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是與自然人相對應的民事主體。我國《民法通則》第36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的本質特征可以歸納為:(一)法人是一種社會組織。(二)法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三)法人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1]其中法人依法獨立承擔民事義務是以法人承擔獨立責任為保障,沒有法人責任能力的保障,法人的義務也只是一種道德上的義務。[2]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法人的重要特征,也是法人制度的突出優點,然而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表現在立法上對于法人獨立責任這一概念都存在著含混不清的內容,這一點影響著法人責任制度的完善及其優越性的發揮。因此,有必要對我國法人責任制度進行全面的檢視,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的途徑,特別是在當前《民法典》制定之際,對這一制度研究就更顯出緊迫性。
一.我國民事責任制度的理論誤區
法人制度是民法的基石,法人的民事責任制度又是法人制度的核心。我國《民法通則》更是把能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作為判斷某一團體能否取得法人資格的標志之一。然則,對于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之概念無論在立法上還是理論界都有含混不清的規定。把法人承擔的獨立責任等同與投資人的有限責任,從而使法人的概念限于投資人負有限責任的團體,不能正確體現法人獨立責任的內涵,并導致法人理論的混亂。
對于法人責任制度存在的含混不清和理論誤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認為法人對外承擔的獨立責任是一種有限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基于有無獨立責任作為衡量某一團體是否為法人的必要條件之一,規定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為法人資格應具備的條件之一,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認為法人承擔的民事責任就是投資人的有限責任之觀點實質是混淆了法人獨立的民事責任和股東有限責任這兩個基本概念。這種混淆必然導致理論上的不合邏輯。法人制度中的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是特指法人組織的出資人、參加人對法人債務承擔范圍的有限與無限,而非指法人本身的責任。責任的有限與無限只能是法人成員責任的有限與無限。法人成員承擔法人債務的根據在于其是法人成員的法律地位,而限定法人成員責任的理由則在于債務其實并非法人成員個人的債務,而是法人的債務。強調法人的責任具有獨立性正是強調債務在本質上是法人的債務而非法人成員的。所謂有限責任也只是指法人成員的財產無非分為出資法人的財產和成員個人的財產,責任的有限與無限的分界線正在于法人成員的出資,以出資為限即為有限責任,超越出資承擔責任即為無限責任。
法人對外承擔的獨立責任不是有限責任。如果您還有疑惑,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歡迎您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工傷假期已過不能上班公司要付工資嗎
2021-02-17欠錢公司破產債權人如何討債
2021-01-25軍婚怎么樣才能離婚
2021-01-12管轄異議書交了法院沒回復如何處理
2020-12-05西安市住房公積金提取前提有哪些
2021-01-024萬元合同算欺詐嗎
2021-03-21商場顧客摔傷誰負責
2020-11-18提前終止勞動合同
2021-02-21玩忽職守導致公司受損被辭退怎么維權
2020-12-28產品責任險中的被保險人有什么義務
2021-02-21產品質量責任保險承保哪些責任?
2020-12-04貨物運輸保險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021-02-07保險合同糾紛的訴訟時效有多久
2021-02-13旅游意外保險條款之保險合同的構成
2021-01-06意外受傷保險不理賠怎么處理
2021-02-16什么叫做特別約定
2020-12-26保險公司賠付拖車費嗎
2020-12-10保險理賠沒下來保證金怎么寫
2021-02-14海上貨運保險合同爭議仲裁案代理詞
2020-12-19個人的出讓土地住房能分割嗎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