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國營企業成本
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成本條例)第十二條和第四十五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成本條例和本實施細則中所稱成本,在出版、書刊印刷企業指生產成本,在圖書發行、出版印刷物資供銷企業指商品流通費用。
關于實施范圍
第三條 本實施細則的實施范圍為下列實行獨立核算的國營出版、書刊印刷、圖書發行、出版印刷物資供銷企業(以下統稱企業):
一、經國家出版行政機關批準并取得了社號的綜合出版社、專業出版社、出版公司;
二、專門從事或以書刊印刷為主的印刷廠;
三、各級新華書店、外文書店和其他專業書店等圖書發行企業;
四、各級出版部門所屬的出版印刷物資供應公司(印刷器材生產廠、站、服務部);
五、國營出版企業為主與國營企、事業單位或集體所有制出版企業聯營的出版企業。
關于成本開支范圍
第四條 出版社的下列費用開支,列入成本;
一、出版物出版過程中,支付給作者、譯者、校訂者的稿費和校訂費以及向其他出版社租型造貨所支付的租型費,支付給編輯部門委托社外人員與本社職工業余時間進行審稿、設計、編輯、抄稿、校對、繪圖復印等費用;
二、出版物出版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外購半成品、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的原價和運輸、裝卸、整理等費用;
三、出版物生產加工過程中支付給印刷廠的制版費、印刷費和裝訂費等;
四、因出版社解除合同或中途停止出版造成的損失,出版物印刷生產加工過程中因故變更書稿內容,而發生重制、重排、重印、換頁或重裝的工料費,出版發行過程發現的差錯等所發生的扣除過失人賠償后的凈損失和費用;
五、委托外地造貨發生的代辦手續費和半成品外部加工費;
六、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租賃費和修理費;
七、按規定列入成本的職工工資、職工福利費、稅金、技術改進和合理化建議獎;
八、按規定比例計算提取的工會經費和按規定列入成本的職工教育經費;
九、材料、書刊和其他產品盤虧和毀損;
十、財產和運輸保險費、契約、
合同公證費和鑒證費、咨詢費、
訴訟費、聘請律師費;
十一、
流動資金貸款利息;
十二、出版物銷售過程中發生的儲運費、包裝費、損耗費、宣傳推廣費、代辦手續費;
十三、辦公費、旅差費、會議費、勞動保護用品費、冬季取暖費、水電費、郵電費、外事費、消防費、組稿采訪費、攝影費、編繪用品費、樣本贈閱費、圖書資料費、內部刊物費、檢驗費、倉儲費、注冊商標費、展覽費、未成立工會組織的出版社文體學習費等編管費;
十四、經財政部審查批準列入成本的其他費用。
第五條 書刊印刷廠的下列費用開支列入成本:
一、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各種原材料(不包括出版社自備的紙張和裝幀材料)、輔助材料、鉛耗、備品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的原價和運輸、裝卸、整理以及委托外部加工材料的正常盤虧等費用;
二、企業內部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新產品試制所發生的不構成固定資產的費用,購置樣品樣機和一般測試儀器的費用,一次或分次列入成本,試制失敗發生的損失由同級財政機關批準在企業營業外列支,不得列入成本;
三、產品包修、包換、包退的費用,殘次品的修復費用或報廢損失,停工期間支付的工資、職工福利費、設備維護費和經營管理費和經同級財政機關批準核銷的壞帳損失;
四、本實施細則第四條第六至八款、第十款、第十一款、第十三款和第十四款所列的有關費用。
第六條 圖書發行和出版印刷物資供銷企業的下列費用開支列入成本:
一、購進、銷售、調撥、儲存商品過程中發生的運雜費、包裝費、宣傳推廣資料費和內部刊物的費用,以及按規定經批準的商品盤虧、在途商品損失、滯銷商品的降價、報廢損失和庫存圖書分年核價損失,低值易耗品原價;
