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國務院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通知》的規定,我部對建國以來發布的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進行了清理。清理結果已經我部第五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凡本次未予公布的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其設定的行政處罰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的一律無效。
一、廢止的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目錄
三、修改的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農業機械鑒定工作條例(試行)、(82)農機字第10號 1982年8月31日發布
刪去第十三條“‘農業機械推廣許可證’的有效期為五年,領得‘農業機械推廣許可證’的農機具,在推廣過程中,經過抽查,證明質量下降者,發證單位有權收回‘農業機械推廣許可證’。對未經鑒定而推銷的農機具,如發現在使用中有損害人民安全健康,對國家和用戶造成嚴重損失的情況,農機鑒定站有責任進行查實,提請生產企業及其主管部門限期改正。對逾期不能改正者,有權發表通報和代表用戶追究經濟法律責任。”
2、全國農村機械維修點管理辦法、(84)農(機)字第42號、1984年11月15日發布
第十六條改為“對農村機械維修點質量差、收費高、違反規定的,農機、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根據其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1000元以下罰款。”
3、農業部農業機械設備管理暫行辦法、(1990)農(機)字第5號、1990年4月3日發布
刪去第四十條:“對機車技術狀態嚴重惡化和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駕駛員、操作手,應及時嚴肅處理。視情節給予批評教育、強制停駛、限期修理、暫停供油、罰款直至調扣牌照。”
第四十二條改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機管理部門可根據本辦法,結合實際情況,制定
實施細則。“
第四十三條改為“本辦法由農業部負責解釋。”
4、農機成人教育暫行規定(1993)農(機)字第5號1993年8月21日發布
第四十六條改為“違反本規定第十四條的規定,侵占、平調學校財產或擾亂學校秩序者,農機管理部門予以警告。”
第四十七條改為“違反本規定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對未經培訓的農業機械駕駛、操作、修理等人員和農民農機技術人員給予考核、發證的,由上級農機管理部門責令改正。”
5、農業機械維修工人技術考核辦法農機發(1994)6號 1994年9月2日發布
第十條改為“對持有《技術合格證書》的農機維修人員,由發證機關每兩年檢審一次。”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作物種子檢驗管理辦法(試行)農業部令第7號 1989年9月5日發布
第二十條改為“在種子檢驗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事故和收受賄賂者,無理干涉或妨礙檢驗人員正常履行職責及打擊報復者,視情節輕重,分別予以批評教育、行政處分;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關于肥料、土壤調理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檢驗登記的暫行規定(1989)農(農)字第53號 1989年9月6日發布
第十一條改為“業經登記發證的產品,若發生質量問題,用戶對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提出投訴,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有權進行復核檢驗。”
8、果樹種子苗木管理暫行辦法(試行)農業部令第13號 1990年2月6日發布
第十條改為“……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可根據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或處以違法所得3倍以內的罰款,但最高不得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可處以10000元以下罰款。……”
9、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農作物種子實施細則農業部令第7號 1991年6月24日發布
刪除第七十一條“任何單位或個人在對外提供或引進種質資源時,凡違反本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由農業主管部門按情節輕重給予通報批評,行政處罰,追回或沒收種苗,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經濟損失,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改為“經營推廣未經審定或審定未通過品種的種子的,由農業主管部門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沒收種子和違法所得。給使用者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責令賠償直接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
第七十三條改為“未按規定領取《種子生產許可證》生產種子的,由農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可并處違法所得3倍以內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可并處10000元以下罰款;未按規定領取《種子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經營種子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規定處罰。”
