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高檢訴發第1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起訴處,軍事檢察院刑檢廳,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起訴處:
為貫徹落實2000年全國檢察機關公訴改革會議精神,進一步推動公訴改革的深入進行,促進公訴工作的規范化建設,我廳制定了《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規則(試行)》、《刑事抗訴案件出庭規則(試行)》、《人民檢察院辦理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和《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等四個文件?,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其中,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制度和刑事抗訴案件出庭工作程序是全國公訴改革整體工作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公訴改革的重要舉措。各級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要高度重視,及時向院黨組匯報,本著先試點、后鋪開的方針,制定實施方案,積極、穩妥地推行,力求取得實效,文件中涉及與偵查、審判等部門相互配合的內容,要及時通過聯席會議、協調會等形式溝通情況,取得有關部門的支持,必要時可提請上級部門或者地方黨委加以協調。
各地在執行當中遇到的問題,要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層報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
二00一年三月五日
人民檢察院起訴案件公開審查規則(試行)
目錄
一、制定目的和法律依據
二、適用范圍
三、公開審查程序及內容
四、其他規定
五、法庭調查
六、法庭辯論
七、其他規定
一、制定目的和法律依據
第一條 為保證不起訴決定的公正性,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規范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程序,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等有關規定,結合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 本規則所稱不起訴案件,是指審查起訴過程中擬作不起訴決定的案件。
第三條 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是為了充分聽取偵查機關(部門)和
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等對案件處理的意見,為人民檢察院對案件是否作不起訴處理提供參考。
二、適用范圍
第四條 公開審查的不起訴案件應當是存在較大爭議并且在當地有較大社會影響的,經人民檢察院審查后準備作不起訴的案件。
第五條 對下列案件不進行公開審查:
(一)案情簡單,沒有爭議的案件;
(二)涉及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
(三)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進行公開審查;
(四)其他沒有必要進行公開審查的案件。
三、公開審查程序及內容
第六條 人民檢察院對于擬作不起訴處理的案件,可以根據偵查機關(部門)的要求或者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訴訟代理人的申請,經檢察長決定,進行公開審查。
第七條 人民檢察院對不起訴案件進行公開審查,應當聽取偵查機關(部門),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分別進行,也可以同時進行。
第八條 公開審查活動應當在人民檢察院進行,也可以在人民檢察院指定的場所進行。
第九條 公開審查活動應當由案件承辦人主持進行,并配備書記員記錄。
第十條 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時,允許公民旁聽;可以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約檢察員參加;可以根據案件需要或者當事人的請求,邀請有關專家及與案件有關的人參加;經人民檢察院許可,新聞記者可以旁聽和采訪。
對涉及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案件,可以通知有關單位派代表參加。
第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在公開審查三日前,應當向社會公告案由、公開審查的時間和地點,并通知參加公開審查活動的人員。
第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在公開審查時,應當公布案件承辦人和書記員的姓名,宣布案由以及公開審查的內容、目的,告知當事人有關權利和義務,并詢問是否申請回避。
第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主要就案件擬作不起訴處理聽取偵查機關(部門),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
第十四條 案件承辦人應當根據案件證據,依照法律的有關規定,闡述不起訴的理由,但不需要出示證據。
參加公開審查的偵查人員,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可以就案件事實、證據、適用的法律以及是否應予不起訴,各自發表意見,但不能直接進行辯護。
第十五條 公開審查的活動內容由書記員制作筆錄。筆錄應當交參加公開審查的偵查人員,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閱讀或者向其宣讀,如果認為記錄有誤或有遺漏的,可以請求補充或更正,確認無誤后,應當簽名或蓋章。