二、委托代發、代銷、代儲、代運和通過銀行結算的手續費;
三、本實施細則第四條第六至八款和第十款、第十一款、第十三款和第十四款,第五條第二款、第三款所列的有關費用。
第七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原材料,是指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材料,在出版社為紙張、裝幀等材料;在印刷器材生產廠為鉛板、鉛、植物油、蓖麻油、炭黑、松香、鋅皮板、銅等材料;在書刊印刷廠為印刷用的油墨、壓膜用的塑料薄膜等。輔助材料,是指不構成產品實體,但有助于產品形式的材料,如照像制版中使用的膠片、藥液,裝訂用的鐵絲及各類粘膠等。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回收的邊角余料、下腳料、廢料以及回收的包裝物等,凡有利用價值的,應作價入帳,并分別沖減成本費用。
第八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低值易耗品,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內和單價在500元以下的勞動資料。有些物品雖價值高于500元,但屬于易損壞、破碎或更換頻繁的,也作為低值易耗品管理。
第九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固定資產修理費,包括大修理費用和中小修理費用。出版社和圖書發行企業,不提大修理費用。修理費用按實際開支列入成本,數額較大的,可分期攤銷,最長不超過兩年;書刊印刷企業和出版印刷物資供銷企業,可按規定按月提取大修理費用并列入當月成本。
第十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試制新產品所發生的費用,在圖書發行企業是指為改善圖書流轉環節的操作技術,按國家有關規定開支的費用;在出版印刷物資供銷企業是指為改善商品養護、保管、加工改裁所發生的費用。新產品試制所發生的不構成固定資產的費用、購置樣品樣機和一般測試儀器的費用,一次或分次攤入成本。
第十一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職工工資,是指企業生產部門、管理部門的人員(含炊事人員)的標準工資、各種工資性津貼。不包括應在獎勵基金中列支的工資改革增加的工資和應當在工會經費或職工福利基金中開支的工會干部、幼兒園、托兒所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的工資以及應當在營業外列支的退職金、退休離休費和長期
病假人員工資,也不包括應由更新改造資金支付的清理報廢固定資產人員的工資和應當由專項工程負擔的人員工資。
第十二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職工福利費,按企業職工工資總額扣除副食品價格補貼和各種獎金(包括超過標準工資的計件工資、浮動工資、提成工資)、以及落實政策補發的工資和生活困難補助費后的數額的11%提取。企業職工工資總額是指企業支付給固定職工、臨時職工、計劃外用工中經縣以上
勞動部門正式批準的常年參加企業生產的亦工亦農人員和個別企業用集體所有制的招工指標招收的人員的工資。
第十三條 按規定可以列入成本的獎金以外,其余各種獎金、超過標準工資的計件工資(經勞動部門批準實行完全計件工資的除外)、浮動工資、提成工資等,屬于實行利改稅企業的,應在企業留用的利潤中列支,不得列入成本。
第十四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工會經費,按企業職工工資總額扣除副食品價格補貼和落實政策補發工資以及生活困難補助費后的數額的2%提取,列入成本的職工教育經費,在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1.5%范圍內掌握開支。
