雇主的過錯而直接造成雇員受損的情況下,一般就由雇主承擔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為更加合理地處理雇員受損賠償責任,有時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雇主與雇員雙方的責任。為此,也就必須同時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實行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主,以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為補充的歸責原則。所以,一般情況下,雇員在雇傭期間受到損害,由雇主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體現;在特殊情況下,即損害的發生是由于雇主的過錯造成的,而雇員對損失的發生也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應按過錯責任原則,實行過失相抵,由雇主承擔主要民事責任,雇員自己承擔一定的責任。
(三)因第三人侵權行為導致的雇員損害賠償,第三人侵權行為致害雇員的賠償責任的性質 在司法實踐中,有很大一部分雇員受害案件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規定:“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這條規定其實規定了第三人與雇主的不真正連帶責任。 根據我國學者的看法,所謂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在客觀上基于不同的發生原因,對于受害人承擔的標的相同的數個責任,每個自然人都有負有全部履行的義務,并因任一責任的履行而使全部責任均歸于消滅的責任。其特征在于:
(1)多數債務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對于債權人負有不同的債務,各項債務均是基于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分別存在。在因第三人侵權行為造成雇員受害的情況下,第三人對雇員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雇員在完成工作過程中,雇主有保護雇員人身安全的義務,且雇員所創造的物質利益由雇主承受,雇主基于雇傭關系的報償原理也應對雇員承擔賠償責任。因此,雇主和第三人都有有義務承擔賠償責任,但兩者承擔責任的原因是不同的。
(2)債權人對數個債務人均享有分別的請求權。雇員在受到第三人侵害后,既可以基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向其主張權利,也可以基于雇傭關系要求雇主承擔責任,但這兩個請求權是獨立的。
(3)數個債務偶然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各個債務人之間并沒有共同實施某種行為,或作出某種約定,數個債務只所以發生密切的聯系,純粹是由于相關法律關系的一種偶然巧合。侵權第三人致害雇員時,第三人與雇主之間并沒有意思聯絡,也沒有共同的故意,只所以發生雇員的賠償債務,完全是偶然的,是一種巧合。
(4)數個債務人的償付內容是相同的,且債務的清償不分比例、數額,每個債務人均負有全部清償的義務。第三人侵權行為致害雇員時,侵權第三人和雇主對雇員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是完全相同的,都是賠償雇員的全部合理損失。
(5)如果債權人從一個債務人處實現了請求權,就無權再向其他債務人提出請求。也就是說,在不真正連帶債務中,盡管債權人對各個債務人分別享有請求權,但由于債權人享有的請求權內容是同一的,債權人一旦從一個債務處實現了債權,就無權再就同一項請求權向其他債務人行使求償權。當然,在債務人之間,如果某一債務人向債權人清償了全部的債務后,根據法律的規定,可以向其他債務人追償的,亦可以行使追償權。所以,在第三人侵權行為造成雇員受損后,由于雇員對侵權第三人和雇主享有的是不真正連帶債權,因此,雇員一旦從雇主或侵權第三人處獲得了賠償,就發生對另一個債權的消滅。同時,由于雇員的損害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第三人作為直接的侵權行為人是最終的責任承擔者,故在雇主履行了賠償責任后,可以向侵權第三人行使追償權。
四、因第三人侵權致害雇員賠償應注意的問題
(1)雇主的追償權,應以第三人的行為侵權為前提,而不以第三人的主觀過錯為限,只要雇員受害是因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而且第三人依法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時,雇主在賠償了雇員的損失后都有享有追償權,如因第三人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害雇員后,不管該第三人能否證明自己沒有過錯,都有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雇主履行了賠償義務后,就可以向該第三人追償。
(2)在雇主和侵權第三人共同過錯造成雇員受害的情況下,原則上由雇主和侵權第三人根據過錯程度分擔民事責任。雇主在賠償了雇員的損失后,可以向侵權第三人追償,但因為雇主本身也應對雇員的損害承擔責任,所以,雇主只能根據第三人的過錯程度及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追償。
(3)在雇主或侵權第三人履行了其全部賠償義務后,雇員的賠償請求權即因目的實現而消滅,其不可以再要求另一賠償義務人履行。否則,就意味著雇員從其損害中獲利,與損害賠償后的補償性質不符。⑾當然,在雇主或侵權第三人僅向雇員履行了部分賠償義務的情況下,雇員仍可就不足部分向另一賠償義務人請求履行。
(4)在雇員未經雇主同意與侵權第三人和解而放棄或部分放棄賠償權利時,應免除雇主就雇員放棄權利部分的賠償義務。 在雇員受害是第三人侵權行為引起的情況下,雇主所承擔的是不真正連帶責任。雇主在承擔了賠償義務后可以向侵權第三人追償,侵權第三人是終局責任人,是最終承擔賠償義務的一方。如果未經雇主同意,雇員就與侵權第三人達成和解,放棄或部分放棄權利,說明雇員已經主張了自己的權利,應該說雇員已經從侵權第三人處獲得了全部賠償。據此,雇員的賠償請求權已經實現,就不能再要求雇主就其受償不足部分承擔責任。否則,一旦允許雇員在這種情況下仍可以就其受償不足部分向雇主要求履行,雇主勢必要依照無過錯責任感原則承擔雇員的損失,而雇主在承擔了賠償責任后,在向侵權第三人追償時,侵權第三人就可以與雇員已達成和解為由來抗辯雇主的追償權,這樣就必然損害了雇主的合法權益,也有違我國法律所倡導的誠信與公平原則。 (四)雇員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等原因而受到損害賠償 我國《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碰到一些雇主和雇員都有沒有過錯,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等原因造成雇員受損,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以為,雇主不應承擔民事責任,但可以根據公平原則,由雇主按實際情況給予雇員適當補償。
