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權侵權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一、行為人有主觀過錯
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過錯,應當以一個“誠信謹慎之人”在相同情況下須盡到的注意義務為主要標準,并結合加害人的身份地位、發布內容、認知能力、事后表現等自身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二、行為人的行為違法
誹謗行為是指向第三人傳播不利于特定人或特定人群名譽的虛假事實或者以他人傳播的虛假事實為依據進行不利于特定人或特定人群名譽的不當評論而足以致使該特定人或特定人群社會評價降低的民事侵權行為。傳播的內容可以是“事實陳述”或“意見表達”,傳播的方式可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認定是否存在誹謗行為,應當查明該事實、評論是否客觀、真實,這就需要當事人進行舉證予以證明。
侮辱行為是指采用暴力或言語等方式欺辱特定人或特定人群,足以貶損該特定人或特定人群人格或尊嚴的民事侵權行為。認定是否存在侮辱行為,應當查明該言論是否存在暴利性或貶損性言論。應當強調的是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一些詞語的性質、含義因為互聯網而發生了一些改變,在審查中應當結合時代特點、網絡用語習慣進行綜合判斷。
三、要有名譽權損害事實
在衡量名譽權是否受損時,應主要判斷權利人的社會評價在侵權行為發生后是否降低。
對于公民個人來說,公民的社會評價降低主要體現在公民人格諸如品格、道德的評價;對于法人來說,法人的社會評價主要體現在法人向社會提供的產品、服務上,具體考量的因素包括顧客對其產品或服務的評價、公司的整體聲譽與形象、客流量或經營性收入等
四、存在因果關系
如上所述,根據案件事實以及證據能夠證實行為人故意或者過失實施了違法行為,行為具體、直接的指向了受害人,并且造成了受害人名譽權的損失導致其社會評價降低,則可以認定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名譽權的損失具有因果關系。
法律規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法律要求我們,應當以一個“誠信謹慎之人”的標準去表述和評判他人,不得侮辱、誹謗、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用別人圖片做成視頻算侵權嗎
2020-12-26事故自行協商賠償協議
2020-12-16從一起擔保追償權糾紛案看公司法第60條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條的
2021-01-18集資房出售要補交什么嗎
2020-11-17遺產的范圍如何規定
2021-02-17商業銀行可以經營哪些業務
2020-12-17商業險一般幾年可以終止合同
2021-02-01保管物因自身瑕疵毀損損失誰來承擔
2021-03-24交通事故全責無力賠償怎么處理
2020-11-17雇傭合同與勞動合同的區別有哪些
2020-11-29將工程勞務分包給個人是否合法
2020-11-15勞動糾紛收集證據如何才是有效的
2021-01-26未取得駕照簽訂機動車意外險合同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05國壽鴻盈兩全保險的保險責任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30買境外旅游保險產品時該在哪里買呢
2020-11-17保險司法鑒定可以自已做嗎
2021-01-22拆遷房房產證辦理需要多少費用
2021-01-25拆遷安置房指標可以轉讓嗎
2021-01-07征收土地房屋拆遷委托書樣本
2020-12-03老婆家拆遷戶口遷過去還能遷回來嗎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