第十五條 按規定的產品包修、包換、包退費用,應由本企業負擔的列入成本;應由外企業負擔的轉由外企業負擔。
第十六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廢品損失和壞帳損失,按下列辦法執行:
一、印刷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可以修復的費用,包括在返修過程中補領的原材料、輔助材料、零配件價值和支付的工資等,以扣除過失人賠償后的凈損失,列入成本。
二、壞帳損失是指由于債務單位撤銷,依照
民事訴訟法進行清償后,確認無法追還或因
債務人死亡,既無遺產可以清償,又無義務承擔人,確實無法追還等原因造成的債權損失。壞帳損失,應在取得債務與企業主管部門、財政機關或法院等有關單位的書面證明,按損失凈值,出版社和印刷企業列入成本,圖書發行企業和出版印刷物資供銷企業列營業外支出。
三、出版社圖書降價和報廢損失,比照圖書發行企業的辦法辦理。
第十七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保險費、契約費、合同
公證費和鑒證費、咨詢費、訴訟費、聘請律師費、專用技術使用費以及排污費,按下列辦法執行:
一、企業進行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按照實際交納的保險費用列入成本。保險公司給予企業的優待,應沖減保險費支出。
二、企業支付的契約費、合同公證費、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咨詢費、訴訟費、聘請律師費可以按數額大小一次或分次列入成本。
三、引進技術的技術轉讓費,在引進技術項目投產后支付的,一次或分次列入成本;在引進技術項目投產前支付的,作待攤費用處理,投產后一次或分次列入成本;引進技術的職工培訓費,可以一次或分次列入成本;為掌握使用引進技術發生的其他費用,列入引進技術項目投產后的成本。
四、企業根據環境保護法和國務院有關文件的規定交納的排污費用,可以列入成本;但從開征后的第三年起,企業繼續超標準排污,按規定加收的排污費和罰款,應在企業留用的利潤中列支,不得列入成本。
第十八條 按規定列入成本的流動資金
貸款利息,應按支出數扣除流動資金存款利息收入后的余額列入成本。銀行按規定加收的各種加息或罰款,應在企業留用的利潤中開支,不得列入成本。
第十九條 出版社的樣本贈閱費、內部刊物費和支付給編輯部門委托社外或本社職工業余時間進行審稿設計、編輯、抄稿、繪圖復印等費用,按下列辦法開支:
一、出版社的樣本贈閱費,是指出版社按主管部門批準的范圍和數量留作內部用的工作樣書和贈送給作者及有關單位的樣書費用,內部工作樣書和給有關單位的樣書應嚴格控制,經社長批準,按圖書實洋轉帳。
二、內部刊物費,是指出版社為編輯、出版業務所用的內部刊物而發生的紙張材料、稿酬和印刷等費用,有收入的應將收入抵支出后的凈額列入成本。
三、支付給編輯部門委托社外人員或本社職工業余時間進行審稿、設計、編輯、抄稿、校對、繪圖復印等費用,應由出版社制訂具體實施辦法報經主管部門批準,并報同級財政機關備案,否則不能在成本中開支。
第二十條 按規定列入商品流通費用的商品損失,是指經主管部門批準的平均先進商品損耗定額內的損耗損失,經主管部門批準的非自然災害、非責任事故造成的定額商品的損耗損失。
由于自然災害、責任
事故原因造成的商品損耗損失,一律不得在商品流通費中列支。凡屬自然災害原因造成的,已投保的企業由保險公司補償,不足部分列營業外支出;未投保的企業經批準后列營業外支出。凡屬責任事故原因造成的,由責任人承擔,責任在外單位的應向外單位索賠;責任在本企業的,除對責任人進行必要的教育和紀律處分外,必要時應由直接責任人賠償部分損失,賠償后的凈損失,經主管部門批準后列營業外支出。
第二十一條 圖書發行企業列入成本的商品損耗和損失,按下列辦法開支:
一、商品盤虧,在定額以內的允許進入成本,超定額的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查批準后方可列入成本。商品盤虧定額,應分別不同銷售部門(如開架門市、閉架門市、流動供應等),由省級以上主管部門制定。實行商品責任制和盤虧比例包干的,其超過定額損耗部分由責任人負責賠償一部分或全部,低于定額損耗部分可以分成一部分或全部。賠償后的凈損耗和分成允許列入成本。
