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個人信息屬于犯罪行為嗎
買入個人信息屬于犯法,是否構成犯罪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
1、必須先明確一個概念,什么是公民的個人信息:
目前法律上對公民的信息尚無權威的界定,但在司法實踐中,通常認為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職業(yè)、職務、年齡、婚姻狀況、學歷、專業(yè)資格、工作經(jīng)歷、家庭住址、電話號碼、信用卡號碼、指紋、網(wǎng)上登錄賬號、密碼等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的信息。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個人社會活動空間的拓展,個人信息的內容會更加豐富,采用列舉式的方法顯然無法窮盡。
對個人信息的定義,應同時考慮個人意愿與社會評價。具體而言,首先,必須是本人不希望為一般人所知曉的個人信息,重要的是,要看披露這些信息是否違背公民個人意愿,且足以影響其現(xiàn)有平穩(wěn)生活。
2、收集的主體及程序:
必須是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yī)療、保險、房地產銷售或中介、汽車銷售、技能培訓、招聘網(wǎng)站、獵頭公司、各類中介機構、市場調查公司、房地產公司等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收集、保存、管理的公民個人信息,如果是非法成立的單位或個人,即便獲取個人信息的手段貌似合法,也只能認定為“非法獲取”,
3、非法獲取行為的認定
所謂非法,應理解為“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行為手段應與竊取具有大致相同的危害性,因而,除竊取(包括偷拍、秘密錄音、秘密跟蹤調查等)之外,通過騙取、利誘、脅迫、搶奪、搶劫、恐嚇、非法侵入他人計算機系統(tǒng)等法律明文禁止的手段而獲取的,均可視為“非法獲取”。
但在認定時,必須考慮社會現(xiàn)實,最為典型的就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很難說有明確的法律依據(jù),甚至不排除會有人利用這種便捷方式以達到個人目的乃至非法目的。但在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下,只要不是利用職務之便,不是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沒有超出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正常限度而嚴重影響他人的平穩(wěn)生活,就不應認定為非法或犯罪。
實際上雖然個人信息確實可以通過買賣交易來獲得相當大的利潤,?但是這樣的行為手段在沒有經(jīng)過允許的時候是屬于違法犯罪的可以說這樣的行為嚴重的侵害了受害人的隱私權以及尊嚴,?建議發(fā)現(xiàn)個人信息泄露的請及時聯(lián)系律師,律霸網(wǎng)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財產保全后會面臨什么法律風險
2020-11-20外賣送餐員發(fā)生交通事故能認定工傷嗎
2021-01-28指定管轄的黨紀處分怎么辦
2021-01-27法院辦取保開庭怎么判
2021-03-12監(jiān)外執(zhí)行的條件是什么
2020-11-29哪些是夫妻共同財產,哪些夫妻各自財產
2020-12-27上下班工傷認定標準
2020-11-212020新婚姻法有什么改變
2021-03-19車禍傷殘鑒定時間
2020-11-18家里失火國家有賠償嗎
2021-02-21外聘員工發(fā)生工傷單位怎么處理
2021-02-17一套房產可辦多次抵押登記嗎
2020-12-07高級管理人員怎么簽合同
2021-03-04勞務派遣是否計算賠償年限
2021-01-20產品責任險條款(涉外)
2021-02-14哪些屬于保險公司賠償?shù)姆秶?/p> 2020-11-20
車險騙賠都有什么特征判別
2021-03-19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四條是怎樣的
2020-12-26新保險法第十六條有什么疑義
2021-03-20保險公司管理規(guī)定的內容是什么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