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人民檢察院:
經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召開的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現將《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經濟檢察案件
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法紀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
刑事案件管理制度(試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辦案程序(試行)》印發各地試行。在試行中遇到什么問題,請隨時報告我院,以便進一步修改。
附件:
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經濟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司法實踐,制定本規定。
一、貪污案(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條)
貪污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集體經濟組織工作人員或者受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托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盜竊、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貪污公共財物金額在人民幣一千元以上或實物折合人民幣一千元以上的;
2.貪污糧食一千五百公斤(三千斤),糧票二千五百公斤(五千斤)以上的;
3.貪污公共財物雖不足上述數額,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貪污救災、救濟、優撫等款物,貪污黨費、團費、會費,貪污贓款贓物或罰沒款物的;
(2)共同進行貪污犯罪活動的主犯;
(3)多次貪污、屢教不改的;
(4)為掩蓋貪污行為而銷毀憑證或栽贓陷害他人的;
(5)其他貪污公共財物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
二、賄賂案(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
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而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
行賄罪是指為使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其謀取利益,而非法給付財物的行為。
介紹賄賂罪是指在行賄人和受賄人之間進行溝通、撮合,使行賄、受賄行為得以實現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予立案:
1.收受賄賂金額在人民幣一千元以上,行賄金額在人民幣二千元以上,向行賄、受賄雙方介紹賄賂金額在人民幣二千元以上,以及受賄、行賄、介紹賄賂實物折款達上述數額的。
2.行賄、受賄或介紹賄賂雖不足上述數額;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賄賂行為致使國家、集體、公民個人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
(2)故意刁難、要挾有關單位、個人,強行索取賄賂的;
(3)索取、收受外商、港澳商人賄賂,造成惡劣影響的;
(4)通過行賄、受賄、介紹賄賂行為進行其他非法活動的;
(5)其他行賄、受賄、介紹賄賂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
三、偷稅、抗稅案(刑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偷稅罪是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收法規,有欺騙、隱瞞等方式逃避納稅,情節嚴重的行為。
抗稅罪是指納稅人抗拒依照稅收法規履行納稅義務,情節嚴重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情節嚴重,對直接責任人員應予立案:
1.國營、集體納稅單位和各類經濟聯合體以及代征、代扣、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偷稅、抗稅數額達到下列程度的:
(1)偷、抗應納稅金額一萬元以上,且偷、抗稅額已占該單位同期應納該稅種稅款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2)偷、抗應納稅金額五萬元以上,且偷、抗稅額已占該單位同期應納該稅種稅款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的;
(3)偷、抗應納稅金額十萬元以上,且偷、抗稅額已占該單位同期應納該稅種稅款總額的百分之十以上的;
(4)偷、抗各種應納稅款總金額達三十萬元以上的;
2.個體工商業戶或其他納稅個人偷稅二千元,抗稅一千元以上的;
3.偷稅、抗稅雖不足上述數額,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立案:
(1)一貫偷稅或抗稅,屢教不改的;
(2)為逃避追查而有意毀壞有關計稅憑證或其他納稅資料的;
(3)偷稅、抗稅并有謾罵、毆打、威脅稅務工作人員情節的;
(4)組織、煽動、指使、唆教納稅人偷稅、抗稅的;
(5)其他偷稅、抗稅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
四、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案(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
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專款專用的財經管理規定,挪用國家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情節嚴重,致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行為。
挪用國家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款物,情節嚴重,致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對直接責任人員應予立案。
五、假冒商標案(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條)
假冒商標罪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業者,違反商標管理法規,故意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假冒他人已經注冊的商標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責任人員應予立案: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或者有意銷售假冒商標的商品,達到下列程度的:
(1)國營、集體單位假冒商標非法經營額在一萬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三千元以上的;
(2)個體工商業者假冒商標非法經營額在三千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一千元以上的;
2.擅自制造或者銷售他人注冊商標標識,非法獲利五百元以上的;
3.假冒他人注冊商標雖不足上述數額,但已對他人注冊商標信譽造成嚴重損害,或已給國家、集體、個人利益造成嚴重損害的;
4.其他假冒商標情節惡劣、后果嚴重、影響極壞的。
六、其他
1.本規定中所說的“以上”含本數在內。