二、在途商品損失,按發運章程規定,分別由調出單位或調入單位列入成本。
三、滯銷商品降價、報廢損失和庫存商品分年核價損失,采取合并按月預提提成差價的辦法,其標準為庫存商品總定價的5‰,允許列入成本。滯銷商品損失在預提的提成差價中列支,每年庫存商品分年盤點后,按庫存圖書總定價分年提取提成差價。其標準是:當年的不提;前1年的提取10%;前2年的提取20%;前3年的提取30%;前4年的提取40%;前5年和5年以上的提取50%。如果應提取數大于帳面結存的提存差價數。其差額應一次補足,如應提數小于帳面結存數其差額應全部沖回。滯銷書處理后的殘值變價收入應沖減費用。
四、古舊書、進口外文書、港臺書、采取“呆滯損失準備金”的辦法,其標準按銷售總額的1.5%提取,發貨單位按調出總額的3‰提取列入成本。處理這三類圖書的滯銷、降價、報廢損失在呆滯損失準備金中列支。
第二十二條 經財政部審查批準列入成本的其他費用,包括:
一、經財政機關批準開支的上級管理機構經費,年終如有結余,應沖減企業成本或抵作下年度使用;
二、在圖書發行過程中造成圖書破損必須進行技術處理而發生的費用;
三、經財政部批準的其他費用。
第二十三條 下列各項費用開支,不得列入生產成本或商品流通費用:
一、應在基本建設投資、各種專用基金和專項經費中開支的費用;
二、應在企業留用的利潤中開支的各種獎金,超過標準工資的計件工資(經勞動部門批準實行計件工資的除外)、浮動工資、提成工資等;
三、超過國家規定開支標準部分的各項費用支出;
四、基本建設
借款和專項借款的利息;
五、屬于營業外的各項費用;
六、應在企業留利中開支的各項賠償金、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款;
七、應由企業自有專用基金開支的建筑稅、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購買國庫券等支出;
八、應由行政經費、事業費開支的各項費用;
九、應由銷售收入中列支的稅金和銷售折扣;
十、企業自愿對各種公益事業和社會活動的贊助;
十一、超定額編輯費,應在獎勵基金中開支。
第二十四條 企業對于既沒有國家法律規定,又沒有國務院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明文批準收費的各種攤派款項,有權拒絕支付。
關于成本核算
第二十五條 企業應按照財政部制定的有關成本核算的統一規定和主管部門的補充規定進行成本核算,并可結合本企業生產經營的特點,確定成本核算的程序和具體方法,但不得與企業主管部門和財政機關的統一規定相抵觸。
第二十六條 出版社圖書成本的核算應按現行規定的定價標準類別分類,一般以每一種書為成本核算對象,并分清初版、重版和印次。雜志應按每種每期雜志進行分批核算。
一、書刊的核算單位。
(一)正文(包括圖書和雜志)以印張為核算單位。一個印張是指787×1092毫米規格的標準紙的半張(雙面印),成本正常核算時,以千印張為計算單位(相當于上述規格的平版紙一令)。不同規格的紙張須折合成標準紙千印張,如千印張850×1168毫米規格的紙折合成787×1092毫米規格的標準紙為1.155千印張(折算
850×1168
方法是:─────────────=1.155)。
787×1092
(二)書刊的封面、護封、封套、插頁作為書刊成本的組成部分,但不計算印張,部分插頁如按出版統計規定可視同正文計算印張的,則作為正文處理。
二、書刊印刷廠是按照排字、印刷、裝訂工藝步驟分類歸集和設置產品計算對象的,其產品,可采取品種法(簡單法)作為成本的計算方法,也可根據情況,對某些印件進行分批核算。
第二十七條 企業應按權責發生制的會計原則組織成本核算。
企業不得以計劃成本、估計成本或定額成本代替實際成本。采取計劃價格計算成本的企業,月終結算成本時,必須按照規定調整成本差異,不得任意多攤或少攤成本。
第二十八條 企業的低值易耗品分別按下列3種方法列入產品成本:
一、凡單價在規定限額(出版社20元,印刷廠50元,基層新華書店10元)以下的管理用具和小型工、卡具,可在領用時一次計入成本。