第十六條 公開審查活動結束后,應當制作不起訴案件公開審查的情況報告。報告中應當重點寫明公開審查過程中各方一致性意見或者存在的主要分歧,并提出起訴或者不起訴的建議,連同公開審查筆錄,呈報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作為案件是否作出不起訴決定的參考。
四、其他規定
第十七條 人民檢察院公開審查不起訴案件應當在
審查起訴期限內完成。
第十八條 審查不起訴案件的其他有關事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有關規定辦理。
刑事抗訴案件出庭規則(試行)
目錄
一、通則
二、庭前準備
三、法庭調查
四、法庭辯論
五、其他規定
一、通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刑事抗訴案件的出庭工作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 本規則適用于人民檢察院檢察人員出席人民
法院開庭審理的刑事抗訴案件。
第三條 檢察人員出席刑事抗訴案件法庭的任務是:
(一)支持抗訴;
(二)維護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
(三)代表人民檢察院對法庭審判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
二、庭前準備
第四條 收到刑事抗訴案件開庭通知書后,出席法庭的檢察人員應當做好如下準備工作:
(一)熟悉案情和證據情況,了解證人證言、
被告人供述等證據材料是否發生變化;
(二)深入研究與本案有關的法律、政策問題,充實相關的專業知識;
(三)擬定出席抗訴法庭提綱;
(四)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檢察院按照第
二審程序提出抗訴的案件決定支持抗訴的,應當制作支持抗訴意見書,并在開庭前送達同級人民法院。
第五條 出席抗訴法庭提綱一般應當包括:
(一)訊問原審被告人提綱;
(二)詢問證人、被害人、鑒定人提綱;
(三)出示物證,宣讀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勘驗檢查筆錄,播放視聽資料的舉證和質證方案;
(四)支持抗訴的事實、證據和法律意見;
(五)對原審被告人、辯護人辯護內容的預測和答辯要點;
(六)對庭審中可能出現的其他情況的預測和相應的對策。
第六條 上級人民檢察院支持下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的抗訴意見和理由的,支持抗訴意見書應當敘述支持的意見和理由;部分支持的,敘述部分支持的意見和理由,不予支持部分的意見應當說明。
上級人民檢察院不支持下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的抗訴意見和理由,但認為原審判決、裁定確有其他錯誤的,應當在支持抗訴意見書中表明不同意見和理由,并且提出新的抗訴意見和理由。
第七條 庭審開始前,出席法庭的檢察人員應當做好如下預備工作:
(一)核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及其訴訟代理人,以及其他應當到庭的訴訟參與人是否已經到庭;
(二)審查合議庭的組成是否合法;刑事抗訴書副本等訴訟文書的送達期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被告人是盲、聾、啞、未成年人或者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是否指定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三)審查到庭被告人的身份材料與刑事抗訴書中原審被告人的情況是否相符;審判長告知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是否清楚、完整;審判長對回避申請的處理是否正確、合法。法庭準備工作結束,審判長征求檢察人員對法庭準備工作有無意見時,出庭的檢察人員應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請審判長予以糾正,或者表明沒有意見。
三、法庭調查
第八條 審判長或者審判員宣讀原審
判決書或者裁定書后,由檢察人員宣讀刑事抗訴書。宣讀刑事抗訴書時應當起立,文號及正文括號內的內容不宣讀,結尾讀至“此致某某人民法院”止。
按照第二審程序提出抗訴的案件,出庭的檢察人員應當在宣讀刑事抗訴書后接著宣讀支持抗訴意見書,引導法庭調查圍繞抗訴重點進行。
第九條 檢察人員應當根據抗訴案件的不同情況分別采取以下舉證方式:
(一)對于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只是由于原審判決、裁定定性不準、裁定定性不準、適用法律錯誤導致量刑明顯不當,或者因人民法院審判活動違反法定訴訟程序而提起抗訴的案件,如果原審事實、證據沒有變化,在宣讀支持抗訴意見書后由檢察人員提請,并經審判長許可和辯護方同意,除了對新的辯論觀點所依據的證據進行舉證、質證以外,可以直接進入法庭辯論。
(二)對于因原審判決、裁定認定部分事實不清、運用部分證據錯誤,導致定性不準,量刑明顯不當而抗訴的案件,出庭的檢察人員對經過原審舉證、質證并成為判決、裁定依據,且訴訟雙方沒有異議的證據,不必逐一舉證、質證,應當將法庭調查、辯論的焦點放在檢察機關認為原審判決、裁定認定錯誤的事實和運用錯誤的證據上,并就有關事實和證據進行詳細調查、舉證和論證。對原審未質證清楚,二審、再審對犯罪事實又有爭議的證據,或者在二審、再審期間收集的新的證據,應當進行舉證、質證。
(三)對于因原審判決、裁定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導致定性不準、量刑明顯不當而抗訴的案件,出庭的檢察人員應當對案件的事實、證據、定罪、量刑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全面舉證。庭審中應當注意圍繞抗訴重點舉證、質證、答辯,充分闡明抗訴觀點,詳實、透徹地論證抗訴理由及其法律依據。
第十條 檢察人員在審判長的主持下訊問被告人、訊問應當圍繞抗訴理由以及對原審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有爭議的部分進行,對沒有異議的事實不再全面訊問。
訊問前應當先就原審被告人過去所作的供述是否屬實進行訊問。如果被告人回答不屬實,應當訊問哪些不屬實。針對翻供,可以進行政策攻心和法制教育,或者利用被告人供述的前后矛盾進行訊問,或者適時舉出相關證據予以反駁。
訊問時應當注意方式、方法,講究技巧和策略。對被告人供述不清、不全、前后矛盾,或者供述明顯不合情理,或者供述與已查證屬實的證據相矛盾的問題,應當訊問。與案件無關、被告人已經供述清楚或者無爭議的問題,不應當訊問。
