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至此關于媒體記者利用新聞設套向市場企業索要巨額錢財的案件公布于世。
在媒體的用詞及說法中多采用了新聞敲詐一說,沒有使用新聞詐騙,從法律的初步界定來說上海警方的認定是規范的。
案件定性:
本案屬于團伙作案行為,案犯較多,身份為新聞從業人員,雖然是網絡新興媒體,其利用受害企業急于上市,和瑕疵心理,通過在媒體調查采訪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作為籌碼,對其威脅,使對方產生震懾心理,從而被迫與該團伙簽訂所謂的公關合同(該合同不屬于商業行為,顯然是一個幌子),從其犯罪的手法來看符合刑法中敲詐勒索罪的犯罪構成。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對于什么是“數額較大”,該解釋第二條規定:利用或者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軍人、新聞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詐勒索的可以按照本解釋第一條規定標準的百分之五十確定“數額較大”的標準。也就是在本案中,只要嫌疑人敲詐達到1000—2500元,即可認定為“數額較大”,構成犯罪。
敲詐勒索罪和詐騙罪的區分
在刑法理論中,敲詐勒索罪和詐騙罪存在區別,主要體現為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的不同:
敲詐勒索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包括財產所有權和公民的人身權利,詐騙罪的犯罪客體比較單一,侵犯的是公民的財產所有權。故敲詐勒索罪的刑事處罰相對較重,量刑起點相對詐騙罪較低。
在犯罪客觀方面,敲詐勒索罪表現為以威脅或要挾方法,迫使被害人因恐懼而被迫交付財物;詐騙罪表現為以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詐手段,使被害人蒙蔽而自愿交付財物。在受害人的感受上,敲詐勒索罪使對方產生恐懼等人身心理的傷害,而詐騙罪主要是財產的損失,這也是二者的重要區別。
故21世紀新聞網的新聞敲詐案在經過公安的偵查及審理后,后續移送檢察院時應該是以敲詐勒索罪移送罪名,而且此案作為犯罪團伙案件,利用企事業單位平臺,可能還會涉及是屬于單位犯罪和個人犯罪厘清的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在租賃合同存續期間承租人死亡怎么辦
2021-02-03地役權與其他用益物權一并轉讓是如何的
2021-02-18行政訴訟中財產保全的適用情形
2021-02-26如何申請專利費用的減緩
2020-12-11立約定金未簽訂合同可以返還嗎
2020-11-17交通事故傷殘評定有幾級
2021-01-16刑事賠償計算標準
2020-11-21什么叫男女平等?
2021-03-03贍養人怎樣證明盡到贍養義務
2021-03-03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有什么
2021-03-08怎樣擬定婚前協議才會有效
2020-11-13財產繼承方式有哪些
2021-02-05個人侵占集體土地該如何處罰
2020-12-29勞動關系發生事故怎么賠償
2021-02-06調解協議能經過法院確認效力嗎
2021-01-29勞動調解后用人單位拒不履行怎么辦
2021-03-02人身保險合同主要采取的限制是怎么樣的
2020-11-08近因原則在保險糾紛中如何適用
2021-01-07車險理賠流程一覽
2021-02-03保險公司何時不用賠償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