二、凡單價超過上述限額的低值易耗品,按五五攤銷法攤入成本,即在領用和報廢時各攤銷50%。大量領用時可列入“待攤費用”科目分月攤入成本,最多不得超過12個月。領用部門應設立明細帳。
三、凡單價雖夠固定資產規定標準,但由于易損壞、易破碎或更換頻繁,經企業主管部門批準列入低值易耗品目錄的,按低值易耗品五五攤銷辦法,分期列入成本。
四、根據書刊印刷廠的特點,某些符合固定資產條件的物品和生產專用工具,因使用年限較短、容易損壞、更新頻繁的,經企業主管部門批準,也可列入低值易耗品目錄,按低值易耗品方法列入產品成本。如手動拉紙車、汽泵、七點五千瓦以下的電機、照明用燈具(如氙燈等)膠筒、鑄字臺、排字架、金屬底臺(鋁底板)、膠輥、化鉛鍋、工具等。
五、書刊印刷廠鑄字、澆鉛板使用的鉛料,領用時列入“待攤費用”科目核算。每月根據鑄字和澆鉛板熔化合金鉛的重量,按3%的損耗計算攤銷數,乘以帳面平均單價列入產品成本“車間經費”科目。在會計報表的資金平衡表中“待攤費用”欄下,加其中:合金鉛金額。
六、成批購入單位價在500元以下,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同類物品和單價在500元以下的設備(如收錄機)均按固定資產處理。
第二十九條 企業應在嚴格執行成本開支范圍的前提下,劃清成本核算的界限,不得將本期成本轉作下期成本,也不得將下期成本列作本期成本;不得將在產品成本列作產成品成本,也不得將產成品成本列作在產品成本。
一、出版社的產成品,是指書刊裝訂完畢,已經送到書店、郵局或本單位指定的倉庫,經驗收入庫的數量;10萬冊以上的出版物裝訂時間較長,已完工50%以上并已部分收款,可按全部出版處理。
二、書刊印刷廠應建立和健全在產品的登記和盤存制度,如實計算在產品的數量和成本,以提高產品成本的準確性。書刊印刷廠各類產品的在產品與產成品的劃分界限規定:
(一)各類印刷排版產品以付型為產成品,未付型的為在產品。
(二)各類膠印照相制版產品,以打樣簽證為產成品,未簽證的為在產品。
(三)務類印刷產品,以按印制單規定的產量,印刷、檢查完畢,可供銷售或可轉裝訂車間裝訂者,為產成品,要此以前作為在產品。
(四)務類裝訂產品以裝訂、檢查、包扎完畢可供銷售者為產成品,在此以前為在產品。
三、其他產品以作為產品交庫或已能分段對外計件收款或雖不能對外計件收款,但可以全部移交下道工序施工者,作為產成品,在此以前均作在產品。
各產品的在產品成本,以工時法或約當產量法計算,其公式如下:
1、工時法:
本月該產品車間成本總額
各產品的當月產品成本=────────────×本月生產品工時
該產品本月車間生產工時
2、約當產量法:
各產品的當月在產品成本=按各工序約當產量系數計算的約當產量×單位成本
第三十條 出版社和書刊印刷廠成本計算方法。
一、出版社書刊成本的計算方法:
直接成本:按發生費用的項目一次計入成本。
間接費用:按成本計算期內出版的總印張(或初版字數或總定價)分別攤入各印次或各類書刊成本。
二、書刊印刷企業成本的計算方法:
直接成本;按發生費用的項目一次計入成本。
間接費用;車間經費應按產品設立明細帳,凡能直接計入受益產品的車間經費,應盡可能直接計入;不能直接計入的共同費用,可根據各產品工資或產量比例分配。
書刊印刷企業的企業管理費應根據各產品的直接成本(原材料、燃料、動力、生產工人工資及應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等之和)比例分配。輔助生產如有銷售收入的,也應負擔企業管理費。
書刊印刷企業的輔助生產車間所提供的勞務成本亦應按受益單位的耗用量在各單位之間進行分配。
第三十一條 出版社、書刊印刷廠的成本核算資料必須完整,如實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消耗,有關成本核算的原始記錄、憑證、帳冊、費用匯總和分配表等資料,內容必須齊全、真實,記載和編制必須及時。
第三十二條 圖書發行、出版印刷物資供銷企業應按月、按季、按年正確計算本期的商品流通費,嚴格劃清以下界限:
一、劃清本期費用與下期費用的界限,各期費用不得提前或延后列支;
二、劃清商品流通費和非商品流通費的界限,不屬于商品流通費范圍的開支不得列入,應在商品流通費開支的也不得在其他項目列支;