五、雇員受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由于雇員受害賠償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而,這種責任的成立,就無需雇主主觀上存在過錯,但雇主對雇員受害賠償責任的承擔,仍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須雇主與受害人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 雇主之所以對雇員的損害負賠償責任,必須是雙方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關系——雇傭關系,雇傭關系的存在是雇傭人責任的基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3款規定:屬于《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工傷保險條例》第2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因此,本文所指雇傭關系是指沒有納入依照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雇傭關系,不包括勞動法所指的勞動關系。⒀判斷雙方是否存在雇傭關系,首先看雙方之間是否存在形式要件——書面的雇傭合同。如果雙方沒有書面的雇傭合同,就看雙方之間是否符合實質要件——事實雇傭關系。從當前我國勞動用工的實際情況看,勞動力供大于求,在這種情況下,與雇主確立雇傭關系的,絕大多數是農民與下崗職工,而這部分人為求得一份工作,往往不與雇主簽訂雇傭合同,從而使沒有簽訂雇傭合同,但實際上已形成事實雇傭關系的現象大量存在,對這種事實雇傭關系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判斷:
1、雇傭關系是否存在,以選任監督有無為標準。⒁即雇員提供勞務是否由雇主選任、監督。
2、雇員是否提供勞務、雇主是否支付報酬,并且兩者之間是否形成對價關系。
3、雇員是否是按照雇主的指示提供勞動力,完成一定的工作。 總之,凡客觀上被他人使用,并為之服務而受其監督者均為雇員,⒂與用工方存在雇傭關系。
(二)須雇員是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受到損害 雇主對雇員承擔賠償責任的基礎是雙方存在雇傭關系,所以雇員只有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損害,雇主才承擔賠償責任。所謂“從事雇傭活動”是指從事雇主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⒃判斷雇員是否為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受害,主要是看雇員的受害與受雇工作之間的關系,一般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雇員受害時,是否是在受雇傭期間;二是雇員受害時,其所從事的工作是否是雇主指派的工作;三是雇員受害時,是否在完成雇主指派的工作所應該出現的地方。雇員如果不是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損害,就不產生雇員受害的賠償責任。
(三)須雇用主沒有免責事由 雇員受害的賠償責任雖為無過錯責任,但并非雇主對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的任何損害都應當承擔責任。如果雇主能夠證明自己具有免責事由,則可以不承擔責任。⒄在我國,關于雇主的事由,目前尚無法律規定。筆者認為,雇主對雇員賠償責任的免責事由主要有以下三點:
1、不可抗力。我國《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可抗力作為一般的免責事由,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在任何場合均可免除致害人的責任,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不可抗力而受害,雇主不承擔民事責任。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償。 2、雇員自己故意造成損害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1984.8)第72條規定:“損害完全因受害人自己的過錯造成的,應由自己負責。”即免除致害人的責任。因而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家中因自己的愿意造成損害的,應當由自己負責,雇主不承擔責任。
3、在因第三人侵權造成雇員損害時,如果雇員同意侵權第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應免除雇主的賠償責任。侵權第三人是終局責任人,是最終承擔責任的一方,如果雇員同意侵權第三人免除責任,也就意味著剝奪了雇主向第三人追償的權利,最終損害的是雇主的合法權益。因而如果雇員同意侵權第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的,雇主也不承擔賠償責任。
以上就是關于交通事故與雇員傷害賠償糾紛的相關資料,從法律規定來看,在雇傭關系中,雇主是承擔連帶責任的,但是在一定法律條件下,雇主又可以向相關方行使追償權力。為了避免權力和義務發生爭議行為,我們一定要簽定雇用合同。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律霸山東律師。
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標準是什么?
提出交通事故管轄權異議的條件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抄襲小說犯法嗎
2021-02-09關于減刑的條件有哪些
2021-02-26夫妻一方是精神病人的婚姻有效嗎
2020-12-13合同法欺詐能解除合同嗎
2020-11-21集資房和公租房有什么區別
2021-02-27勞動合同爭議解決方式怎么規定
2021-02-14雇傭關系的賠償責任是什么
2021-02-25女職工孕期能不能被辭退?
2020-11-10兒童意外險限額是多少
2020-11-21以房養老政策如何且行且完善
2020-11-21推薦最佳車險方案
2021-03-01造成損失,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的原因有哪些
2021-01-10保險公司定損價格過低,車主的修理費差距應該怎樣解決
2021-02-02教職員工校方責任險到底應該賠償給教育局還是教師家屬
2021-01-22拆遷補償協議能提取公積金嗎
2021-01-31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監管協議書要怎么寫
2020-12-05房屋拆遷補償形式
2020-12-16商品房和住房拆遷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18拆遷補償糾紛民事上訴狀怎么寫
2021-02-23買來的農村自建房拆遷可以獲得賠償嗎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