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主體理論內在的邏輯矛盾
第一,“行政主體”這一概念有許多模糊的地方。到底哪一級行政組織、何時能成為行政主體值得研究。通說認為行政主體并非在所有場合都能成為行政主體,行政機關能否成為行政主體,主要是看其以何種身份從事活動。當其以國家名義行使公共權力時,其身份是行政主體;當行政機關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是民事主體。即行政主體不是一個恒定的稱謂。這樣看來,即使像國務院這樣的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也只是在某些場合下可以成為行政主體。這種觀點就顯然還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了。
第二,現有行政主體理論難以解決行政違法主體與責任主體之問的銜接關系?,F有行政主體理論由于只將行政機關和被授權組織作為行政主體,相應地,行政違法主體及責任主體也只能由此兩類行政主體構成。這樣,從理論上推定,受委托組織和行政公務人員就不夠格作為行政違法主體和行政責任主體。但在有關行政責任的界定上,又擴大到“行政主體及其執行行政公務的人員因違反行政法律規范而應承擔的不一致。”由此,引起理論上的前后不一致。因為行政主體即行政行為的主體,都只能歸屬于行政主體。違法行為的名義及責任都應由行政主體承擔。但我國立法既為“行政主體”設定了行政責任,也為行政機關中的公務員、受委托組織及其行政公務人員設定了行政責任。
(二)現有行政主體理論的學術功能局限
從語言范疇角度著眼,主體與客體乃相伴相隨的術語。作為一個法律術語,主體與客體是相對而言的,有主體就必然有客體。這很容易使人推理出接受行政作用的一方(相對人)就是行政客體。在傳統行政法學中,行政法律關系表現為支配與服從關系,“行政主體”觀念甚為流行并為人們所接受。而現代行政法則趨向于強調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的平等,所以雖然有學者指出行政主體只是一個技術性的稱謂,并不必然包含有特別權力關系的因素。但其仍然有違背現代法制根本精神的嫌疑,不能體現現代行政法民主的本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傭關系人身損害賠償規定是怎樣的
2021-01-18一直被電話騷擾,報警是否能處理
2020-12-17什么是假釋?假釋的條件是什么?假釋的考驗期多長
2021-02-26網絡侵權如何賠償
2021-02-23再次鑒定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3-10勞務公司怎么注冊
2020-12-23滴滴拒絕接受監督的危害處罰是怎么樣的
2021-02-10離職后個人檔案要如何處理
2020-11-12締約過失責任是什么
2021-01-05如何認定夫妻債務
2021-03-15離婚夫妻贍養費標準
2021-01-11交通事故“私了”
2021-03-25什么樣的遺囑不能更改
2020-12-24訴訟期間涉案房產是否可以抵押
2021-03-23委托合同該怎么解除
2021-01-21如何理解定期壽險
2021-01-14交通意外險何時不理賠
2021-02-27私家車保全險多少錢
2021-01-23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恢復是怎樣的
2020-11-12城鎮居民醫遼保險可以在網上交嗎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