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沈民(2)房終字第99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辛守勤,男,1932年6月12日出生,漢族,農民。住址:沈陽市東陵區英達鎮辛家村。
委托代理人:杜晉安,系遼寧長風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周坤,系遼寧長風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辛守儉,男,1935年1月7日出生,漢族,系沈陽柴油機廠退休工人。住址:沈陽市東陵區英達鎮辛家村。
上訴人辛守勤因財產權屬糾紛一案,不服沈陽市東陵區人民法院(2004)東民一房初字第81號民事判決,于 2005年 1月5日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受理后,由審判員白云良任審判長,審判員高子丁主審,與審判員關云光共同組成合議庭,于 2005年 2月 2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辛守勤及其委托代理人杜晉安、周坤,被上訴人辛守儉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經審理查明:上訴人辛守勤與被上訴人辛守儉及案外人辛守恭系兄弟關系。1994年10月24日,上訴人辛守勤取得位于沈陽市東陵區英達鄉辛家村三間磚瓦房(即本案涉案房屋)的房屋所有權證。2001年6月11日,上訴人、被上訴人及辛守儉三兄弟就涉案房屋簽訂《協議書》,約定“經辛守勤、辛守儉、辛守恭哥三協商,將父母老宅處理意見如下:一、老宅由辛守儉、郭鳳英(夫婦)居住,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由辛守儉、郭鳳英負擔;二、辛守儉、郭鳳英居住期間,任何人不許任何理由向辛守儉、郭鳳英索要錢物和侵犯居住權;三、如果辛守儉、郭鳳英不居住也不許以任何借口向任何人索要維修費和其他所發生的費用;四、辛守儉、郭鳳英居住過后由大哥辛守勤統一處理別人無權干涉;五、大哥所建小房無償給辛守儉負責使用維修”。該協議由趙廣仁代筆,辛守勤、辛守儉、辛守恭均在該協議書中各自的名字上按手印,同時由見證人簽名。2004年5月24日,辛守勤訴至原審法院,要求辛守儉返還上述房屋。
另查,本案案外人辛守恭曾于2003年間訴至原審法院,要求辛守勤、辛守儉騰出本案涉案房屋。原審法院于2004年1月10日作出 [2003]東民一房初字第75號民事判決書,以“辛守勤已取得爭議房屋的所有權證,辛守恭在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該房屋歸其所有的前提下,要求騰房的請求于法無據,不予支持”為由,判決駁回辛守恭的訴訟請求。辛守恭另于2004年10月19日,訴至原審法院,以辛守勤私自將父母房產變更其自己名下為由,要求沈陽市東陵區城鄉建設管理局撤銷為辛守勤頒發的私有房產證。原審法院于同年12月2日作出[2004]東行初字第81號行政裁定書,以“辛守恭未能提供訴爭房屋系其所有或有其份額的相關依據,辛守恭與涉案房屋所有權證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為由,裁定駁回辛守恭的起訴。
上述事實,有涉案房屋所有權證、2001年6月11日協議書、[2003]東民一房初字第75號民事判決書、[2004]東行初字第81號行政裁定書及當事人陳述筆錄,經雙方當事人質證,本院予以確認,在卷佐證。
原審法院認為:辛守勤、辛守儉及辛守恭兄弟三人于2001年6月11日簽訂的協議書是合法有效的,雖然辛守儉現居住的三間磚瓦房的房屋所有權人是辛守勤,但辛守儉已出資對該房屋進行了修繕,而辛守勤就辛守儉對該房屋享有居住權又簽有協議,故對辛守勤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一條、第八十五條之規定,原審法院判決:駁回辛守勤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 50元,由辛守勤負擔。
宣判后,辛守勤不服判決,向本院提出上訴稱:1、本案爭議房屋系上訴人伯父辛春芝的房屋,后由上訴人翻建, 1994年房改時,上訴人取得所有權證,原審認定該房系上訴人父母共有的,沒有事實依據; 2、原審法院認定上訴人與被上訴人等兄弟四人分家并簽訂家產分析單的事實并不存在;3、原審認定2001年6月11日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及辛守恭兄弟三人簽訂“協議書”是錯誤的,所謂的“協議書”從形式上不是協議書,沒有協議當事人簽字。“協議”簽訂之后,被上訴人單方撕毀該協議書,企圖將上訴人的房屋變為自己的財產,與辛守恭串通,作為辛守恭的代理人向法院起訴,被上訴人撕毀協議,上訴人就得收回房屋。“協議書”中未約定上訴人住房出借期限,依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履行期限約定不明的,權利人隨時可以主張權利,原審法院駁回上訴人的請求,沒有法律依據。4、原審法院未對上訴人提供的涉案房產為上訴人所有的證據材料予以認定,是漏審漏判。要求二審撤銷原審判決,依法改判。
辛守儉辯稱,原審認定被上訴人父母生前遺留三間正房的事實是正確的,1965年上訴人、被上訴人等兄弟四人分家另過并簽訂分析單事實存在,父母遺留的三間正房是父母出資翻建的,是上訴人將原來房證由父親辛春芳私自改為其自己名字,2001年6月11日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及辛守恭三兄弟就父母遺留房產已達成協議,該協議中的處理意見是正確的。上訴人訴至原審法院,要求被上訴人騰房,是上訴人在撕毀協議。被上訴人于1995年回家伺候母親,并出資6500元,修理涉案房,而不是借房住。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要求維持原判。
