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交通的發達,交通事故也頻發,交通肇事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實生活中,不少肇事者在交通事故的發生后選擇自首,那么到底交通事故肇事犯罪是否存在自首,交通肇事犯罪自首怎么進行認定呢?下面律霸小編就交通肇事犯罪自首及其認定相關資料做出如下總結。
一、過失犯罪是否存在自首
核心提示:自首制度的設立有利于案件的及時偵破和審判,同時也有利于促使犯罪人悔過自新。否認過失犯罪可以成立自首,顯然是違背了立法者設立自首制度的立法理由。
交通肇事罪屬于典型的過失犯罪,在討論交通肇事罪自首問題之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過失犯罪是否存在自首。對此,我國刑法理論界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過失犯罪的犯罪構成以造成危害后果為成立條件,犯罪事實容易被發現,原因也較易查清,犯罪人一般也都愿意主動承擔責任,因此,主張刑法所規定的自首從寬制度不適用于過失犯罪,自首對于過失犯罪沒有實際意義。但大多數學者反對上述觀點,認為自首制度同樣適用于過失犯罪,自首制度對于過失犯罪仍有重要意義。
二、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自首
核心提示:刑法和行政法規對肇事者不逃逸和主動報案等行為的評價并不相悖,交通肇事并非一概構成犯罪,在肇事者未構成犯罪時,應履行交通法規所規定的法定義務;而當肇事者構成犯罪時,肇事者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即可被認定為自首情節。
一種觀點否認交通肇事罪存在自首。該觀點認為,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明確規定,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必須立即搶救傷者,保護現場,并及時報告交通管理機關或公安機關,而對于肇事后逃跑的肇事者,則規定了應當加重處罰。鑒于法律法規對肇事者賦予了強制性的法定義務,因此,即使肇事者沒有逃逸,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只能視為肇事者履行了法定義務,不能將這種履行應盡法定義務的行為認定為自首。另一種觀點則肯定交通肇事罪存在自首,認為肇事者逃逸后自動投案都構成自首,而交通肇事后積極進行搶救并向有關機關投案,更應認定為自首,即在交通肇事罪的任何階段,都存在自首的可能。
交通肇事罪在多大范圍內、在何種情況下可以成立自首,或可進一步探討,但一概否認交通肇事罪可以成立自首的觀點則是有失妥當的。自首制度是被規定于我國刑法中的刑罰裁量制度,刑法是由全國人大制定并頒布的基本部門法,而國務院頒布的交通管理法規則屬于行政法,在效力位階上低于刑法。刑法和行政法規對肇事者不逃逸和主動報案等行為的評價并不相悖,交通肇事并非一概構成犯罪,在肇事者未構成犯罪時,應履行交通法規所規定的法定義務;而當肇事者構成犯罪時,肇事者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即可被認定為自首情節。因此,不能以交通法規的某些規定來否定刑法的某些規定,更不能以其是法定義務的履行而否認自首的認定。
鑒于交通肇事罪既有基本罪狀,又有加重罪狀,下面以肇事者是否逃逸將交通肇事罪區分為兩種情況分別論述。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我國刑法將逃逸規定為交通肇事罪的一個加重情節,而逃逸行為發生在基本犯罪之后,相對于交通肇事行為而言是相對獨立的行為,且逃逸行為所逃避的搶救傷者和財物及報警義務又是交通法規所設立的法定義務,因此,有人認為交通肇事后逃逸不存在自首的問題,因為如果認定自首,則說明行為人沒有接受法律追究的主觀意愿。但筆者認為該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行為人從逃逸到自首,其主觀上有一個轉化的過程,前面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觀故意支配下的行為,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后面無論出于何種想法投案,自愿接受法律制裁的行為,完全符合自首的成立條件。這是在兩種主觀故意的支配下所實施的兩個行為,不應以前者否定后者,或以后者否定前者。而且,交通肇事后具有逃逸行為的肇事者不僅逃避救助傷者的救助義務,而且逃避法律的追究,如果逃逸者在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將有利于公安機關及早破案,并可以準確、及時地確定犯罪人的刑事和民事責任,進而使被害人的人身、財產損失及時得到賠償,因此,承認逃逸后可以成立自首也是司法實踐工作的需要。