刪除第七十四條“未取得《種子質量合格證》經營種子的,由種子管理機構責令其停止經營,扣押種子,情節嚴重的可沒收種子和違法所得,可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內罰款。”第七十五條改為“銷售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種子,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的,種子檢驗員有權制止其經營活動和扣押種子。”
刪除第七十六條“凡到種子基地哄抬種價搶購種子的,當地種子管理機構沒收其所收購的種子,可并處以購種金額1/2以內的罰款。”
第七十七條改為“在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做病蟲害接種試驗的,農業主管部門有權制止;造成危害的責令賠償損失,并可處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刪除第七十八條“謊報新品種,弄虛作假,騙取榮譽的,由種子管理機構建議有關部門撤消其榮譽。造成損失的,可責令賠償經濟損失。”
在最后增加一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種子管理機構實施行政處罰。”
10、關于批準肥料、土壤調理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檢驗登記發證產品的通知農農發(1994)14號 1994年2月19日發布
刪去最后一段中“對經銷未經登記(含分裝登記)和公告的肥料產品的,由省級以上農業行政部門或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予以通報批評,并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進行封存。責令追回、沒收非法所得,罰款直至吊銷營業執照。”
11、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農業部令第5號 1995年2月25日發布
第二十四條改為“有下列違法行為之一,尚未構成犯罪的,由植物檢疫機構處以罰款:
(一)在報檢過程中故意謊報受檢物品種類、品種,隱瞞受檢物品數量、受檢作物面積,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的;
(二)在調運過程中擅自開拆檢訖的植物、植物產品,調換或者夾帶其他未經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或者擅自將非種用植物、植物產品作種用的;
(三)偽造、涂改、買賣、轉讓植物檢疫單證、印章、標志、封識的;
(四)違反《植物檢疫條例》第七條、第八條第一款、第十條規定之一,擅自調運植物、植物產品的;
(五)違反《植物檢疫條例》第十一條規定,試驗、生產、推廣帶有植物檢疫對象的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或者違反《植物檢疫條例》第十三條規定,未經批準在非疫區進行檢疫對象活體試驗研究的;
(六)違反《植物檢疫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不在指定地點種植或者不按要求隔離試種,或者隔離試種期間擅自分散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罰款按以下標準執行:
對于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對于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處以違法所得3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得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0000元以下罰款。
有本條第一款(二)、(三)、(四)、(五)、(六)項違法行為之一,引起疫情擴散的,責令當事人銷毀或者除害處理。
有本條第一款違法行為之一,造成損失的,植物檢疫機構可以責令其賠償損失。
有本條第一款(二)、(三)、(四)、(五)、(六)項違法行為之一,以贏利為目的的,植物檢疫機構可以沒收當事人的非法所得。“
12、關于進一步做好農資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 農農發(1997)5號 1997年3月31日發布
原文第二部分中的(一)改為“加強對登記后產品的質量跟蹤檢驗。每年在春耕和秋播以前要對已登記的肥料、農藥產品質量進行抽檢。對不合格產品,要提出整改意見,限期改進提高,嚴防偽劣農資商品流入市場坑農害農。”
13、全國優良牧草種子生產技術要求(試行)(1985)農(牧)字第168號 1986年1月20日發布
“7、種子的室內檢驗:凡要……,直至追究法律責任。”改為“7、種子的室內檢驗:凡要……,則發給不合格標簽。不合格種子一律不得出售作種用。”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關于進口飼料添加劑登記的暫行規定(1988)農(牧)字第45號 1988年6月25日發布
第十六條改為“未經農業部批準,任何個人或單位不得擅自接受外國廠商及代理人在中國境內生產和銷售飼料添加劑。違者,處以違法所得3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10000元以下罰款。”
15、草原治蟲滅鼠實施規定(1988)農(牧)字第77號 1988年10月28日發布
第十二條改為“……對違反本規定,危害人畜健康、造成損失的單位或個人依法予以處罰。”
16、關于加強種禽管理的補充通知(1990)農(牧)字第31號 1990年6月23日發布
刪掉“四、進一步加強種禽產銷管理。一九九?∧暌?完成各級種禽場的驗收頒證工作。對驗收不合格、不執行每年定期更換種禽、以及銷售偽劣產品者,吊銷生產許可證,造成嚴重后果者,依法追究責任。”
17、農業系統實驗動物管理辦法農牧發(1995)8號 1995年4月21日發布
第二十二條改為“對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凡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農業部給予警告。”
