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日起,被“下放”27年的“死刑復核權”終于重新收歸最高人民法院。
輿論普遍認為: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準權,是新中國刑事法制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事,不僅對我國刑事審判工作,而且對國家法制的發展與進步,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死刑復核權“下放”由來,起因于“嚴打”需要
由于死刑復核權下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多年來,死刑復核權的回收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之一。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是:死刑復核權為什么要下放?又為什么要重新收回?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這就要從27年前的一段往事說起。
據法律界權威專家介紹,1979年,“文革”剛剛結束不久,恢復被嚴重破壞的公檢法司秩序成為當務之急。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兩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并于198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當時的《刑事訴訟法》第199條規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然而,就在“兩法”通過后的半年內,卻發生了幾起震動中央的惡性刑事案件。
1979年9月9日,在上海市控江路江浦路口,值勤的交通民警因制止一青年搶奪農民出售的螃蟹時方法不當,引起群眾圍觀和群體性事件,多名民警受到攻擊,發生了砸自行車、向公共汽車擲石塊和趁機搶奪過路群眾財物、侮辱婦女事件。法律界稱之為“控江路事件”。它和同期發生在北京、廣州等地的一些類似案件一起,成為死刑復核權下放的催化劑之一。
于是,在《刑事訴訟法》剛剛施行43天之后,1980年2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在當年部分下放死刑復核權。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批準:在1980年內,對現行的殺人、強奸、搶劫、放火等犯有嚴重罪行應當判處死刑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這一決定,成為死刑復核權下放的開端。
次年6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了《關于死刑案件核準問題的決定》,延長了死刑復核權下放的期限:在1981年至1983年內,對犯有殺人、搶劫、強奸、爆炸、放火、投毒、決水和破壞交通、電力等設備的罪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死刑的,“被告人不上訴的,都不必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按照1981年6月的決定,死刑復核下放的期限為1983年年底。但在那一年,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決定——嚴打——使部分死刑復核權被無限期地下放給了地方。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農村危房改造補償國家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2勞動爭議管轄時效
2021-03-17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該如何處理
2021-02-26執行董事可以做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嗎
2021-01-23被狗咬傷誤工費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01如何撰寫交通事故和解賠償協議書
2021-02-14惡意轉移夫妻財產怎么分割財產
2020-11-10道路交通事故賠償司法解釋
2021-01-26代位繼承的取得要求是什么
2020-11-07買的新車卻辦過保險,4s店是否構成欺詐
2020-12-02醫療糾紛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2021-02-06關于勞務糾紛中侵權損害賠償的規定
2021-02-21學校承擔校外學生受害責任嗎
2021-02-10普通員工簽訂勞動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2021-01-20實習期沒工資轉正要壓工資嗎
2021-03-23意外險多少錢一年
2021-01-31保險合同的解除方式有哪些嗎
2021-03-04運輸貨物毀損,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2有關保險的"法律常識"
2021-01-28保險事故發生后轉讓保險利益有效嗎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