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當事人的定義
行政訴訟當事人,是指因對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到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和參加訴訟,并受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約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及行政機關。在法學上,當事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訴訟中的第三人;狹義的當事人則僅指原告和被告?,F就對行政訴訟當事人在廣義的范疇進行探討。
行政訴訟當事人:因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爭議,能以自己的名義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并與案件的審判結果有利害關系的訴訟主體。不同程序中,當事人的稱謂是不同的。
行政訴訟當事人種類
1、行政訴訟原告
2、行政訴訟被告
3、共同訴訟人
4、行政訴訟第三人
行政訴訟法第26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并審理的,為共同訴訟”。共同訴訟人就是共同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對共同訴訟中原告一方是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我們稱之為共同原告;被告一方是兩個以上的行政主體的,稱為共同被告。因此,可以說,行政訴訟的共同訴訟實際就是訴的主體的合并。這與訴的客體合并是不同的。
根據共同訴訟成立的不同條件,可將共同訴訟分為必要的共同訴訟和普通的共同訴訟。
必要的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同一的訴訟,它是一種不可分之訴。主要包括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兩種。
共同原告有以下幾類
(1)兩人以上共同實施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被行政機關在同一處罰決定中給予處罰,被處罰人均不服而提起訴訟的;
(2)法人或其他組織因違反行政管理法規,該法人或組織及其負責人在同一處罰決定中被給予處罰,兩者均不服處罰決定而提起訴訟的;
(3)治安行政案件中,兩個以上的共同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機關對加害人所作的治安行政處罰而提起訴訟的。
(4)治安行政案件中,被處罰人和被侵害人雙方均不服公安機關的處罰決定而提起訴訟的。
上述四種共同原告中,如果只有一方不服提起訴訟的,另方(即未提起訴訟的一方)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到行政訴訟中,而不應作為共同原告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
共同被告的情況主要指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針對某一被管理人的同一行政違法行為聯合作出處罰決定,被處罰人不服而提起訴訟,該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均應為被告。
行政訴訟案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可能是小時也可能是大事,所以要了解相應的結構,性質以及法律知識,才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有所作為,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在網上找到的相關知識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理解相關知識,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網進行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圍繞注冊資金 公司法大修
2021-01-14商標侵權如何取證,商標侵權如何收集證據
2020-12-01反擔保不動產未經抵押登記有效嗎
2020-12-24疫情期間可以停薪嗎
2021-02-26五一勞動節三倍工資有幾天
2021-01-04人壽保險拒賠的情形有哪些
2020-11-29單位的工傷意外險能賠多少錢
2021-01-23意外傷害保險承保范圍
2021-03-22國際金融危機催熱出口產品責任險
2021-03-02飛機延誤在哪拿賠償
2020-12-13簽發保險單時被保險人已死亡還能賠償嗎
2021-01-03再保險公司有什么樣的問題
2021-03-18保險合同代簽名訴訟舉證方要如何舉證
2021-01-01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后能否以未如實告知拒賠
2021-03-08廣西一起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1-07車輛維修時丟失 保險公司被判賠償責任
2020-12-11保險金請求權的時效是多長
2021-03-25保險公司拒賠起訴狀怎么寫
2021-02-23網上投保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17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后果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