18、關于加強獸用安鈉加管理的通知農牧函(1995)21號 1995年9月6日發布
第十三條改為“為保證動物疫病防治的需要,各生產、定點供應經銷單位供應該產品時不得搭配其他產品,并嚴格按照規定價格供應,嚴禁亂漲價。”
刪去第十七條“凡違反以上規定,對擅自改變獸用安鈉加生產計劃、擅自擴大供應范圍和跨省、跨區域銷售的單位,由農業部進行通報并吊銷其產品批準文號或取消其定點供應資格;對擅自零售產品的獸醫醫療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畜牧(農牧、農業)廳(局)取消其使用資格;對非法生產、經營以及非法供人使用獸用安鈉加注射液的單位和個人,按《獸藥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嚴肅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19、關于嚴禁非法使用獸藥的通知農牧發(1997)3號 1997年3月26日發布
原“……違者將根據《獸藥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查處并通報……”改為“……違者將根據《獸藥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查處。……”
20、農牧漁業專利管理暫行辦法(1986)農(科)字第36號 1986年12月4日發布
刪去第二十條“農牧漁業部屬單位內發生專利侵權糾紛時,應由本單位調處;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也可請求部專利處處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部專利處有權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并令其賠償經濟損失。當事人對部專利處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3個月內向部專利處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起訴。對部專利處的處理決定拒不執行,又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部專利處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21、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農業部令第7號 1996年7月10日發布
第三十一條改為“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由省級以上農業行政部門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處以違法所得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10000元以下罰款。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1000元以下罰款:
一、未經批準,擅自進行基因工程工作的;
二、使用不符合規定的裝置、儀器和設施的;
三、所采用的安全控制措施未達到審批規定要求的;
四、違反基因工程安全操作規則的;
五、違反《辦法》和本實施辦法其他規定的。“
第三十二條改為“違反《辦法》和本實施辦法的規定,造成下列情況之一的,給予警告或罰款。對于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以1000元以內罰款;對于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處以違法所得3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得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0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22、農民股份合作企業暫行規定農業部令第14號 1990年2月12日發布
第二十三條改為“企業必須遵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消費者的利益,開展合法的生產經營活動。違者,由有關行政主管機關責令改正。”
23、鄉鎮企業安全生產和工業衛生管理規定農業部令第16號 1992年8月13日發布
刪去第三十三條:“縣以上鄉鎮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對于違反國家安全生產和工業衛生的法律、法規,發生下列情況之一的,可視情節給予批評、警告、罰款、責令停產整頓;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發生特大死亡事故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二)在生產過程中,明知有事故隱患而未及時防范造成特大事故的;(三)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造成特大事故的;(四)有隱瞞特大事故不報的;(五)攤派、非法收費和罰款及假公濟私、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部門、單位和個人。”
24、鄉村集體建筑企業管理辦法(1992)農(企)字第22號 1992年10月24日發布
第二十四條改為“鄉鎮企業主管部門應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建筑業發展規劃制定鄉鎮企業建筑業發展規劃,對企業實行分類指導,引導其調整結構,優化生產要素,提高整體素質。對于骨干企業和經營良好企業應予重點支持。”
25、鄉鎮企業勞動管理規定(1992)農(企)字第21號 1992年12月9日發布
第四十九條改為“廠長(經理)利用職權徇私舞弊,管理監督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
第五十一條改為“企業非法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勞動,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