2.本規定中的各種數額標準,各地應參照執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全國鐵路運輸檢察院也可以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但須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3.此規定在執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上報上級檢察院。
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經濟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
規定(試行)》中幾個問題的說明
一、對貪污糧食、糧票的立案標準,應注意以下問題:
(1)貪污糧食一般是按公斤數計算,但如果公斤數尚未達到標準,而折價款數已超過貪污案的標準(一千元)時,應予立案;
(2)貪污糧食指標,凡能折算成糧票的,均按貪污糧票的立案標準立案;
(3)貪污糧食和糧票,均不足各自立案標準,但兩項相加已超過貪污糧票的立案標準(二千五百公斤)的,應予立案;
(4)貪污軍用糧票按貪污糧食計算。
二.在立案標準中,對貪污特定款物只列舉了救災、救濟、優撫等款物及黨費、團費、會費、贓款贓物、罰沒款物等。這是實際辦案中經常遇到的幾種主要的特定款物。對辦案中遇到的其他情況,可比照所列舉的幾種靈活掌握。
三、“共同進行貪污犯罪活動的主犯”一款,是指
共同犯罪的金額已超過立案標準(一千元),主犯的個人所得雖沒有達到一千元,對主犯亦可立案。
四、“屢教不改”應理解為包括批評教育及黨政紀處分。
五、挪用公款以貪污罪論處的立案標準,應比一般貪污案的數額高一些。具體標準可由各地依據本地實際情況酌情掌握。
六、在偷稅、抗稅案立案標準中,國營、集體納稅單位偷、抗稅金額占應納稅金額比例的計算:納稅人偷、抗稅金額占該納稅人本期應納同一稅種稅款總額的比例=該納稅人所偷、抗的本期該稅種稅款金額÷該納稅人本期應納該稅種稅款總額×100%;
對同一納稅人同時偷、抗幾種稅的,其偷、抗稅金額占應納稅金額的比例,應分稅種計算。其中,只要有一種稅的偷、抗稅金額和比例達到規定數額的,即應予以立案,且其他稅種的偷、抗稅金額應一并計入偷、抗稅總額;
對代征、代扣、代繳稅款單位應征未征、應扣未扣、應繳未繳稅款金額占該單位同期應征、應扣、應繳同種稅金額比例的計算,也按上述計算原則辦理。
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法紀檢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及其他有關法律,結合司法實踐,制定本規定。
一、重大責任事故案(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重大責任事故罪,是指工廠、礦山、林場、建筑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由于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后果或重大經濟損失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致人死亡一人以上,或者致人重傷三人以上的;
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五萬元以上的;
3.經濟損失雖不足規定數額,但情節嚴重,使生產、工作受到重大損害的。
二、刑訊逼供案(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條)
刑訊逼供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對人犯使用肉刑或變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出于泄憤報復的個人動機而對人犯刑訊逼供的;
2.對多人進行刑訊逼供,屢教不改,造成惡劣影響的;
3.刑訊逼供手段殘忍、惡劣的;
4.刑訊逼供,造成冤假錯案的;
5.刑訊逼供,致人精神失常或者自殺的;
6.刑訊逼供,致人
傷殘、死亡的;
7.刑訊逼供,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三、誣告陷害案(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條)
誣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實,向國家機關告發,意圖陷害他人(包括犯人),使他人受刑事處罰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的,應予立案:
為陷害他人,故意捏造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犯罪事實,并由本人或指使他人向國家機關告發的。
四、破壞選舉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破壞選舉罪,是指違反選舉法的規定,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等非法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違反選舉法的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欺騙、賄賂等非法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
2.偽造選舉文件和選票,虛報選舉票數,或強行宣布合法選舉無效,故意搗亂選舉會場,情節惡劣的;
3.在選舉期間對控告、檢舉在選舉中營私舞弊或違法亂紀行為的公民,進行壓制、打擊報復,情節嚴重的。
五、非法拘禁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禁或者其他強制方法非法地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非法拘禁他人,具有毆打、侮辱等情節的;
2.非法拘禁他人時間較長的;
3.多次非法拘禁他人,或非法拘禁多人,造成極壞影響的;
4.出于個人的動機和目的,借故非法拘禁他人的;
5.非法拘禁,致人重傷、死亡的;
6.非法拘禁,致人精神失常或自殺的;
7.非法拘禁,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六、非法管制、非法搜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非法管制罪,是指無權管制他人的機關、團體、單位的工作人員或個人,以強制方法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非法搜查罪,是指無權進行搜查的機關、團體、單位的工作人員或個人,或者雖有權進行搜查,但濫用職權,擅自決定非法對他人身體或住宅進行搜查的行為。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是指非法強行闖入他人住宅,或經要求其退出仍拒不退出,影響他人正常生活和居住安全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非法管制他人,情節嚴重或者造成一定后果的;
2.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手段惡劣的;
3.多次或對多家非法搜查,影響很壞的;
4.非法搜查引起被搜查人自殺或造成財物嚴重損壞的;
5.非法搜查,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6.非法強行侵入他人住宅,嚴重妨害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的。
七、報復陷害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條)
報復陷害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實行報復陷害,或者對執法人員和揭發檢舉、作證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報復陷害,致使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或其他權利受到嚴重損害的;
2.對執法人員和揭發檢舉作證人員打擊報復,情節嚴重的;
3.報復陷害,致人精神失常或自殺的;
4.報復陷害,手段惡劣的;
5.報復陷害,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八、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條)
