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間,北京警方共接1265件信用卡短信詐騙類案件,受騙上當的幾十人均遭受損失。
記者親歷詐騙迷局:騙子冒充銀行和公安部門工作人員,發送事主“信用卡或銀行卡被劃賬”短信,誘導事主轉賬來騙取錢財。
此類短信詐騙已在全國范圍內蔓延。信息產業部透露將出臺首部短信法規,重拳出擊不斷升級的短信詐騙行為。
法律專家深刻分析,提出應對辦法。
“黃金周”期間,北京警方接到1265件報案,幾十人受騙,最大一筆損失為31萬元
北京市公安局10月11日披露:“十一”期間信用卡短信詐騙類案件突然大面積爆發,9月30日至10月7日,8天內110報警臺共接到此類報警1265件,僅10月2日就接報88件。直至目前,警方仍然陸續接到許多信用卡短信欺詐報警。
據北京警方介紹,目前上當受騙的幾十人,年齡多在35歲至50歲之間,損失在幾千元至31萬元不等。9月30日19時許,事主趙某接到這樣的手機短信后,按對方的引導在豐臺區一ATM機上,以轉賬的方式將卡內資金轉移到對方所說的賬戶上,結果被騙取人民幣31萬元。
詐騙行蹤遍布上海、
廈門、
廣州、北京,短信騙子面對質問非常猖狂
“尊敬的建設銀行客戶:您好!貴用戶取款卡剛在廣州百貨消費3980元成功。如有疑問請致電020—35525035管理部查詢。”這是10月12日記者剛剛收到的一則通過“1355”手機發來的短信,但記者卻未曾有過短信中提到的在廣州百貨的此項消費。
記者專門致電“114”查詢該電話號碼的出處,工作人員告知此號碼為“小靈通”用戶。
銀行怎么可能用“小靈通”作為業務咨詢電話呢?在仔細查看此短信后記者帶著疑問撥通了短信中的電話號碼。但是,該“咨詢電話”一直占線。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連續撥號,一名自稱為“建設銀行管理部工作人員”的女子接聽了電話。
一反常態的是,該女子并沒有向記者主動報工號,而是直接問記者有什么業務需要辦理。當得知記者是因收到“消費信息”要求查詢消費情況后,即向記者索要姓名和手機號。記者稱,最近并無刷卡消費,并故意報了個假名和手機號碼。
對方查了一番說:“電腦顯示你確實有這筆消費,如果有疑問,我們可以先幫你凍結賬號,請告訴我你的身份證號碼、卡號和密碼。”記者又告訴了一個假銀行存折及密碼給該女子,隨后問“銀行會用小靈通來做服務電話嗎?”并詢問該管理部地址及她的工號時,該女子馬上回應“我們的服務到此為止”,隨后掛斷了電話。
據記者了解,此類信用卡消費類型的短信詐騙最早于5月份出現在上海、廈門等東南沿海城市,然后是廣州一帶,9月上旬開始出現在北京。
手機用戶接到的許多信用卡欺詐短信,都聲稱發自“
深圳建設銀行”。深圳建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在蒙受冤屈之后,為了了解騙子的情況,工作人員先后在不同時間段撥打了詐騙短信中提供的電話號碼。而可氣的是,騙子竟猖狂地說:“我就是騙子又怎么樣?我騙得無怨無悔!”
