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之間進行借貸也是需要簽訂借貸合同的,但是有的人卻在問,企業間的借貸合同是否會損害公共利益呢?相信實踐中也有很多人比較關心這方面的問題,那么接下來就讓律霸小編為您做詳細介紹吧。
企業間的借貸合同是否損害公共利益
《合同法》第52條第(四)項強調合同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但社會公共利益本身卻是一個極不確定的概念,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此為由否定合同效力。換言之,若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由否定企業間借貸合同的效力,那我們就有必要對企業間的借貸究竟損害了何種社會公共利益的問題做出回答,并進行妥當權衡。
那么企業間的借貸究竟損害了何種公共利益?對此有學者總結了禁止企業間借貸的三點理由:“第一,目前處于資金短缺時期,各種標會、高利貸市場等地下經濟盛行,如開放企業間的借貸行為,會導致金融市場更加混亂;第二,在企業高負債、生產資金主要靠向銀行借款,而貸款利率管制的情況下,管制利率低于市場利率,受信貸配額限制,能夠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企業,在利益動機驅使下必然會轉貸牟利;第三,較長時期里,企業間“三角債”侵蝕了信用基礎,困擾著經濟良性發展。而許多“三角債”就是因資金借貸形成的。”由于“三角債”的形成與企業間借貸之間并無必然聯系。可以說,企業間的所有經濟活動,只要不是及時結清的都可能會導致“三角債”,因此以“三角債”出現為由否定企業間借貸的效力并不妥當,故本文對此不予辨析。另外,考慮到1998年央行的答復中曾明確提到企業間借貸與金融秩序、經濟秩序的關聯問題,因此有必要首先對此予以回應。
(一)企業間借貸與金融秩序和宏觀政策
資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血液,因此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維護金融市場的秩序和穩定,促進資金的流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相符都會構成其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部分。正是基于上述考慮,《商業銀行法》第34條就規定:“商業銀行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開展貸款業務。”據此規定,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應當遵循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及產業政策指導。
然而,法律之所以規定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要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及產業政策的指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商業銀行的信貸具有信用和貨幣創造功能。所謂信用和貨幣創造是指商業銀行所具有的創造信用流動工具并據以擴大信貸規模和投資能力的行為。而商業銀行貨幣和信用創造機能源于這樣一種機制:當商業銀行吸收一批原始存款并將放貸出去之后,在支票流通和轉賬結算的基礎上,貸款又會轉化為存款,從而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進而使得商業銀行系統形成數倍于原始活期存款的派生活期存款。與此不同,普通企業間的借貸并不具備貨幣創造的功能,充其量只是存量貨幣歸屬的變動,所以國家對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流向的監管政策并不能類推至普通企業間的借貸。
而且,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政策對商業銀行開展貸款業務所起的也只是指導作用,并不能直接指令商業銀行開展業務。換言之,國家的宏觀政策主要是通過央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間接實現。比如在國家實行緊縮政策時,央行就不能直接指令商業銀行提高其貼現率,只能通過提高自身的再貼現率引導商業銀行對其客戶提高貼現率。但商業銀行究竟是否提高貼現率以及提高多少,最終還是由各商業銀行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利益決定。事實上,我們發現,商業銀行違反國家產業政策違規發放貸款的現象并不少見。早在2006年審計署就披露,光大銀行曾違規發放貸款108.68億元,其中半數以上屬于違規發放房地產貸款和向證券市場直接或間接提供信貸資金。
針對銀行的違規放貸,雖然國務院再三強調,“對不符合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相關產業政策要求,未按規定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金融機構一律不得發放貸款,……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對違反規定的金融機構和有關單位予以嚴肅處理。”但違規放貸所遭致的只是行政上的處理,在司法層面并未發現因為違反國家宏觀政策就否定借貸合同效力的案例。從實力上講,商業銀行擁有的資金數量較普通企業雄厚得多,但國家對于商業銀行資本的流動也只是實行間接調控,并未直接干預,且尚未以違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為由否定借款合同的效力。故舉重以明輕,國家對于普通企業出借自由資金自然也沒有必要采取一概禁止的直接干預做法。
(二)企業間借貸與高利貸
雖然理論上一直就有反對高利貸的聲音,但在司法中,若要禁止高利貸,則首先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就是:目前企業間的借貸是否構成高利貸?要辨識目前企業之間的借貸是否構成高利貸的問題,又要預先確定一個合理的利率值。
在我國,現行司法采取的是以銀行利率為基礎的確定方法。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見,民間借貸的利率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但上述意見對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究竟該如何確定未予明確。一般認為,此處的銀行是指“商業銀行”,而目前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又是以央行的基準利率為基礎經過適當浮動后確定的。
然而,在我國以央行的基準利率為基礎確定利率上限的做法并不合理。因為長期以來,我國利率管制體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市場定價機制。從嚴格的經濟學理論上講,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在形成發展之中,各地經濟發展、各行業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割據狀態,全社會平均利潤率尚在形成過程中,因此,論證合法利率的合理性尚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既然管制利率水平的合理性無法判斷,所以高于管制利率水平的民間利率的合理性也就難以判斷。更為重要的是,按照央行《關于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通知》[銀發(2004)251號]的規定,自2004年10月29日起,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城鄉信用社除外)不再設定上限。既然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已不設上限,因此再以“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為標準確定高利貸的做法也就失去可行性了。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會規定一個具體的、剛性的基準利率。即使是規定法定最高利率的國家,通常也會考慮借貸的具體情況而做具體調整。比如美國各州高利貸管制法大多設定一個基準利率,然后再根據借款的數額、用途、是否設有擔保等要素分別做出相關規定。因此僵化地將民間借貸的利率與銀行貸款利率掛鉤的做法并不恰當。正如很多企業在接受調查時所指出的那樣,向銀行貸款的成本除了支付的利息以外,還會包括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成本;并且銀行的貸款多半要求提供擔保,而企業間的借貸,效率高、手續簡便、可以不用提供擔保,成本要低于銀行貸款,因此在利息上超過銀行貸款利率為什么不能被理解為是一種市場的自由選擇?