三、劃清本企業費用與外單位費用的界限,為外單位墊付的費用應及時結算收回;
四、劃清大修理與更新改造、基本建設的界限,凡屬于更新改造或基本建設支出,應在專用基金或基本建設撥款中列支;不提大修理費用的企業按第九條規定辦理。
第三十三條 圖書發行企業商品流通費由銷售費用和調出費用兩部分組成,兼有兩種業務的企業,采取直接認定或合理方法分攤。開展多種經營的圖書發行企業,如分別核算,其費用也應采取直接認定或合理方法分攤。因代發而支出的費用,應在代發手續費收入中列支。
第三十四條 企業在年度終了前,必須認真進行財產物資盤點清查工作,弄清家底,核實盈虧,對流動資產盤虧盤盈,應查明原因,按照規定的審批權限,報經審核批準后,按扣除責任者賠償后的余額調整成本。
關于成本管理責任制
第三十五條 企業的成本和商品流通費計劃,是企業財務計劃的組成部分,期編制方法和程序如下:
一、在本年第四季度預計當年指標完成情況,本著合理、需要、節約的原則編制下年度各項計劃指標,并按時報送主管部門。
二、企業應根據主管部門審核下達的年度成本計劃指標和商品流通計劃指標,嚴格掌握開支。遇有特殊情況需要追加年度計劃指標時,應及時報送主管部門審批。
三、成本計劃和商品流通計劃包括商品銷售、商品流通費總額、商品流通費水平和商品流通費降低幅度、成本降低幅度等總計劃指標,以及企業管理費等專項指標。
四、企業應將主管部門下達的年度成本計劃指標和年度商品流通計劃指標分解、落實到企業有關部門、車間,實行分口管理,采取措施,保證完成。
第三十六條 企業應對上級下達的成本和商品流通計劃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部門、車間,列為經濟責任制的一項內容進行分析、考核,出版社主要考核每千張成本和產品成本降低率;印刷廠主要考核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圖書發行企業、出版印刷物資供銷企業主要考核商品流通費用計劃執行和商品流通費用降低率。
第三十七條 企業要經常調查研究,掌握市場信息,包括書刊發行情況,讀者對書刊品種的要求情況,書刊定價情況,書刊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出版物印刷、排裝的質量以及紙張材料資源、印刷生產能力等情況,并據以制定降低成本、縮短印刷周期的措施。
第三十八條 企業應組織各職能部門在社長(廠長、經理)總會計師領導下,認真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礎工作。
一、根據生產經營特點,按平均先進的原則合理制定產量定額、工時定額、消耗定額和費用定額。
二、建立和健全物資的收發、領退、計量、計價、檢驗和盤點制度,做到帳、卡、物三相符。
三、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原始記錄必須準確、完整、清楚。
第三十九條 企業應在社長(廠長、經理)、總會計師的領導下,組織各職能部門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一、社長(廠長、經理)應負責領導成本計劃的編制、組織計劃的實施,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支持財會部門加強監督,維護財經紀律。
二、總會計師(企業主管財務工作的負責人)要協助社長(廠長、經理)組織領導成本的管理工作;審查成本計劃,審核重要項目的開支并對執行情況負責。
三、財會部門具體負責成本計劃的編制、分解、落實和執行;按國家政策規定監督、檢查成本的開支情況;進行各項費用的核算和分析;參與企業內部成本管理辦法的制定,報告有關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
四、其他各職能部門對成本管理的職責是:
(一)生產部門負責制訂生產定額,編制和落實生產、作業計劃;組織均衡生產和合理調度;提高工時利用率,減少停工、窩工損失;縮短生產周期,減少在產品、半成品的資金占用;組織各基層單位對在產品、半成品定期進行盤點。
