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撿到他人的遺失物,可能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對于別人的遺失物,不管從哪方面來說,私自占有都是不對的。而且現在法律已經對遺失物這一問題作出了規范,現在如果私自占有他人的遺失物的話,甚至還需要付出嚴重的代價,承擔法律責任。下面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遺失物的成立條件是怎么規定的?
一、遺失物的成立條件是怎么規定的?
遺失物是指他人丟失的動產。遺失物并不是無主物,也不是所有人拋棄的或因為他人的侵害而丟失的物,而是因所有人不慎所丟失的動產。不過,除所有人以外,因占有人不慎丟失的合法占有的物,也為遺失物。動產是否為遺失物,應具備以下條件:
(1)須占有人喪失占有;
(2)占有喪失非出于占有人自身意思,占有人如果故意放棄占有,則為所有權的拋棄行為,將作無主物處理。占有輔助人或直接占有人未經主人同意,私自拋棄動產,應認定為非出己意喪失占有,仍構成遺失物;
(3)須現無人占有,如果物品已由他人占有,則不能構成遺失物,如盜竊物品不能構成遺失物;
(4)丟失的須為動產且非無主。
二、遺失物的歸屬
歷史上有兩種立法例:羅馬法不承認拾得遺失物為所有權之取得方法,規定“拾得遺失物者,于有失主前,負有保管遺失物之義務,不能取得其所有權”,而只能依無因管理,要求失主賠償費用,且無權請求報酬。
日爾曼法規定:遺失物的拾得人,應當向有關機關呈報,或者應當催告失主認領,將原物交還失主,并由失主向拾得人支付報酬;如果遺失人不認領,則遺失物由國庫、寺院、拾得人按法律規定的比例分享。
中國《民法通則》采羅馬法不取得所有權主義。
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對拾得人權利義務的規定都是對立統一的,即在規定遺失物拾得后歸還義務和違者承擔民事、刑事責任的同時,也規定了失主應付酬的義務,即拾得人獲酬的權利。
德國民法典從第965條到第984條規定了涉及拾得人的通知、保管、交付義務以及責任范圍、拾得人的費用、報酬請求權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分別以專條規定了費用及報酬請求權。第971條規定,“拾得人可以要求受領權利人支付拾得人的報酬。拾得物的價值在一千德國馬克以下的,其報酬為該價值百分之五,超過此數的,超過部分按百分之三計算,動物,為價值的百分之三。”該法典賦予了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即在立法上規定了失主付酬的制度。
中國臺灣地區民法第805條規定,“
(1)遺失物拾得后六個月內,所有人認領者,拾得人或警署或自治機關,于揭示及保管費受償還后,應將其物返還之。
(2)前項情形,拾得人對于所有人,得請求實物價值十分之三之報酬。”該條規定之效果與德國民法典第970、971條規定的效果基本相當。
日本則制定了單行的《遺失物法》,對拾得人的酬勞金作了具體規定。第4條規定:“
(一)受物件返還者,應將不少于物件價格百分之五,不多于物件價格百分之二十的酬勞金給付于拾得人。但是,國庫或其它公法人,不得請求酬勞金。
(二)有第10條第2款的占有時,受物件返還人應分別將前款規定的酬勞金的二分之一,給付于拾得人及占有人。”
英國規定:付酬是該項遺失物的百分之十。
中國歷史上的立法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是獎懲并重的,如清律戶律錢債門得遺失物條載,“凡得遺失物之人,限五日送官,官物盡數還官,私物召人認識,與內一半給與得物人充賞,一半還失物之人,如三十日無人認識者,全給。”
中國民事立法未明確規定失主應給予拾得人報酬。
遺失物其實簡單一點理解就是他人丟失的動產。我們在生活當中撿到的手機、錢包、鑰匙等這些,都可以視為別人的遺失物。撿到遺失物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交到公安部門的手中。現在很多人在還給主人遺失物的時候,還會要求一定的報酬,關于這一點法律上也是支持的。
關于遺失物的問題的法律規定
遺失物品管理的基本原則
拾得遺失物之債有哪些特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網絡小說版權歸誰所有
2021-01-23股東是否為之前債務承擔責任
2021-03-16法律援助辯護的種類和適用情形
2021-02-10行政處罰房屋貼封條一般是多長時間
2021-01-17最新的離婚協議書范本
2021-03-14怎樣全面理解婚姻自由?
2021-03-22重傷二級走簡易程序需要開庭嗎
2020-12-19如何應對交通事故
2021-03-26公司錄用童工怎么賠償
2020-11-08駁回起訴該怎么辦
2021-03-21購房預算從何做起
2021-01-08小型股份公司章程是怎樣的
2020-12-18勞動合同怎樣解除勞動合同的解除方式是什么
2021-02-14勞動合同不合法服務期限還有效嗎
2021-01-30接=解除合同后工資怎么補償
2021-01-28保險公司車險不賠的情況有哪些
2021-02-03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包括了哪些
2020-11-28完善保險合同告知義務制度的思考
2021-01-22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如何管轄
2021-02-02被保險人自殺保險公司會不會賠償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