第五十二條改為“安排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安排懷孕和哺乳不足一周歲嬰兒的女職工及未成年工從事有毒有害作業的,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
第五十三條改為“對在生產中或工作中違章指揮的管理人員、違章作業的職工和因違章指揮或違章作業造成損失的有關人員,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
第五十四條改為“生產、工作過程中,發現有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險情,未能立即停工搶修排除,或雖經停工檢修而未經責任檢查人員認定,繼續生產、工作,并因此產生不良后果的,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有關責任人員予以處罰。”
26、關于立即堅決制止買賣報廢漁輪的緊急通知(1987)農(漁政)字第25號 1987年7月31日發布
原“三、”改為“今后對非法買賣報廢漁輪及船齡在20年以上的漁輪,漁政漁港監督管理部門可以給予罰款。有違法所得的,給予違法所得3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得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0000元以下罰款。”
27、漁業捕撈許可證管理辦法(1989)農業部令第1號1989年4月13日發布
第六條改為“漁業捕撈許可證分為海洋捕撈許可證(近海、外海捕撈許可證)、內陸水域捕撈許可證、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三種。
漁業捕撈許可證的格式,由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海洋捕撈許可證實行國家下達的控制海洋捕撈強度控制指標,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統一印制。“
第八條第一款改為“近海捕撈許可證,按下列權限審批發放:
600馬力以上的拖網、圍網作業,須經所在省級主管部門審核同意,送所在海區管理機構復核匯總,報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由海區管理機構發放。
……“
第十一條改為“未經批準增加的海洋捕撈漁船,應壓縮、淘汰。”
第十三條改為“海洋、內陸水域捕撈許可證的有效期為五年,每年進行一次年審。
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按審批時限使用。“
第十四條第一款改為“凡新建、改造、購置、引進捕撈漁船,須事前取得主管部門批準的證件后,方可申領捕撈許可證。但從事海洋作業的,不得超過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控制指標。”
第十六條改為“海洋機動漁船捕撈許可證須貼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印發的漁船馬力憑證;馬力憑證須與漁船主機額定功率相符。”
第十七條第一款改為“海洋捕撈許可證核定作業類型最多不得超過三種。拖網與定置作業不得兼作。”
第十八條改為“漁業經營者變更,原發的捕撈許可證作廢,按本辦法重新申請捕撈許可證。”
28、黃渤海、東海、南海區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征收使用暫行辦法(1989)農業部、國家物價局令第9號 1989年10月27日發布
第十五條改為“凡不按期繳納漁業資源費者,自超期之日起,每天加征滯納金5‰;可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進出漁港簽證辦法農業部令第11號 1990年1月26日發布
第一條改為“為維護漁港正常秩序,保障漁港設施、船舶及人命、財產安全,防止污染漁港水域環境,加強進出漁港船舶的監督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改為“凡進出漁港(含綜合性港口內的漁業港區、水域、錨地和漁船停泊的自然港灣)的中國籍船舶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四條改為“外國籍船舶,港、澳地區船舶(含港、澳流動漁船)及臺灣省漁船,進出漁港應向漁港監督機關報告,遵守漁港管理規定。”
第五條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監督機關是依據本辦法負責船舶進出漁港簽證工作和對漁業船舶實施安全檢查的主管機關。”
第六條改為“船舶應在進港后24小時內(在港時間不足24小時的,應于離港前),應向漁港監督機關辦理進出港簽證手續,并接受安全檢查。簽證工作一般實行進出港一次簽證。漁業船舶若臨時改變作業性質,出港時仍需辦理出港簽證。”
刪除第七條“目前尚無漁港監督機構或人員的漁港,在設置機構前可委托當地適當部門代為簽證,簽證業務受授權的漁港監督機關領導。”
第八條改為“在海上連續作業時間不超過24小時的漁業船舶(包括水產養殖船),以及長度在12米以下的小型漁業船舶,可以向所在地或就近漁港的漁港監督機關或其派出機構辦理定期簽證,并接受安全檢查。”
刪除第十三條“辦理漁船進出漁港簽證,不收取簽證手續費。”
第十四條第一款第三項改為“船舶處于適航狀態。各種有關航行安全的重要設施及救生、消防設備按規定配備齊全,并處于良好使用狀態。裝載合理,按規定標寫船名、船號、船籍港和懸掛船名牌。”
刪除第十五條“凡不符合第三章簽證條件或未辦理簽證的船舶,漁港監督機關有權禁止其離港、限期離港、停止作業、停航等,并可視情節對船舶所有人(經營人)、船長或其他有關人員給予警告、扣留或吊銷職務證書、罰款等處罰。”
第十六條改為“未辦理進出漁港簽證的,或者在漁港內不服從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對水域交通安全秩序管理的,由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責令改正,可以并處警告、罰款;情節嚴重的,扣留或者吊銷船長職務證書(扣留職務證書時間不得超過6個月,下同)。罰款按以下標準執行:
對500總噸以上機動船舶處500元至1000元;500總噸及以下機動船舶處100元至500元;對非機動船舶處50元以下罰款。“
