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侵害是哪種訴訟
停止侵害在法律上大多屬于民事訴訟的范疇。
在知識產權侵權民事訴訟中,如果被告被起訴的侵權行為仍在繼續,原告提起訴訟時一般會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自己享有的權利,原告有時會清晰寫明要求被告停止哪些侵權行為。一旦被告涉嫌的侵權行為被人民法院認定,人民法院在判決書中一般會支持原告提出的停止侵害的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停止實施侵權行為。總結筆者辦理的數十起知識產權侵權民事訴訟以及業內同行辦理的部分經典案例,停止侵害這一法定責任方式在不同訴訟中應用各異,原告在訴訟請求中如何明晰這一責任方式;
對于要求被告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原告在訴訟請求中如何表述
侵權責任是法律對侵權行為進行評價的結果,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六章第三節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的十種責任方式中,侵權責任包括的責任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排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及賠禮道歉。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責任方式很多都超出了“債”的范圍,涵蓋了侵權行為之債(即損害賠償請求權)與物上請求權的內容。停止侵害其實屬于物上請求權的內容[1],意即,停止侵害的適用只需具備兩個條件,其一,侵害成立;其二,侵害尚在繼續或即將發生[2]。
停止侵害
加害人正在實施侵害他人財產或人身的行為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請求其停止侵害行為,這實際上是要求侵害人停止實施某種侵害行為.
解釋
加害人正在實施侵害他人財產或人身的行為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請求其停止侵害行為,這實際上是要求侵害人停止實施某種侵害行為.
眾所周知,停止侵害的責任制度是基于權利的排他性而孕育出來的,所以停止侵害請求權首先是作為物上請求權的權能而被認識。在人格權意識尚不發達的時代,停止侵害也是以物權而非人格權為基礎加以運用的。
但就其性質而言,人格利益是難以事后救濟的。與財產利益的侵害不同,人格利益一旦遭受侵害就覆水難收,事實上無法再通過金錢對損害予以填補。生命、身體、名譽、隱私等人格利益被侵害后的治愈是極端困難甚至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針對蓋然性較高的侵害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就顯得極為必要。
這就是關于停止侵害相關的法律知識,在生活中相信大家也有時會運用此類知識,所以我們也應該深入了解這些內容以便解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確定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訴訟中的被告
2021-02-04商帳追收的費用由誰出
2020-12-24商標權的攤銷期限是多久
2021-01-032020醉駕可以判緩刑嗎
2021-03-17合同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
2021-02-13孫子能替奶奶打贍養費官司嗎
2020-11-25主合同無效補充合同有效嗎
2021-03-22申請強制執行如何銷案
2021-01-16臨時用工算雇傭關系嗎
2020-12-20農村內非法買地如何處罰
2021-01-12在勞動糾紛中舉證責任怎么規定的?
2020-12-31意外傷害保險承保范圍
2021-03-22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定義是什么
2021-02-11快速理賠定損書范本是怎樣的
2020-11-21保險公司賠付拖車費嗎
2020-12-10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021-02-24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為什么
2021-01-08對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的禁止行為有哪些規定
2020-12-31土地流轉合同書
2021-01-12門面房拆遷補償與住宅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