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市府發〔2007〕24號
瀘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瀘州市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瀘州市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實施辦法》印發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并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各區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鄉鎮人民政府對此必須高度重視,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抓好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工作。各區縣人民政府應針對轄區內的實際情況,認真做好調查研究,根據搬遷安置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搬遷安置實施方案,擬定詳細計劃和步驟,認真組織實施。
二、市、區縣人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各自的工作職能,緊密協調配合,特事特辦,簡化辦事程序,減免相關費用,努力為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工程做好服務工作。屬集中搬遷安置的,國土、規建、水利、交通、電力等部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認真做好搬遷農戶新居房、水、電、路的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統一組織實施。搬遷戶修建新居需要辦理有關手續的,應按規定及時辦理有關手續,確保在主汛期來臨之前,將今年規劃搬遷安置的地質災害危險區群眾全部安全遷離危險區。
三、落實配套資金。市、區縣配套資金要抓緊籌措落實。省、市、區縣三級補助的專項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并實行縣級報帳制。各地要加強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財政、審計、紀檢、監察部門要共同履行好監督檢查的職責。
二○○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此件從網上發出)
瀘州市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避險
搬遷安置實施辦法
(試行)
瀘州市地處
四川盆地南緣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地勢起伏大,地質構造復雜,特別是長江以南中低山區,坡陡谷深,在暴雨影響下,極易誘發地質災害,屬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呈現點多面廣、突發性強、危害大等特點。特別是夏秋多雨季節和采礦活動頻繁的地區,經常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據調查,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700多處,涉及數千農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地質災害已成為影響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不安定因素。
為了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遷離危險區域,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安定,根據國務院《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及瀘州市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防患于未然,預防為主,治理與避讓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十大惠民行動”的部署,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市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二、組織與領導機構
為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搬遷安置工程的領導,市、區縣人民政府成立“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搬遷安置工作領導組”,由分管領導任組長,國土、財政、農工辦、民政、扶貧、規劃建設、農業、水利、交通、林業、救災、監察、審計等部門領導為成員,領導組負責協調和統籌解決搬遷安置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市、區縣、鄉(鎮)人民政府和政府主要責任部門將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工程列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并簽定目標責任書,自上而下嚴格進行考核,對未完成搬遷安置任務,因地質災害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的,追究主管領導的行政責任。
三、搬遷安置原則
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工作遵循下列原則:
(一)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搬遷安置工作由區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統一規劃,根據轄區內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受災害威脅的輕重緩急程度,分年度制定搬遷安置方案,報市國土資源局審核,經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批準后付諸實施。
(二)搬遷安置工作以鄉鎮為單位,實行“屬地管理”,由鄉鎮人民政府統一組織實施。
(三)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其危險區群眾的避險搬遷安置以自力更生為主,政府補助為輔。
(四)因采礦或其他人為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其危險區群眾的避險搬遷安置納入統一規劃,由誘發地質災害的單位負責搬遷安置費用。
四、搬遷安置工作準備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域的認定。
本辦法所稱“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是指通過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委派的地勘專業隊伍進行調查并列入《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域。在《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完成以后新發現的地質災害危險區,依照有關規定向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申報并經補充調查后,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認定。
(二)編制搬遷安置規劃和實施方案。
各區、縣人民政府應根據《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編制轄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規劃”,并分年度編制“地質災害危險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實施方案”,經市國土資源局審定后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批準實施。年度“地質災害危險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實施方案”應具備以下內容:
1. 搬遷安置農戶基本情況,應當包括:戶主姓名、家庭人口、原居住地的村、社、組,災害隱患點情況,擬搬遷安置地點等(見附件1: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戶情況匯總表);
2. 搬遷安置工作進度安排;
3. 組織領導機構、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4. 相關保障措施;
5. 資金籌措、安排使用計劃;
6. 地勘單位對實施方案是否符合地質災害(補充)調查與區劃成果的意見;
7. 農戶自愿搬遷安置申請表。〔凡列入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搬遷規劃的農戶,由農戶填寫《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農戶自愿搬遷安置申請表》(附件2),由所在集體經濟組織、鄉鎮人民政府簽署意見并報縣人民政府審查同意。〕
(三)新宅基地選址
新宅基地選址工作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新宅基地選址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規定的農村建房用地標準和國務院《
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四川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規定。
2. 必須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鄉鎮建設總體規劃、風景名勝區保護規劃及交通、環保等相關規劃,不得占用基本農田,不占或盡量少占林地;
3. 必須符合地質災害(補充)調查與區劃成果,必須避開地質、洪澇等災害危險區,避免形成新的安全隱患;
4. 新宅基地應盡量在社(組)內調劑以降低修建成本并盡可能地方便搬遷農戶的生產和生活;
5. 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凡有條件集中搬遷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會同國土資源、規劃建設、交通、水利、電力、民政等部門作好統一規劃。
五、搬遷工作步驟
(一)制定搬遷方案
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縣域年度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實施方案和本轄區內的實際情況,認真制定本鄉鎮搬遷安置實施辦法,針對危險區域和災害區域每戶農戶的具體情況,分戶制定詳細的搬遷方案。鄉鎮人民政府的搬遷安置實施辦法應載明各搬遷戶的擬搬遷地點、用地地類、用地面積、房屋結構、開竣工時間、搬遷安置方式(集中或分散)、搬遷時間、過渡方式等具體內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必須保證各搬遷戶在主汛期來臨前全部遷出危險區,并避免再次因地質災害造成損失。
鄉鎮人民政府對搬遷戶要建檔建卡,實行每戶建卡專檔管理。區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搬遷戶實行搬前、搬中和搬后全程服務和管理,全面系統地實行計算機建檔。
(二)宣傳和動員
鄉鎮人民政府在實施搬遷安置工作前應召集列入年度搬遷安置規劃的村社干部和農戶進行宣傳動員,務必使搬遷農戶和所在的村社干部知曉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搬遷安置工作的目的、意義、原則、工作方法、步驟和時間要求等。
(三)搬遷安置方案公示
鄉鎮人民政府實施搬遷安置工程要按照政務公開的原則,將搬遷安置實施方案中各搬遷戶的擬搬遷地點、用地地類、用地面積、房屋結構、開竣工時間、搬遷安置方式(集中或分散)、搬遷時間、過渡方式、補助金額等主要內容進行公示,以便接受群眾監督。公示時間不得少于7天。
(四)簽定協議
搬遷安置方案確定后,由農戶與鄉鎮人民政府簽定搬遷安置協議。協議內容應當包括農戶搬遷安置方式(新建或購房)、擬搬遷地點、開竣工時間、搬遷時間、過渡方式、按時復耕承諾、資金支付方式等主要內容。
(五)搬遷與過渡
搬遷戶按照鄉鎮人民政府搬遷安置實施辦法規定的時間遷離地質災害危險區,并將可移動的財物以及尚可利用的建筑材料拆運至指定的安全地帶存放。農戶搬遷后,立即將原居住房屋拆除,能復耕的應立即復耕。鄉鎮人民政府應立即在該區域設置地質災害危險區警示標志,提醒過往行人繞道通行。
從遷離地質災害危險區至搬入新居期間為過渡期。過渡方式原則上采取投親靠友解決居住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應在安全區域設置臨時避險點,供無法解決過渡期居住問題的搬遷戶臨時避險居住。
(六)搬遷過程監督檢查
在實施搬遷的過程中,鄉鎮人民政府應派人到村社進行檢查督促,并解決好搬遷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確保規劃搬遷的農戶在規定的時間內全部遷離危險區域。
對個別列入搬遷規劃而又拒不搬遷的農戶,應多做宣傳、說服工作,經多次做工作仍不搬遷的,農戶應向鄉鎮人民政府呈交自負其責的書面申明。但在主汛期和地質災害易發期或該區域已發布地質災害預警時,為確保農戶人身安全,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之規定,可將其強制遷入臨時避險點,直至渡過危險期。
(七)檢查驗收、兌現政府補助經費
搬遷工作結束后,鄉鎮人民政府應逐戶進行驗收并填制搬遷驗收表,經區、縣人民政府組織國土、財政等有關部門驗收合格后,按標準直接將政府的補助款發放給農戶。
六、資金籌措與管理
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搬遷安置所需的資金以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省、市、區縣三級財政分別按8000元/戶、2000元/戶、1000元/戶的標準安排補助資金,不足部分由農戶自籌。
搬遷對象屬于列入“移民扶貧工程計劃”、“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計劃”或其他補助搬遷項目的,各渠道補助資金應合并打捆安排使用,由區縣人民政府負責統籌。區縣財政在安排救災資金時,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和集中搬遷安置的應有所傾斜。
各級補助的專項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統一管理和“縣級報帳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挪用。搬遷安置工作結束后,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要對搬遷安置補助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審計。
各區縣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搬遷安置所需工作經費,由各級財政安排解決。
七、部門協調與配合
各級國土、財政、農工辦、民政、扶貧、規劃建設、農業、水利、交通、林業、救災等部門要相互協作,緊密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全力為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搬遷安置工程做好服務工作。
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要對搬遷安置工程及資金使用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杜絕違規、違紀、違法和坑農、害農、勞民傷財等事件的發生。
八、工作總結
搬遷安置工作全部完成并經驗收合格后,區縣鄉鎮人民政府應在30日內將搬遷安置工作完成情況、建檔情況、經驗、存在問題、工作建議及下一步搬遷安置的初步方案等形成書面總結報告報上級人民政府備案。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群眾避險搬遷安置戶情況匯總表
2. 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農戶自愿搬遷安置申請表
http://www.luzhou.gov.cn/zhengwu/UploadFiles_2450/200706/20070606174214993.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