第十七條改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并處警告、1000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經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批準或者未按照批準文件的規定,在漁港內裝卸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險貨物的;
(二)未經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批準,在漁港內新建、改建、擴建各種設施或者進行其他水上、水下施工作業的;
(三)在漁港內的航道、港池、錨地和停泊區從事有礙海上交通安全的捕撈、養殖等生產活動的。“
第十八條改為“未持有船舶證書或未按規定配齊船員的,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
第十九條改為“不執行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做出的離港、停航、改航、停止作業的決定,或者在執行中違反上述決定的,由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責令改正,可以并處警告、1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扣留或者吊銷船長職務證書。”
30、黃渤海區對蝦親蝦資源管理暫行規定(1990)農(漁政)字第17號 1990年11月8日發布
第五條改為“在黃海中部設立對蝦親蝦休漁區,休漁區范圍為以下四點連線以內海域:
北緯36°00′
東經122°00′
北緯36°00′
東經123°30′
北緯35°00′
東經122°00′
北緯35°00′
東經123°30′
每年三月十日至三月三十一日,禁止拖網、對蝦流網、三重流網、小圍網以及其他捕撈對蝦的漁具作業。”
刪除第六條“親蝦調劑計劃,由省級漁業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對蝦養殖生產用苗的需要和培育越冬親蝦情況,于每年七月底前提出親蝦調出、調入控制指標意見,報農業部進行組織調劑準備工作;翌年二月底前,各省(市)上報需要調出、調入親蝦具體計劃。并列明:親蝦種類、數量、供需單位、地址、以及越冬親蝦參考價格,由農業部下達正式計劃。省級主管部門根據農業部下達的計劃做好銜接,確定供應點、供應時間,由供需要單位雙方簽訂合同。”
第七條改為“山東南部對蝦通道以外和海洋島漁場,禁止專捕親蝦。為有效利用該區域非禁用漁具兼捕的自然親蝦,有關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可發放自然親蝦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自然親蝦海上收購證,組織設立自然親蝦收購銷點。具體管理辦法由有關省制定。”
刪除第八條“混入定置網漁獲中的自然親蝦,規定統一的供應價格,每尾三十元,至一九九三年不變,允許根據每年不同的情況,上、下浮動10%。
每尾銷售所得:由供應地區省級主管部門坐留十六元,除收購、暫養親蝦的費用外,用作漁業資源增殖和保護;其余十四元,在收購工作結束后的一個月內,由供應地區的省級主管部門集中匯繳農業部指定的收款單位。”
刪除第九條“由農業部收取的銷售所得,按各省(市)不同的情況返還給省(市)主管部門使用于:補助培育越冬親蝦,對蝦增殖放流,漁政管理。上列費用收支,須按農業部(1989)農(漁政)字第29號通知要求,編報年度決算報農業部審批。”
刪除第十二條“收購、供應親蝦的收款,均須開正式票據。收據由海區漁政局統一向有關財稅部門辦理,由省級主管部門領取分發使用。不使用本收據的,按私下交易、無證采購運輸親蝦論處。”
刪除第十三條“對蝦增殖放流必須用越冬親蝦培育蝦苗,用自然親蝦育苗的不予放流。特殊情況用自然親蝦育苗的,須報經農業部批準。”
3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1991)農業部令第4號 1991年3月5日發布
第三條改為“漁業海上交通事故是指:
(一)碰撞:指船舶與船舶(包括排筏、水上浮動裝置)相互間碰撞致損,以及船舶航行產生的浪涌沖擊他船致損;
(二)觸礁:指船舶觸碰礁石或擱置在礁石上致損;
(三)觸損:指船舶觸碰岸壁、碼頭、航標、橋墩、鉆井平臺等水上固定物或沉船、木樁、漁柵等水下障礙物致損;
(四)擱淺:指船舶擱置在淺灘上致損;
(五)風災:指船舶遭受強風致損;
(六)火災:指由于雷擊、爆炸、失火等原因,使船舶燃燒致損;
(七)在航行中發生影響適航性能的機件或重要屬具的損壞或滅失;
(八)其他引起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的海上交通事故。”
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改為“漁業船舶在漁港水域以外發生海上交通事故,必須在到達第一個港口后48小時內向當地漁港監督機關提交。”
第九條第一款改為“因漁業海上交通事故致使船舶、設施發生損害,船長、設施負責人應申請當地船舶檢驗部門檢驗或鑒定,并將檢驗報告副本送交漁港監督機關備案;”刪除第九條第三款“漁業船舶及漁港水域內的其他船舶、設施發生火災、爆炸等事故,船長、設施負責人必須申請公安消防監督機關進行鑒定,并將鑒定書副本送交漁港監督備案。”
第十四條改為“漁港監督機關對海上交通事故的調查材料,應根據有關保密法律、法規的規定,妥善保管和使用。”
刪除第六章罰則部分。
32、飼料(魚粉)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1991)農(質)字第15號 1991年3月15日發布
第二十條改為“在飼料(魚粉)產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間,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企業,將注銷其生產許可證:
(一)降低產品質量的;
(二)經復查不符合有關法規規定條件的;
(三)未經批準降低技術標準的;
(四)將生產許可證、產品名牌轉讓其他企業使用的。”
33、水產種苗管理辦法(1992)農(漁)字第6號 1992年6月9日發布
第九條第二款改為“新選育的良種、品種、雜交種須經全國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評審認定,報經國務院水產行政部門批準,正式命名,頒發證書,予以公布。未經審定或審定不合格的水產新品種、良種、國(境)外引進種,不準推廣。”