本院認為: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為必備要件。2001年6月 11日,上訴人辛守勤、被上訴人辛守儉及辛守恭三兄弟,由趙廣仁代筆,就涉案房屋簽訂的《協議書》明確約定,涉案房屋由辛守儉、郭鳳英夫婦居住,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由辛守儉、郭鳳英負擔;辛守儉、郭鳳英居住期間,任何人不許任何理由向辛守儉、郭鳳英索要錢物和侵犯居住權;辛守儉、郭鳳英居住過后由辛守勤統一處理別人無權干涉;辛守勤所建小房無償給辛守儉負責使用維修。辛守勤、辛守儉、辛守恭均在該協議書中各自的名字上按手印,同時由見證人在協議上簽名。二審審理中上訴人辛守勤對該協議書的內容及其在該協議上自己的名字處按手印的真實性均無異議。該協議是上訴人真實意思表示,亦未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上訴人的該項民事行為合法、有效,其與被上訴人簽訂的協議書依法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七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也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二審審理中,上訴人申請證人出庭陳述證人證言,擬證明“上訴人翻建了涉案房屋、該房屋為上訴人所有”。本院認為,涉案房屋是否為上訴人所有,并不影響前述有效協議對上訴人的法律拘束力,在無法定或約定解除條件的情況下,上訴人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履行約定義務,被上訴人有權依協議約定使用涉案房屋。上訴人提供的證人證言與本案事實并無關聯性。上訴人以自己為涉案房屋所有權人為由,要求被上訴人騰房,本院無法支持。上訴人在由他人代書的協議書中其名字處按手印,表示上訴人已直接以法律或習慣所確認的方式為意思表示,且系明示的意思表示形式,以該意思表示為要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即對上訴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上訴人提出“協議人未在‘協議書’上簽字,形式上不是協議書”的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在協議中約定“辛守儉、郭鳳英居住過后由辛守勤統一處理”,此條款為協議所附解除條件,非合同履行期限約定不明,現被上訴人辛守儉仍按約定居住使用涉案房屋,協議所附解除條件并未成就,故上訴人以“協議未約定出借期限,上訴人可隨時解除協議、收回房屋”為由,要求被上訴人騰房,本院不予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規定“被代理人對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對于辛守恭于2004年間向原審法院提起的行政訴訟,辛守儉雖作為辛守恭的委托代理人參加訴訟,但該案程序及實體上的權利、義務后果均由辛守恭享有及承擔,且原審法院已裁定駁回辛守恭的起訴。故上訴人提出“被上訴人單方撕毀協議,企圖將上訴人的房屋變為自己財產,上訴人理應收回房屋”的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原審判決駁回辛守勤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 50元,由辛守勤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白 云 良
審 判 員 高 子 丁
審 判 員 關 云 光
二 0 0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書 記 員 劉 振 華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民法院裁定書(受理申訴后確認違法用)
2020-10-14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書(樣式五)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按一審程序再審改判用)
2020-10-14取保候審申請書(樣式一)
2020-10-14關于對罪犯×××減刑(或假釋)一案的審理報告(減刑、假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情況報告(死刑案件用)
2020-10-14執行死刑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一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普通程序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一審公訴案件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刑事判決書樣式)
2020-10-14律師事務所函(向偵查機關提交,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卷宗封面
2020-10-14移送扣押、凍結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解除取保候審通知書(送達執行機關)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出庭通知書
2020-10-14刑事賠償立案決定書
2020-10-14延長偵查羈押期限通知書
2020-10-14扣押物品清單
2020-10-14取保候審申請書(樣式三)
2020-10-14×××公安局提請批準逮捕書
2020-10-14×××公安局銷毀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