訊問被告人應當有針對性,語言準確、簡練、嚴密。
對辯護人已經提問而被告人作出客觀回答的問題,一般不進行重復訊問。辯護人提問后,被告人翻供或者回答含糊不清的,如果涉及案件事實、性質的認定或者影響量刑的,檢察人員必須有針對性重復訊問。辯護人提問的內容與案件無關,或者采取不適當的發問語言和態度的,檢察人員應當及時請求合議庭予以制止。
在法庭調查結束前,檢察人員可以根據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審判長(審判員)發問的情況,進行補充訊問。
第十一條 證人、鑒定人應當由人民法院通知并負責安排出庭作證。對證人的詢問,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的順序進行,但對辯方提供的證人,公訴人認為由辯護人先行發問更為適當的,可以由辯護人先行發問。
檢察人員對證人發問,應當針對證言中有遺漏、矛盾、模糊不清的有爭議的內容,并著重圍繞與定罪量刑緊密相關的事實進行。發問應當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做到簡潔清楚。
證人進行虛假陳述的,應當通過發問澄清事實,必要時還應當出示、宣讀證據配合發問。
第十二條 詢問鑒定人參照第十一條的規定進行。
第十三條 檢察人員應當在提請合議庭同意宣讀有關證言、書證或者出示物證時,說明該證據的證明對象。合議庭同意后,在舉證前,檢察人員應當說明取證主體、取證對象以及取證時間和地點,說明取證程序合法。
對檢察人員收集的新證據,向法庭出示時也應當說明證據的來源和證明作用以及證人的有關情況,提請法庭質證。
第十四條 二審期間審判人員通過調查核實取得的新證據,應當由審判人員在法庭上出示,檢察人員應當進行質證。
第十五條 檢察人員對辯護人在法庭上出示的證據材料,無論是新的證據材料還是原審庭審時已經舉證、質證的證據材料,均應積極參與質證。既要對辯護人所出示證據材料的真實性發表意見,也要注意辯護人的舉證意圖。如果辯護人運用該證據材料所說明觀點不能成立,應當及時予以反駁。對辯護人、當事人、原審被告人出示的新的證據材料,檢察人員認為必要時,可以進行訊問、質證,并就該證據材料的
合法性證明力提出意見。
第十六條 法庭審理過程中,對證據有疑問或者需要補充新的證據、
重新鑒定或勘驗現場等,檢察人員可以向審判長提出休庭或延期審理的建議。
四、法庭辯論
第十七條 審判長宣布法庭調查結束,開始進行法庭辯論時,檢察人員應當發表支持抗訴的意見。
支持抗訴的意見包括以下內容:
(一)原審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證據及當庭質證的情況進行概括,論證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
(二)論證原審判決、裁定定罪量刑、適用法律的錯誤之處,闡述正確觀點,明確表明支持抗訴的意見;
(三)揭露被告人犯罪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程度。
第十八條 檢察人員對原審被告人、辯護人提出的觀點,認為需要答辯的,應當在法庭上進行答辯。答辯應當抓住重點,主次分明。對與案件無關或者已經辯論過的觀點和內容,不再答辯。
第十九條 法庭辯論結束后,檢察人員應當認真聽取原審被告人的最后陳述。
五、其他規定
第二十條 書記員應當認真記錄庭審情況。庭審筆錄應當入卷。
第二十一條 檢察人員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定訴訟程序的,應當在
開庭審理結束后報經檢察長同意,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的意見。
人民檢察院辦理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
為了依法行使起訴權,保證起訴案件的辦案質量,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等有關規定,結合檢察機關起訴工作實際,制定本標準。
一、辦理案件質量標準
(一)指控的犯罪事實清楚
1、指控的被告人的身份,實施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動機、目的、后果以及其他影響定罪量刑的事實、情節清楚;
2、無遺漏犯罪事實;
3、無遺漏被告人。
(二)證據確實、充分
1、證明案件事實和情節的證據合法有效;
2、證明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和證據確實、充分;
3、據以定罪的證據之間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能夠合理排除;
4、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排他性。
(三)適用法律正確
1、認定的犯罪性質和罪名準確;
2、認定的一罪或者數罪正確;
3、認定從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法定情節準確;
4、認定
共同犯罪的各被告人在犯罪活動中的作用和責任恰當;
5、引用
法律條文準確、完整。
(四)訴訟程序合法
1、本院有案件
管轄權;
2、符合回避條件的人員應當依法回避;
3、強制措施適用恰當;
4、依法訊問了犯罪嫌疑人,聽取了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見;
5、在法定期限內審結;
6、遵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辦案程序。
(五)其他質量標準
1、造成國家財產、集體財產損失,需要由人民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應當依法提起;
2、對偵查、審判活動中的違法行為依法提出了糾正意見;
3、需要向有關部門提出檢察意見或書面糾正意見的已經提出;
4、依法應當移送或者作出處理的有關證據材料、扣押款物、非法所得及其孳息等,已移送有關機關或者依法作出了處理,證明文件完備;
5、對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已依法提出抗訴;
6、
法律文書、工作文書規范。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起訴錯誤
1、本院沒有案件管轄權;
2、對不構成犯罪的或者具有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不應當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人提起公訴;