第十條第二款改為“經濟雜交的親本必須是純系群體。對可育的雜交種及其苗種,不得作為繁育親本。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可育的雜交個體和通過生物工程改變了遺傳性的個體及其后代投放河流、湖泊、水庫、海域和與其相通的水域。養殖可育的雜交個體和通過生物工程改變遺傳性的個體及其后代的場所必須建立嚴格的隔離和防逃措施。”
第十六條改為“水產種苗實行專業化生產,分級管理,經核發生產許可證(或合格證)方可投產。國家級原種場、良種場由國務院水產行政部門核發生產許可證(或合格證)。地方原種場、良種場和苗種場由同級水產行政部門核發生產許可證(或合格證)。生產經營水產種苗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批準生產的品種和年限從事生產經營,變更生產經營范圍的,必須辦理變更手續。”
第十七條第二款改為“原種場、良種場提供的原種、良種親本和后備親本,良種場、苗種場提供的苗種,必須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并接受水產行政部門的檢查監督。”
第二十條改為“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水產種苗檢測機構協助水產行政部門搞好水產種苗質量檢驗工作。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銷售水產種苗的,經省級以上水產種苗檢測機構檢驗合格后,方可銷售和使用。經檢驗確認質量不合格的水產種苗,不準銷售和使用,并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相應處理。”
第二十五條改為“對違反本辦法的單位和個人,由縣以上水產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限期改正;對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的,由水產行政部門責令賠償由此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并處以罰款。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罰款不超過1000元;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罰款不超過違法所得的3倍,但最高不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罰款不超過10000元。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4、水產原、良種審定辦法(試行)(1992)農(漁)字第7號 1992年6月9日發布
在第三條第一款第二項中增加“(3)國家、行業或地方種質標準;”
在第三條中增加第二款“水產原、良種審委會認為必要時,可以要求申請單位提供苗種和生產技術,由水產原、良種審委會指定試驗單位進行對比驗證。”
在第九條后增加一條“凡經水產原、良種審委會審定通過的品種、雜交種,其育成者在申報各級獎勵時,審定合格證書可以代替專家鑒定證書。”
第十二條改為“未經審定或審定不合格的水產新品種、良種、國(境)外引進種,不得推廣,不得報獎。”
35、關于辦理遠洋漁業船舶國籍證書有關事項的通知(1993)農(漁政)函字第30號 1993年7月5日發布
在第五條后增加三條:
第六條:遠洋漁業船舶的船籍港統一規定為船舶登記所在地的漁港。
第七條:已持有“漁業船舶國籍證書”的外海生產漁業船舶需進行遠洋作業時,仍需按上述規定重新進行登記。
第八條:持有我國“漁業船舶國籍證書”的遠洋漁業船舶,若申請辦理外國籍登記時應同時辦理注銷我國船籍登記手續。
36、關于漁船設計單位實行漁船設計資格認可證書制度的通知(1993)農(漁檢)字第2號 1993年8月19日發布
第十三條改為“對新成立的設計單位的資格要從嚴掌握,其等級為暫定級,有效期滿后,按規定程序進行復查,合格者換發正式定級證書。”
第十五條改為“對持證單位的資格每四年進行一次檢查或復查。對于其中確實具有升級條件的單位,可按本辦法辦理升級手續。”
第十六條改為“《漁船設計資格認可證書》是從事漁船設計的技術資格憑證,只限持證單位使用,不得轉讓,不得為其他單位或個人提供圖章、圖簽。非發證單位不得變更證書內容,否則證書無效。未經批準不得越級承擔設計任務,違背農業部將給予警告。”刪除第十七條“對申報弄虛作假的單位,一經核實,農業部將通報批評并吊銷其資格證書。”
37、關于對日本海公海和北太平洋公海魷魚生產實行專項(特許)捕撈許可制度的通知農漁發(1994)3號 1994年3月25日發布
刪去第一段中“開發利用……,有組織、有計劃地發展我國遠洋魷魚作業,”
38、關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漁業船舶船員考試發證規則》的通知農漁發(1995)8號 1995年2月15日發布
刪除第三十二條“考試發證機關對有下列行為之一者,根據情節輕重,有權給予警告、取消考試資格六個月至二十四個月、扣留或吊銷職務船員證書等處分。
1、涂改、偽造、轉讓、出售或出借證書;
2、向考試發證機關提供假證明、偽造海上資歷;
3、工作中造成嚴重海損、機損等責任事故,或受到刑事處分;
4、違反考試紀律;
5、通過不正當途徑或舞弊行為而獲取證書;
6、違反本規則有關規定。”
刪除第三十三條“受到吊銷證書處分的船員,應由其所在單位或辦理處分的機關收回證書,轉交原考試發證機關注銷,且自吊銷證書之日起滿十二個月,方可重新申請最低一級職務船員考試。”
39、關于進一步加強國際鮮銷漁業船舶管理的通知農漁發(1995)19號 1995年2月15日發布
刪除“五、長期(半年以上)不投入實際營運或有嚴重違法亂紀行為者,可由漁業主管部門和漁港監督機關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扣留或吊銷職務船員證書及船舶國籍證書、停止其從事國際漁業鮮銷業務等處罰。”
40、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登記辦法農漁發(1996)2號 1996年1月22日發布
第一條改為“為加強漁業船舶的監督管理工作,確定漁業船舶的所有權、國籍、船籍港及其他有關法律關系,保障漁業船舶登記有關各方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改為“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法人或中國公民的漁業船舶,以及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主管機關批準成立的外國獨資、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漁業船舶,都應依照本辦法進行登記。”
