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應(Retribution)是指對某一事物的報答或者反應。在刑法理論中,作為刑罰目的,報-應是指刑罰作為對犯罪的一種回報、補償的性質以及對此的追求。[1]報-應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觀念,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它經歷了從神意報-應到道義報-應,再到法律報-應這樣一個演進過程。盡管在各種報-應刑論之間存在理論上的差異,[2]但貫徹始終的是報-應的基本精神,即根據已然之罪確定刑罰及其懲罰程度,追求罪刑之間的對等性。因此,報-應理論被稱為是一種回溯性的懲罰理論。(注:德國學者指出:這種回溯性的懲罰理論是一種直覺—形式主義的觀點,它力圖證明懲罰是犯罪行為的直接必然的、合乎倫理—邏輯的結果。[3]法國學者指出:依據報-應目的,刑罰也就不可能拋開過去不予過問。立法者或社會主要考慮的問題都是過去發生的事。已經實行的犯罪,對社會已經造成的損害,對公共秩序已經造成的擾亂,行為人在實行犯罪的具體當時的罪過(故意或過失)以及道德責任,等等,都是過去的理由。刑罰民坰制裁,報-應也不可能離開其道德功能,即使為了犯罪人能夠重返社會這一實用目的,報-應也要考慮將來,但仍不會離開過去。[4]由此可見,報-應是以已然之罪為基礎的,是對過去發生的犯罪的一種回溯。)
(一)刑罰報-應目的的論證
1、正義
正義是報-應論的理論基礎。報-應作為刑罰目的,是指對犯罪人適用刑罰,是因為他犯了罪,通過懲治犯罪表達社會正義觀念,恢復社會心理秩序。正義是評價某一行為或者某一社會制度的道德標準,它往往成為一種行為或一種社會制度存在的正當性根據。[5]刑罰制度同樣也要合乎正義,而報-應就是這種刑罰正義的體現。首先,報-應要求將刑罰懲罰的對象限于犯罪人,而不能適用于沒有犯罪的人,即所謂有罪必罰,無罪不罰。因而,報-應限制了刑罰的適用范圍,這是報-應刑的質的要求。其次,報-應還要求將刑罰懲罰的程度與犯罪人所犯罪行的輕重相均衡。對犯罪人的刑罰懲罰不得超過犯罪的嚴重性程度,即重罪重罰、輕罪輕罰。因而,報-應限制了刑罰的適用程度,這是報-應刑的量的要求。[6]
2、常識
常識是報-應論的知識基礎。報-應作為一種常識,為社會所普遍認同。例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深入人心。[7]因此,只要這種常識仍然在社會通行,報-應就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倫理
倫理是報-應的道義基礎。報-應作為刑罰目的,體現了刑罰的道義性。刑罰是一種法,它具有強制性,這種強制性不僅要求具有合法性,而且要求合乎倫理性。刑罰的報-應性,就體現了倫理上的必要性,使刑罰不滿足于成為一種外在的強制,而具有內在的道義根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代持股協議需要包含哪些內容
2021-01-08交通事故起訴時有哪些賠償項目
2021-01-19涉黑能取保候審嗎
2020-12-03能追討過去的贍養費嗎
2021-03-03老人能要以前的贍養費嗎
2020-11-15贍養義務可以協議免除嗎
2021-01-02贍養包括小孩嗎
2021-02-07遇到交通事故怎么處理
2020-11-21離婚雙方都簽字了是否立刻有效
2021-01-15工作中猝死怎么賠償
2021-02-28意向合同需要本人簽字嗎
2021-01-14夫妻不和想離婚怎么辦
2020-12-29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糾紛案例及分析
2021-03-13房地產糾紛案件舉證須知
2021-01-19什么人可以成為勞務合同主體
2020-11-19工地勞務合同需要注意什么事項
2020-11-14與單位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勞動者是否可以隨時提出解除勞動關系?
2021-01-24哪些勞動爭議可由調解委員會調解
2020-12-03陸上貨物運輸保險的相關法律常識有哪些
2020-11-14就一個財產是否可以投保多份保險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