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中如何認定實際履行
我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第三款規定:“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在市場經濟中,履約能力的有無及大小,受各種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制約,具有可變性。沒有履約能力與他人簽訂合同,未必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履約能力與他人簽訂合同,也不能完全排除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有的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沒有履約能力,但其在合同簽訂后可以通過努力爭取到履約的條件。對于這樣的行為人,只要其在合同簽訂后有為履約積極努力的行為,就不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反之,有的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雖然無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在合同簽訂后由于情況變化,履約無望,進而產生非法占有的目的,同樣可以構成合同詐騙罪。
行為人的履約能力可分為完全履約能力、部分履約能力和無履約能力三種情形,應分別不同情況加以認定:
(1)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毀約或避免自身損失或由不可避免之客觀原因造成,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誘使相對人繼續履行,從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2)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3)有部分履約能力,同時亦有積極的履約行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一般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但是,如果行為人的履約行為本意不在承擔合同義務而在于誘使相對人繼續履行合同,從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4)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但事后經過各種努力具備了履約能力,并且有積極的履約行為,則無論合同最后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構成民事欺詐;
(5)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之后仍無此種能力而依然蒙蔽對方,占有對方財物的,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6)有部分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律霸小編提醒您,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合同詐騙案件的復雜性,合同詐騙罪中實際履行行為的認定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上就是為您總結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本網站致力于打造優秀的法律咨詢平臺,如果您還有疑問,歡迎進入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關于征地拆遷的咨詢
2021-03-19租房收定金反悔怎么辦
2020-12-10監獄假釋以后多久出獄
2020-11-17法院強制執行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08小貸公司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的申請條件是哪些
2021-01-31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的職責包括哪些
2020-12-08侵權糾紛可主張賠償可期待利益嗎
2021-03-25虛假宣傳可以撤銷裝修合同嗎
2021-03-24合同中知識產權免責怎么約定
2020-12-08被贈與房產的人還能申請兩限房嗎
2020-11-19放棄競業限制補償金有效嗎
2020-11-19勞務合同根據什么法律
2021-01-25合同期間公司調動崗位不服從可以得到幾倍賠償
2021-03-22公司無故調崗降薪怎么辦
2021-01-30涉外勞動爭議管轄
2021-03-16在外地工作發生工傷有哪個仲裁管轄
2021-02-04[案例]:碰到勞務欺詐,求職者該怎么辦?
2021-01-02老人購買壽險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1-03-06意外傷害險中的意外傷害是指哪些情況
2020-12-10新車可以異地購買交強險嗎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