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權侵權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一、行為人有主觀過錯
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過錯,應當以一個“誠信謹慎之人”在相同情況下須盡到的注意義務為主要標準,并結合加害人的身份地位、發布內容、認知能力、事后表現等自身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二、行為人的行為違法
誹謗行為是指向第三人傳播不利于特定人或特定人群名譽的虛假事實或者以他人傳播的虛假事實為依據進行不利于特定人或特定人群名譽的不當評論而足以致使該特定人或特定人群社會評價降低的民事侵權行為。傳播的內容可以是“事實陳述”或“意見表達”,傳播的方式可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認定是否存在誹謗行為,應當查明該事實、評論是否客觀、真實,這就需要當事人進行舉證予以證明。
侮辱行為是指采用暴力或言語等方式欺辱特定人或特定人群,足以貶損該特定人或特定人群人格或尊嚴的民事侵權行為。認定是否存在侮辱行為,應當查明該言論是否存在暴利性或貶損性言論。應當強調的是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一些詞語的性質、含義因為互聯網而發生了一些改變,在審查中應當結合時代特點、網絡用語習慣進行綜合判斷。
三、要有名譽權損害事實
在衡量名譽權是否受損時,應主要判斷權利人的社會評價在侵權行為發生后是否降低。
對于公民個人來說,公民的社會評價降低主要體現在公民人格諸如品格、道德的評價;對于法人來說,法人的社會評價主要體現在法人向社會提供的產品、服務上,具體考量的因素包括顧客對其產品或服務的評價、公司的整體聲譽與形象、客流量或經營性收入等
四、存在因果關系
如上所述,根據案件事實以及證據能夠證實行為人故意或者過失實施了違法行為,行為具體、直接的指向了受害人,并且造成了受害人名譽權的損失導致其社會評價降低,則可以認定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名譽權的損失具有因果關系。
法律規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法律要求我們,應當以一個“誠信謹慎之人”的標準去表述和評判他人,不得侮辱、誹謗、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怎么辦
2020-12-21辦理治安案件應當堅持什么的原則
2021-01-28房屋拆遷補償是否屬于行政訴訟
2021-03-22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2020-12-22同一產品有兩項相似的外觀設計如何申請
2021-01-06留置權與抵押權有什么不同之處
2020-12-16在債權債務轉讓中關于概括轉移有哪些情況
2020-11-11有限合伙人股東欠伙企業款算侵權嗎
2020-12-15繼子女繼承了生父母的遺產,就沒有資格繼承繼父母的遺產嗎
2021-01-13車子財產保全怎么保
2021-02-28房地產中介服務合同的范本是怎樣的
2020-12-03勞動者在安全生產方面有哪些權利
2021-02-09請問雙方居間協議受法律保護嗎
2020-11-23壽險理賠時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04綜合意外險能夠報銷多少
2021-01-29航空運輸貨物保險的分類有哪些
2021-01-08保險受益人要注意些什么
2021-03-22關于投保新型人身保險產品風險提示的公告
2020-12-18煤礦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2020-11-28土地轉包是否需要原承包者同意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