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他人正當的宗教信仰自由,情節嚴重的行為。
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以強制手段非法干涉、破壞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采取強制手段,干涉他人正當的宗教活動或者強迫教徒退教、強迫公民信教或信某一教派,情節惡劣,后果嚴重,影響很壞的;
2.非法封閉或搗毀合法宗教場所及其他宗教設施的;
3.強迫少數民族改變風俗習慣或非法干涉、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引起民族糾紛的;
4.非法剝奪他人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九、偽證案(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
偽證罪,是指在偵查、審判過程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意圖陷害他人或為他人隱匿罪證,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的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或者是國家工作人員為嚴重
經濟犯罪分子銷毀、隱匿罪證、制造偽證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偽證行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處罰或者輕罪重判的;
2.偽證行為足以使
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處罰或者重罪輕判的;
3.偽證行為造成冤、假、錯案的;
4.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為走私、套匯、投機倒把、貪污、賄賂、重大盜竊、販毒、盜運珍貴文物出口等經濟犯罪分子銷毀、隱匿罪證或者制造偽證的;
5.由于偽證行為,致使他人自殺或精神失常的;
6.偽證行為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十、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是指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次數較多,數量較大的;
2.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致使他人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妨害或身體、精神受到嚴重損害的;
3.非法開拆他人信件、涂改信中內容,或者張揚他人隱私、侮辱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
4.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電報,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十一、重婚案(刑法第一百八十條)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本人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的;
2.本人雖無配偶,但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
十二、泄露國家重要機密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條)
泄露國家重要機密罪,是指行為人違反國家保密法規,泄露國家重要機密,情節嚴重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國家工作人員違反國家保密法規,泄露國家重要機密,情節嚴重的;
2.非國家工作人員泄露國家重要機密,造成嚴重后果的。
十三、玩忽職守案(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
玩忽職守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由于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由于玩忽職守,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三人以上的;
2.由于玩忽職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五萬元以上的;
3.玩忽職守造成經濟損失雖不足規定數額,但情節惡劣,使工作、生產受到重大損害的;
4.由于玩忽職守,造成嚴重政治影響的;
5.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第一條(一)、(二)、(三)項所列的犯罪人員,有追究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不依法處理,或者因受阻撓而不履行法律所規定的追究職責的。
十四、徇私舞弊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
徇私舞弊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故意顛倒黑白做枉法裁判,以及其他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包庇、窩藏嚴重破壞經濟的犯罪分子,隱瞞、掩飾其犯罪事實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使明知是無罪的人受到追訴的;
2.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故意包庇,使明知是有罪的人不受追訴的;
3.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故意歪曲事實和法律,減輕或者加重對有罪的人處罰的;
4.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故意顛倒黑白,作出違反事實,違反法律的判決、裁定或決定的;
5.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包庇、窩藏走私、套匯、投機倒把、重大盜竊、販毒、盜運珍貴文物出口,收受賄賂等犯罪分子,隱瞞、掩飾其犯罪事實的;
6.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第一條(一)、(二)、(三)項所列的犯罪人員和犯罪事實知情的直接主管人員或者僅有的知情的工作人員不依法報案和不如實作證的;
7.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十五、私放罪犯案(刑法第一百九十條)
私放罪犯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私自將罪犯放走的行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私自將罪犯放走或者授意、指使他人將罪犯放走的;
2.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偽造、變造或涂改有關
法律文書,將罪犯放走的;
3.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為罪犯提供便利條件,致使罪犯脫逃的;
4.司法工作人員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向罪犯通風報信,或者制造條件,致使罪犯脫逃的;
5.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第一條(一)、(二)、(三)項所列的犯罪人員和犯罪事實知情的直接主管人員或者僅有的知情的工作人員不依法報案和不如實作證,致使罪犯脫逃的。
十六、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
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