3、認定事實、情節有誤,或者適用法律不當,嚴重影響定罪量刑的;
4、法院作出無罪判決,經審查確認法院判決正確的;
5、起訴后,事實和證據沒有變化而撤回起訴的;
6、適用強制措施不當造成嚴重后果的;
7、具有其他嚴重違反法律規定情形的。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漏訴
1、依法應當起訴的案件而作不起訴處理,或者經檢察機關建議偵查機關(部門)作撤案處理的;
2、有明顯的犯罪線索,審查中應當發現被告人的其他犯罪事實或者應當發現有其他應負刑事責任的人而未發現;或者雖已發現而未向偵查機關(部門)提出補充移送審查起訴建議或未直接追加起訴的;
3、遺漏部分犯罪事實的。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起訴質量不高
1、認定事實或情節有誤,但不影響全案處理的;
2、遺漏認定從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法定情節的;
3、對共同犯罪的各被告人在犯罪活動中的作用和責任認定不恰當的;
4、因工作失誤,在法院判決前變更起訴或者追加起訴的;
5、引用法律條文不準確或者不完整,但不影響定罪量刑的;
6、出庭公訴有明顯失誤,影響定罪量刑的;
7、依法應當回避的人員沒有依法回避的;
8、沒有依法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沒有依法聽取被害人及其
委托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委托人的意見的;
9、超過了法定期限或者違反了其他辦案程序,但不屬于工作重大失誤的;
10、適用強制措施不當,但后果不嚴重的;
11、依法應當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而沒有提起的;
12、對偵查、審判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沒有依法提出糾正意見的;
13、應當向有關部門提出檢察意見或書面糾正意見而沒有依法提出的;
14、依法應當移送或者作出處理的有關證據材料、扣押款物、非法所得及其孳息等,沒有移送有關機關,或者沒有依法作出處理,證明文件不完備的;
15、對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依法應當抗訴而沒有提出抗訴的;
16、法律文書或者工作文書不規范的;
17、具有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但不屬于工作重大失誤的。
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
為了依法行使不起訴權,保證不起訴案件的辦案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有關規定,結合檢察機關不起訴工作實際,制定本標準。
一、辦理不起訴案件質量標準
(一)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第四款決定不起訴的案件質量標準
人民檢察院對于經過補充偵查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1、據以定罪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
2、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
3、據以定罪的證據之間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二)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款決定不起訴的案件質量標準
人民檢察院對于犯罪嫌疑人有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以下六種情形之一的,經檢察長決定,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對于犯罪嫌疑人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或者犯罪事實并非犯罪嫌疑人所為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書面說明理由將案件退回偵查機關作撤案處理或者重新偵查;偵查機關堅持移送,經檢察長決定,人民檢察院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作不起訴處理。
(三)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款決定不起訴的案件質量標準
人民檢察院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款作不起訴決定:
1、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
2、一人犯罪數的;
3、犯罪嫌疑人有逃脫行為或者系刑滿釋放后五年內犯罪的;
4、犯罪嫌疑人系共同犯罪中的主犯,而從犯已被提起公訴或者已被判處刑罰的;
5、共同犯罪中的同案犯,一并起訴、審理更為適宜的;
6、犯罪后訂立攻守同盟,毀滅證據,逃避或者對抗偵查的;
7、因犯罪行為給國家或者集體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者有嚴重政治影響的;
8、需要人民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
(四)其他質量標準
1、本院有案件管轄權;
2、符合回避條件的人員依法應當回避;
3、強制措施適用恰當;
4、依法訊問了犯罪嫌疑人,聽取了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見;
5、在法定期限內審結;
6、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辦案程序;
7、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第四款和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作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報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備案;