2、交通肇事后未逃逸。有觀點認為交通肇事罪作為一種特殊的過失犯罪,自首一般只存在于肇事后逃逸的情況中,交通肇事后未逃逸的情況不能認定為自首。主要理由包括:(1)肇事者沒有逃逸,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只能視為肇事者履行了法定義務,不能將這種行為認定為自首。(2)刑法對于交通肇事后未逃逸規定了很低的法定刑,已經體現出刑法對未逃逸而主動投案行為的肯定,如果再在此基礎上適用自首,必然是刑法中的重復評價,與立法意圖不符。(3)犯罪后逃逸和不逃逸與刑事責任的邏輯關系說明交通肇事后不逃逸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交通肇事罪逃逸和不逃逸的刑事責任應該是相鄰的兩個檔次,即如果逃逸負加重責任,不逃逸負基本責任。但是,如果把交通肇事后不逃逸的都作為自首看待,那么,逃逸和不逃逸的刑事責任便成了相間的兩個檔次了。這樣,交通肇事罪除少數逃逸的負加重刑事責任外,大多數都是負從輕或減輕的刑事責任,負基本刑事責任的情形不存在了,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三、交通肇事罪如何認定自首
核心提示:如果行為人的行為符合自首的成立條件,那么盡管其行為可能違反了有關交通法規所設定的義務,仍然應當認定其成立自首;如果行為人的行為不符合自首的成立條件,那么即使其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履行了有關交通法規所設定的義務,也不能認定其成立自首。
誠然,并非所有未逃逸的肇事者均成立自首,認定肇事者是否成立自首仍然要以自首的成立條件為前提。換言之,如果行為人的行為符合自首的成立條件,那么盡管其行為可能違反了有關交通法規所設定的義務,仍然應當認定其成立自首;如果行為人的行為不符合自首的成立條件,那么即使其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履行了有關交通法規所設定的義務,也不能認定其成立自首。具體而言,對交通肇事案是否認定自首應作以下認定:
1、肇事后積極搶救傷者和財產并報警或委托他人報警,后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這是典型的自首。
2、肇事后雖然積極搶救傷者和財產并報警或委托他人報警,但又因懼怕承擔責任而逃逸,后被抓獲的,不能認定為自首。因為在這種情形下,肇事者的主觀心理狀態已經發生變化,不愿承擔罪責而逃避法律制裁,客觀行為也印證了其主觀心態。
3、肇事者報警或委托他人報警,但并未搶救傷者和財產,這種情況也應認定為自首,因為不管肇事者當時的主觀心理狀態如何,他的行為確已使自己處于公安機關的掌控之下,只要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就應當認為符合自首的成立條件。
4、肇事者搶救傷者和財產,但并未報警或委托他人報警的情形下,應區別不同情況加以對待。如果肇事者是忙于搶救傷者和財產而沒有時間和機會報警,并且未逃逸,之后接受公安機關詢問和處理的,應當認定為自首,因為從主觀上看,肇事者并沒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只是沒有時間和機會報警,從報警和救助的邏輯關系上看,救助傷者應當是放在第一位的,在交通肇事發生以后,救助傷者刻不容緩,而報警投案則緩之無妨,此時救助應優于報警投案。如果呆板地強調肇事者報警投案勢必是對法律規定的一種教條化理解。
5、肇事后未報警或未委托他人報警,但有證據證實肇事者確已準備去投案或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機關抓獲的,后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應當認定為自首。
通過上文的閱讀,我們可以看出交通肇事犯罪是否存在自首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而交通肇事犯罪自首的認定也有一定的條件。如果現在您正受交通肇事犯罪自首的困擾,小編建議您找專業律師進行相關咨詢,這樣有利于維護您的最高權益。律霸能為您提供相關服務,歡迎您的咨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交通肇事罪能判多少年?
交通肇事罪賠償協議范本怎么寫?
2017年交通肇事罪量刑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動產抵押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嗎
2020-12-06競拍之后出限購政策
2021-03-12司法強拆程序是什么
2021-01-07被人故意咬傷怎么賠償
2021-02-07公司可以拒絕患過病的員工返回上班嗎
2020-11-30律師函的種類有哪些
2021-01-09在哪些情況下,抵押權人可以處分抵押房產?
2021-02-22服刑人員減刑流程的規定是什么
2021-03-26強奸罪與嫖宿幼女罪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12未留有遺囑的老人遺產子女怎么分配
2021-02-27預付款在法律上是否可以是全部金額
2020-12-08擔保合同約定不明確該如何擔責
2021-01-06合同法欺詐撤銷的相關規定
2020-12-27兼職算雇傭關系嗎
2021-01-06崗位調動了合同要重新簽訂嗎
2021-03-12員工請假多久算終止勞動合同
2021-01-08勞動保障公益崗幾年解除合同
2021-03-23如果公司倒閉怎么賠償
2020-11-23人壽保險的作用
2020-11-10交強險賠償范圍及限額有什么變化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