此外,考察利息限制的立法例,我們不難發現對利率的管制主要是針對消費者信貸的,而對于企業信貸的管制則非常寬松。比如德國法認為,對于消費信貸,如果其年利率超過30%通常就可能被認定為高利貸;而對于企業借貸,法院在認定高利貸的問題上通常就會采取寬松的態度。如在年利率為94%,甚至180%時,也不認為當然構成高利貸。實際上,教會對高利貸的禁止態度也主要是針對消費信貸,尤其是鄰里、朋友之間的借貸。可見,在近代之前的金錢借貸,由于主要是為了消費經濟,因此對利息的數額進行限制似有道理。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僅消費信用,而且為生產的金錢借貸也被重視和頻繁利用。在此,利息是作為資本金錢而參與到利潤分配過程中的,或者說利息只不過是資本之金錢應得利潤分配之部分而已。調查發現,企業間借貸的月利率集中在1%-3%(含),最高的月利率為7%。據此測算,多數企業間的借貸年利率應在12%~36%。如果按照7%的月利率計算,則年利率可以高達84%。但由于企業間的借貸多為1年以內的短期借貸,尤其是6個月以內的借款,因而實際發生的利率多在21%~42%。如果按照社會平均利潤率的有關資料來看,這樣的利率顯然不能視為高利率。因為我國地產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就在30%~40%,少數企業甚至達到40%50%;而我國不少歐式抽油煙機的利潤甚至高達300%。
退一步來講,即使是認為應當否定高利貸,并且我國當前企業間的借貸也涉嫌高利貸的問題,也不宜完全否定企業間借貸合同的效力。高利貸的問題應當限制的是高利貸本身,而不能連帶否定整個借貸合同的效力。比如《日本利息限制法》第1條規定:利息超過按限制利率計算之金額時,其超過部分之利息契約無效。《韓國利息限制法》第2條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205條亦采相同立場。可見,即使認為企業間的借貸涉嫌高利貸,也只能采取部分無效的做法,而不能將借貸合同全部否定。
(三)企業間借貸與高利轉貸
質疑企業間借貸涉嫌高利轉貸的前提是企業出借的資金源于銀行貸款。但這一前提是否符合實情?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負債率普遍較高,且生產流動資金也主要源于銀行貸款,所以在此背景下,企業間借貸很可能涉嫌轉貸牟利。隨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民間資本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企業(包括國有企業)資本來源日益多元化,并且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已大大降低。也就是說,目前企業間借貸所涉資金并不必然是銀行貸款,因而也就不必然會涉嫌轉貸問題。所以在此背景下,若要繼續禁止企業間借貸,則反會有侵犯企業權益之嫌。
而且,以高利轉貸罪否定企業間借貸合同效力也是不妥當的。按照刑法理論,刑法設立高利轉貸罪的主要目的是懲治行為人將信貸資金用于轉貸牟利,從而使國家信貸資金處于風險狀態。那么,轉貸是否真會增加銀行資金的風險?正如我在浙江調研時,有企業家所言:甲企業向銀行貸款,然后以較高利息轉貸給乙企業,這就涉嫌高利轉貸罪。但如果是乙企業直接向銀行貸款,甲企業對該貸款提供擔保,并收取相當于借款利息的擔保費用,那就是合法的。試問,前一種做法是否會比后一種做法更為增加銀行貸款的風險?
此外,即使認為高利轉貸會增加銀行貸款的風險,那么是否能認為這一借貸就必然會損害國家利益?在2003年全面啟動金融體制改革以前,我國的金融基本上處于國家壟斷的地位。但隨著農行在2010年的上市,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已公開上市,成為公眾持股的股份公司;并且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穩步擴大,眾多外資金融機構也開始來華開展業務。在此背景下,確保銀行資金的安全,就并不皆是在維護國家利益了。
從原則上來講,企業之間的借貸是并不會損害公共利益的,因此有些法律法規當中也是允許企業間進行借貸的。如果大家對于這方面還有其他的法律疑問,不妨來電具體咨詢一下我們律霸網站的在線律師。我們將盡快為您解答法律問題。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淡化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2021-03-14輕微傷抓人有時間期限嗎
2020-11-15股權已經質押了可以轉讓嗎
2021-01-31原產地標記與地理標志有哪些異同
2020-11-25交通事故責任認定
2021-03-18離婚法院調解和好后對方還是有家庭暴力能不能再次起訴離婚
2021-02-15政府的集資房能否買賣呢
2020-12-13高級管理人員怎么簽合同
2021-03-04勞動者被裁員是怎么賠償的
2021-03-21涉外勞動爭議管轄權歸屬問題解答
2021-01-23什么是勞動爭議調解期限?怎樣確定勞動爭議的調解期限
2021-01-25保險公司的形式有哪些
2020-12-03出口產品責任險的特點
2021-01-28產品責任保險責任范圍
2021-02-08飛機航空管制延誤賠償
2020-11-20飛機延誤賠償處理
2020-11-29本案中保險合同的效力問題
2020-12-03香港保單是否受內地法律保護
2020-11-15車禍哪些費用保險公司可以賠償
2021-02-06保險公司能否投資不良資產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