第八條改為“漁業船舶只能有一個船名,由登記機關按農業部的統一規定授予。遠洋漁業船舶的船名由申請人提出,但不得與登記在先的船舶同名或同音,由登記機關核定。公務船舶的船名由其主管機關確定。”
第十六條第二款改為“原沿海航行和作業的漁業船舶,需從事遠洋航行和作業的,船舶所有人應當依前款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向船舶所在地的省一級登記機關申請換發漁業船舶國籍證書。”
第二十六條第一款改為“中國籍船舶以光船條件出租給外國籍法人或公民,出租人應持本辦法第二十五條第一、二、三項規定的文件和證書,捕撈漁船還應持捕撈許可證,向船籍港登記機關申請辦理光船租賃登記。”
第二十六條第二款改為“依照本辦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止或注銷該出租船的國籍,…”第二十九條改為“凡登記內容發生以下之一變更時,船舶所有人應當向船籍港登記機關申請辦理變更登記:
(一)船名、船號;
……
(七)船舶抵押合同(不含解除合同)。”
第三十五條改為“以光船條件出租到境外的船舶,出租人除了應當依照本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辦理光船租賃登記外,還應當辦理終止或注銷船舶國籍登記。”
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改為“登記機關核準登記后,應當注銷其在漁業船舶登記簿和船舶所有權登記證書上的光船租賃記錄。”
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三項改為“登記機關核準登記后,應當注銷其在漁業船舶登記簿上的光船租賃記錄,收回臨時漁業船舶國籍證書和捕撈許可證,并出具漁業船舶注銷登記證明書。”
第四十條改為“本辦法所稱漁業船舶,系指從事漁業生產的船舶,以及屬于水產系統為漁業生產服務的船舶,……漁政船和漁監船。”
第四十一條改為“漁業船舶登記費的收費標準和管理辦法,由農業部會同國務院物價、財政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三條改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依據本辦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報農業部備案。船長在12米以下的小型漁業船舶的登記程序可適當簡化,具體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制定實施辦法時規定。”
四、農業部發布的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凡規定由農業部各司局負責解釋的,改為由農業部負責解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2018修訂)
2018-10-26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2008-04-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的決定
2010-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2005修正)
2005-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2007年修訂)
2007-08-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如何適用固體廢物跨省轉移行政許可辦理時限的答復
2007-05-2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82)
1982-08-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04-28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決定
1992-11-0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于確定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協定》的決定
1999-12-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工作情況的報告》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結束工作的建議的決定
1999-12-25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
2000-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2006-08-27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
2018-05-28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
2016-11-30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4-29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
2014-02-16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務院工作規則》的通知
2013-03-23國務院關于浙江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0-10個體工商戶條例
2011-04-16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
2010-03-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
2010-03-09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錄音制品支付報酬暫行辦法
2009-11-10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