數十短信群發器一天騷擾幾千人,詐騙模式共有4種,多人合作扮演銀行、公安機關工作人員
據警方透露,這伙短信騙子幾乎都來自南方某地。他們購置短信群發器、手機和電腦等工具,把手機和短信群發器連接起來,以每天群發幾千條的速度,隨機向各號段的手機號碼發送預制的詐騙短信。而手機號碼都出自一本《全國手機號碼資料簿》,四百多頁的書中收錄著全國各省市的手機號段。
當事主依據所留的手機號碼跟對方聯系時,其中一人假裝銀行工作人員表示事主的卡已被盜用,讓事主打另一個“公安金融偵查科”的電話。第二個人冒充公安人員給事主“編號立案”,博取事主信任。第三個人則用電話遙控事主到ATM機進行轉賬操作。而所謂的網絡保護賬號都是
犯罪嫌疑人事先用買來的假身份證在工行、招行等各大銀行辦理的銀行卡賬號。經過操作后,事主在銀行卡上的存款便被劃至犯罪嫌疑人的銀行卡上。#p#分頁標題#e#
記者在撥打多個類似的手機號碼之后發現,這些騙子冒充銀行工作人員或“銀聯”信用卡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極好。冒充警察的騙子在“指點”受害者撥打某個“銀行”電話,或直接從ATM機上轉賬時,底氣十足,說話非常硬氣。
記者經搜集后發現,這種詐騙短信一共有以下4種模式:
“尊敬的××銀行客戶您好!因日前發生多起資料外泄取款卡遭復制盜領事件,為避免盜領,請立即與某金融相關單位聯系(某固定電話號碼)”。
“×××您好!你的儲蓄卡于上海刷卡消費1980元成功,此筆消費將從您賬上扣除。如有疑問請撥(某固定電話號碼)某金融相關單位”。
“××銀行通知:貴用戶取款卡正于某超市刷卡消費1980元,授權確認成功,此筆金額將從您賬上扣除。如有疑問請撥(某固定電話號碼)業務部查詢”。
“××銀行通知:貴用戶取款卡剛剛在沃爾瑪刷卡消費1980元,已授權通過,授權碼1658。如有疑問請撥(某固定電話號碼)管理部查詢”。
銀行不會使用手機號碼給客戶發短信;刷卡消費不是由銀行直接向客戶劃賬;銀行不會要求客戶在ATM機上辦理此類業務
警方分析認為,這一類的警情與以往“中獎信息”詐騙有很大不同。嫌疑人主要利用公民擔心銀行卡內資金被無故劃取,急于保全資金的心理,騙取事主到ATM機上向對方轉賬。此時,事主并不知道自己卡內資金已被“自己”轉出。民警說,事主的安全防范意識增強了,但對金融知識的了解還十分欠缺,顧此失彼,給
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實際上,犯罪嫌疑人的騙術漏洞百出。
漏洞1銀行一般是使用客服電話向客戶發短信,而不是普通的手機號碼。
漏洞2刷卡消費首先需要客戶當面簽字確認;即便發生轉賬,也是客戶與商場之間的交易,不會由銀行直接向客戶劃賬。
漏洞3如果信用卡真有問題,銀行不會要求客戶在ATM機上辦理,而是要求事主當面去銀行辦理。
收到可疑短信不要直接回電,不要向他人透露銀行卡賬戶信息,不使用有來電和去電顯示的固定電話進行電話查賬
警方提示廣大群眾:如接到可疑短信應先到銀行等金融場所核實短信內容,或撥打各個銀行向社會正式公布的客戶服務電話號碼查詢、核實消費情況。
北京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也已通過中國聯通,向所有登記過個人完整資料的130和CDMA用戶發出銀行
信用卡詐騙防范提示。北京大多數ATM提款機上都貼了短信息
銀行卡詐騙的防范提示:“北京市公安局忠告市民:近期有一些犯罪嫌疑人,利用手機通話或短消息,以銀行或警察名義進行銀行信用卡詐騙活動,為防止您被侵害,請親自到銀行咨詢。”
銀行業務專家提醒市民還要注意,不要使用他人的手機撥打電話銀行查詢賬戶,也不使用有來電和去電顯示的固定電話進行電話查賬,這是因為銀行卡賬號、密碼等信息會記憶在電話中。
面對短信市場違規現象,信產部近期將推出首部短信法規《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運營商是否擔責等成疑團
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沈泳濤告訴記者,在短信業務發展初期,服務違規現象并不多,有關部門對短信業務沒有進行過多行政干預,而是希望短信行業通過自律求發展,但目前看來情況并不樂觀,于是政府不得不出手整治。
據沈泳濤透露,由信息產業部、公安部和國務院新聞辦聯合發布的我國首部短信法規《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將在近期出臺。在此之前,信息產業部曾先后下發過《關于規范短信息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治理當前電信服務熱點問題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對各種短信陷阱和其他不規范電信業務進行整治。
“以前的通知是一個指導性文件,新的規定是以法律的形式對短信息服務和使用行為進行規范,今年10月或11月將頒布這個規定。”沈泳濤稱。#p#分頁標題#e#
如此大規模的手機短信詐騙,作為電信運營商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呢?即將推出的短信法規對此是否會有明確規定?這些問題一時成了業界討論的焦點。記者致電信息產業部等有關部門,均未得到明確回答。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景一認為,在詐騙類案件中,電信運營商到底應該不應該承擔責任,主要是看他有無過錯。首先,運營公司無權過問手機短信息的內容,過問屬于司法權,而運營商不具備司法權;其次,打電話過去如果對方號稱是銀行錄音系統,那么要看這個錄音系統是誰安裝的,如果是通訊公司安裝的,那么他就應當承擔責任,如果是詐騙嫌疑人安裝的,運營商就無責任。
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理事、南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劉士心則認為,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以及接受其委托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必須承擔一定的旁聽甄別義務和技術攔截義務。(鄧新建 王曉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