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清產核資辦公室,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構,國家計劃單列企業集團(公司):
為了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使清產核資數據資料既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又能保守國家、企業、單位的經濟秘密,我辦制定了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管理的有關規定,現印發,請遵照執行。現將有關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從1995年3月1日起,凡新產生的屬于“規定”的保密范圍的清產核資數據資料要及時確定密級、保密期限;對1995年3月1日以前產生的(包括1992年小范圍試點、1993年擴大試點、1994年清產核資以及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屬于“規定”的保密范圍的清產核資數據資料,各有關單位要根據具體情況,認真清理,比照本“規定”執行。
附件: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管理規定
附件
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規范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的管理和使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以下簡稱《保密法》),以及財政部、國家保密局聯合下發的《關于印發〈財政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的通知》等有關規定,結合清產核資工作性質、內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清產核資數據資料”是指:
(一)各級清產核資企業、單位報表、報表數據軟盤及分析資料;
(二)各地區、各部門清產核資企業、單位疊加匯總報表、匯總數據軟盤及分析報表、分析資料;
(三)全國清產核資企業、單位匯總報表、匯總數據軟盤及分析報表、分析資料;
(四)全國清產核資數據匯編資料及分地區、分部門清產核資數據匯編資料。
(五)領導講話、內部使用材料(工作動態、情況反映、工作簡報等)引用的有關數據資料;
(六)本條所列事項,均包括有關的計算依據和分項的專題資料。
第三條 清產核資數據資料是國家重要的經濟秘密和國有企業、單位商業秘密,屬《保密法》規定的保密范疇。
第四條 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的管理原則,是既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清產核資資料,又能保守國家、企業、單位的經濟秘密。
第五條 各級清產核資機構及數據資料編撰采集人員,應和使用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的機構及人員加強聯系,協調配合,嚴格遵守本規定,使清產核資工作成果在我國經濟改革決策和其他有關經濟工作決策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六條 本規定適用于各級清產核資工作機構、清產核資數據處理機構和清產核資數據資料使用機構、單位。
第七條 清產核資數據資料中密級具體范圍和保密期限分別為:
(一)全國匯總數據資料為機密級,保密期20年;
(二)境外企業、機構的數據資料為機密級,保密期為20年;
(三)全國工交、商貿、金融、文教、行政、農業等分行業的匯總數據資料為機密級,保密期10年;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數據匯總資料為秘密級,保密期10年。
(五)中央各部、委、辦、局、總公司、國家計劃單列企業集團的數據資料為秘密級,保密期為10年;
(六)國家大中型骨干企業工作數據資料為秘密級,保密期5年。
(七)涉及國防、軍工、外交、對外宣傳、公安、安全、司法、武警、援外工作和國家物資儲備等的數據資料的密級,根據各主管部門報來的有關文件的密級處理。
第八條 凡列入國家秘密范圍的數據資料的保密期限,自標明的制發日起計算。
第九條 本規定第七條所列數據資料,按規定經主管機關、單位正式公布的部分,自公布之日起自行解密并免除通知。
第十條 各級清產核資機構擁有向上級清產核資機構、同級政府部門提供數據資料的權利,其他機構和個人不應越權提供。
第十一條 清產核資機構擁有公布本級及下級單位的主要數據資料的權利。
第十二條 各種宣傳媒體對外宣傳使用清產核資數據資料,事前應經有關清產核資機構和政府部門書面同意。
第十三條 財政部清產核資辦公室唯一擁有全國(含國防、軍工、外交、對外宣傳、公安、安全、司法、武警、援外工作、國家物資儲備、境外企業、機構等)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的管理權和使用權,包括對外提供宣傳報導權。
財政部清產核資辦公室公布或對外提供上述全部清產核資數據資料,應報經財政部或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主管領導批準。
第十四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清產核資辦公室唯一擁有各自的境內外清產核資全部數據資料的管理權、使用權,包括對外提供宣傳報導權。但其公布或對外提供其管理范圍全部清產核資數據資料時,應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主管領導批準。
第十五條 中央各部門(含國務院直屬總公司、銀行等)清產核資辦公室或指定工作機構,擁有本部門(公司、銀行等)所屬境內外企業、機構全部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的保管權、使用權,包括對外提供宣傳報導權。但公布或對外提供其管理范圍內的全部清產核資數據資料時,應報經本部門(公司、銀行等)主管領導批準。
第十六條 各地區、各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不得擅自對外提供上級和其他地區、部門交換的清產核資數據資料。
第十七條 各地區、各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及負責數據處理的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主管清產核資工作的領導批準、未辦理規定的批準手續,不得擅自對外提供任何清產核資數據資料。
第十八條 各級地方政府、各中央部門內部使用的清產核資數據資料,以本地區、本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提供的為準。
第十九條 數據資料的草稿,必須按正式密件管理,凡不需要保存的,承辦人應及時按規定銷毀。
第二十條 各地區、各部門清產核資機構利用計算機處理數據資料,應按下列要求辦理:
(一)處理機密級以上數據的計算機必須專機專用,并指定專人負責;
(二)處理機密級數據的計算機必須增設入機口令,口令僅限數據處理操作專門人員掌握;
(三)專職操作人員擅自允許他人操作計算機、專職操作人員因失職引發計算機病毒等造成的數據泄密或丟失,應追究專職操作人員的責任;
(四)計算機通過圖形方式顯示的數據資料,應根據顯示的數據資料內容確定保密等級和保密期限,并按本規定相應條款管理和使用;
(五)存有數據資料的磁盤、磁帶、光盤等檔案,應由專人負責管理,并根據存儲的數據資料內容,確定保密等級和保密期限,按照本規定相應條款管理和使用,作廢部分應作有效銷毀(即進行徹底刪除操作)。
第二十一條 在特殊情況下,需復制屬于國家秘密的文件、資料和其他物品,或者摘錄、引用、匯編其屬于國家秘密的內容,不得擅自改變原樣的保密期限。
第二十二條 違反本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企業、單位經濟秘密,對清產核資工作造成損害,或對國家經濟決策造成失誤,或對國家、企業利益造成損失的,由有關清產核資機構會同有關部門給予直接責任人員及其領導者以經濟、行政處罰。觸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第二十三條 為境外機構、個人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清產核資數據資料的,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中央各部門可根據本規定,并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細則。
第二十五條 本規定由財政部清產核資辦公室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 本規定自1995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