8、不起訴的決定應當公開宣布,并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被不起訴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被不起訴人所在單位、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及其訴訟代理、偵查機關。如果被不起訴人在押,應當立即釋放;
9、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需要對偵查中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扣押、凍結的,應當書面通知作出扣押、凍結決定的機關或者執行扣押、凍結決定的機關解除扣押、凍結;
10、需要對被不起訴人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者沒收其違法所得的,應當提出書面檢察意見,連同不起訴決定書一并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
11、偵查機關對不起訴決定要求復議或者提請復核的,被不起訴人或者被害人不服不起訴決定申訴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審查并在法定期限內作出決定;
12、人民檢察院收到人民法院受理被害人對被不起訴人起訴的通知后,應當將作出不起訴決定所依據的有關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13、人民檢察院發現不起訴決定確有錯誤,應當依法撤銷不起訴決定,予以糾正;
14、不起訴文書應當符合文書規范。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不起訴錯誤
1、本院沒有案件管轄權;
2、適用強制措施不當且造成嚴重后果的;
3、對不符合不起訴法定條件的案件作出了不起訴決定的;
4、對于犯罪嫌疑人沒有違法犯罪行為或者犯罪事實并非犯罪嫌疑人所為的案件,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第四款或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款作出了不起訴決定的;
5、對定罪的證據確實、充分,僅是影響量刑的證據不足或是對界定此罪與彼罪有不同認識的案件,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第四款作出了不起訴決定的;
6、適用法律不當,混淆三種不同性質的不起訴適用條件的;
7、辦理不起訴案件不符合本標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
8、沒有公開宣布不起訴決定,或者沒有向被不起訴人及其所在單位、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偵查機關送達不起訴決定書,或者沒有將在押的被不起訴人立即釋放,造成嚴重后果的;
9、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需要對偵查中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扣押、凍結的,沒有書面通知有關機關解除扣押、凍結,或者直接解除扣押、凍結,造成嚴重后果的;
10、人民檢察院發現不起訴決定確有錯誤,應當予以糾正而不糾正的;
11、具有其他嚴重違反法律規定情形的。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不起訴質量不高
1、沒有依法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聽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見;
2、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應當告知當事人的事項沒有依法告知;
3、依法應當回避的人員沒有依法回避;
4、超過了法定期限或者違反了其他法定辦案程序,但不屬于工作重大失誤的;
5、適用強制措施不當,但后果不嚴重的;
6、對偵查中的違法行為沒有依法提出糾正意見的;
7、應當向有關部門提出檢察意見或書面糾正意見而沒有依法提出的;
8、法律文書或者工作文書不規范的;
9、應當報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備案而沒有報送的;
10、沒有公開宣布不起訴決定,或者沒有向被不起訴人及其所在單位、被不起訴人訴訟代理人、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及其訴訟代理人、偵查機關送達不起訴決定書,或者沒有將在押的被不起訴人立即釋放,但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11、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需要對偵查中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扣押、凍結的,沒有書面通知有關機關解除扣押、凍結,或者直接解除了扣押、凍結,但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12、需要對被不起訴人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沒收其違法所得的,沒的提出書面檢察意見連同不
起訴書一并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或者直接作出了行政處罰、處分或沒收其違法所得處理決定的;
13、偵查機關對不起訴決定要求復議或提請復核的,被不起訴人或者被害人不服不起訴決定申訴的,人民檢察院沒有及時審查并在法定期限內作出決定的;
14、人民檢察院收到人民法院受理被害人對被不起訴人起訴的通知后,沒有將作出不起訴決定所依據的有關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的;
15、具有其他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但不屬于工作重大失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