(二)計劃統計部門負責組織全廠生產經營活動的各項計劃的匯總和平衡;及時、準確地進行生產統計,為成本管理提供有關的數據。
(三)技術、工藝部門負責制定、檢查各項物資消耗定額;搞好產品設計,采取先進工藝、技術和科學的技術組織措施,提高質量、產量,降低原材料等各種物資消耗、節約能源和工時,降低產品成本。
(四)質量檢驗部門負責制定質量管理辦法,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加強產品檢驗;落實提高產品質量的措施,提高優級品率,減少不合格產品和廢品損失。
(五)物資供銷部門負責編制銷售計劃和物資采購計劃,制訂物資儲備定額;對物資進行嚴格的計量檢驗,控制消耗,定期盤點;合理組織物資的采購、運輸,降低采購和銷售費用。
(六)設備管理部門負責制訂設備利用定額和管理制度,編制機械設備運轉、維修、保養計劃;保證企業各項設備正常運轉;組織設備管理,提高設備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減少維修保養費用。
(七)勞動工資部門負責制訂勞動定額和勞動保護措施;改進勞動組織,合理組織勞動;改善勞動條件,做到安全生產,提高勞動效益,減少生產事故;按照國家政策和計劃的要求,控制工資、福利和獎金的支出;編制
勞動保護費用計劃,節約勞動保護費用開支。
(八)行政部門要加強企業管理費的控制和管理,節約經費支出。
關于監督與制裁
第四十條 企業的社長(廠長、經理)負責對企業的成本進行下列監督:
一、審查成本計劃,提交職工代表大會審議;
二、定期召開成本分析會議,針對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采取改進措施,提高經濟效益;
三、監督執行成本開支范圍和成本核算的規程;
四、執行財政、稅務機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違法行為的處分決定;
五、審核成本報表,簽署上報。
第四十一條 企業主管部門對所屬企業的成本進行下列監督、檢查:
一、對企業的成本管理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督促,促進改善經營管理,努力降低成本;
二、對違法行為及時制止,單獨或會同財政、稅務機關調查處理,督促企業執行財政、稅務機關和上級的獎懲決定;
三、按期會審所屬企業的報表,提出審核意見。
第四十二條 企業應接受并配合審計、財政、稅務機關根據各自的職權范圍依法對企業成本的管理進行下列監督、檢查:
一監督成本條例和本實施細則及其他各項成本管理制度的執行;
二、對違犯成本條例的案件進行調查、核實,并提出處理意見;
三、監督企業對違法行為和有功人員的獎懲處理,檢查執行情況;
四、檢查其他與成本有關的問題。
第四十三條 對違反成本條例并犯有成本條例第三十四條所列行為之一的企業,除按照財務和稅收規定處理外,還應按情節輕重,分別處理。對情節較輕的,責令企業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處以相當于侵占國家收入金額20%至100%的罰款。企業支付的罰款,在企業留用利潤中開支,不得列入成本。
第四十四條 對違反成本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一、二、三款違法行為之一的企業有關領導人和直接責任人,其情節較輕,認錯態度較好的,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確屬明知故犯的,處以相當本人3個月工資以內的罰款,并給予適當的行政處分。
第四十五條 對違反成本條例第三十四條第四、五款違法行為之一的有關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處以相當本人3個月工資以內的罰款,并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 上述“本人工資”,是指本人的標準工資,不包括各種津貼和其它收入。
第四十七條 企業的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