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等與沈其衡專利無效行政糾紛案
二審 行政判決書 (2005)高行終字第37號
行政判決書
(2005)高行終字第37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住所地
北京市海淀區薊門橋西土城路6號。
法定代表人王景川,主任。
委托代理人黃穎,該委員會物理申訴處審查員。
委托代理人王穎,該委員會行政訴訟處審查員。
上訴人(原審第三人)
上海川陽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南匯區航頭鎮南航路19號210室4號。
法定代表人丁明明,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包宇霆,男,漢族,47歲,住上海市靜安區長壽路999弄61號4C室。
委托代理人黃琮,女,漢族,28歲,住上海市
陜西北路600號405室。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沈其衡,男,漢族,53歲,住
湖南省
長沙市北區六堆子37號。
委托代理人李東輝,上海市一平
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簡稱專利復審委員會)、上訴人上海川陽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簡稱川陽機械公司)因專利無效行政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4)一中行初字第754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05年2月17日受理本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5年3月15日公開
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委托代理人黃穎、王穎,上訴人川陽機械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包宇霆、黃琮,被上訴人沈其衡及其委托代理人李東輝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沈其衡系00263355.8號名稱為“汽車地樁鎖”實用新型專利(下稱本專利)的專利權人。川陽機械公司于2003年3月19日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理由是本專利權利要求1不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專利復審委員會于2003年11月19日進行了口頭審理,并于2004年5月25日作出第6101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簡稱第6101號無效決定),宣告本專利權利要求1無效,在權利要求2、3、4的基礎上維持本專利權繼續有效。沈其衡不服該無效決定,在法定期限內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專利權利要求1包含有“活動樁設有供鎖具插入的孔”這一技術特征,因此,該技術特征所體現的鎖具與活動樁的結構位置關系包含兩種情況:1、鎖具本體全部嵌入活動樁設定的孔內;2、鎖具本體的一部分嵌入活動樁設定的孔內。而在附件1中,鎖是固定在冂型架或套管上,而不是鎖具本體的全部或一部分嵌入冂型架或套管,也沒有記載在冂型架或套管上設有供鎖具本體的全部或一部分嵌入的孔,即附件1的鎖具與冂型架或套管的結構位置關系同本專利的鎖具與活動樁的結構位置關系是不同的。因此,本專利權利要求1相對于附件1具有新穎性。
綜上,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第6101號無效決定
適用法律錯誤,應予
撤銷。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二目之規定,判決:1、撤銷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第6101號無效決定;2、專利復審委員會重新就00263355.8號“汽車地樁鎖”的實用新型專利權作出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
專利復審委員會、川陽機械公司均不服
一審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
專利復審委員會的上訴理由是:一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根據專利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對權利要求中的某個特征進行解釋,應該采用說明書或者附圖中記載的內容,在說明書、權利要求書全文中沒有關于“鎖具本體”的任何記載的情況下,在對“鎖具本體”缺乏定義的情況下,一審判決認定鎖具與活動樁的結構位置關系所包含的兩種情況直接建立在“鎖具本體”這一概念之上是沒有依據的。本案爭議的權利要求1中的技術特征為:活動樁設有供鎖具插入的孔。對于鎖具,本案專利權利要求2、3、4共涉及兩種鎖具,即在權利要求2、3中限定的包含鎖頭和鎖栓的鎖具,以及在權利要求4中限定的包含掛鎖和鎖環的鎖具。由本專利權利要求3和權利要求4限定的技術方案及說明書的相關記載可以得出,本專利權利要求1中所限定的活動樁上“供鎖具插入的孔”即包括“供鎖栓插入的孔”。當附件1的鎖固定在套管上時,供彈子舌頭彈入的孔D位于冂型架的車位指示板上,其彈子舌頭即相當于本專利的鎖栓或掛鎖的鎖環,既然在本專利權利要求書中將供鎖栓和鎖環插入的孔上位化限定為供鎖具插入的孔,那么附件1中的孔D同樣也屬于供鎖具插入的孔中的一種具體類型。雖然附件1的孔位于固定在冂型架上的鎖板上,而本專利實施例的孔是直接開在活動樁上,但是評價新穎性應該以權利要求限定的技術方案為基礎,本專利權利要求1沒有對活動樁的具體形態以及開孔的形式進行具體限定,因此,權利要求1限定了一個很寬的保護范圍,而附件1的車位鎖實質上公開了其中的一個下位概念,與附件1相比,本專利權利要求1不具備新穎性。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維持上訴人第6101號無效決定。
川陽機械公司的上訴理由是:一審判決錯誤地采用下位概念肯定上位概念。本專利涉及一種汽車地樁鎖,其權利要求1由底座、軸、活動樁和鎖具構成,而在該權項中沒有對這四部分做具體的結構描述。而上述技術特征都能在附件1中一一對應地找到。一審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將“活動樁設有供鎖具插入的孔”的具體技術特征與附件1進行比較,得出兩者不同的結論,并由此得出權利要求1有效的結論是錯誤的。被上訴人在權利要求1已經寫為一個很寬的保護范圍的情況下,在無效程序或行政訴訟程序中通過用說明書對權利要求作進一步限定,對此專利法是不允許的。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維持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第6101號無效決定。
沈其衡服從一審判決。
經審理查明:2000年12月18日,沈其衡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名稱為“汽車地樁鎖”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該申請于2001年11月21日被授權公告,專利權人為沈其衡,專利號為00263355.8。授權的權利要求1為:
1、一種汽車地樁鎖,其特征在于:它由底座(1) 、芯軸(2) 、活動樁(3)和鎖具(4)構成,所述底座(1)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活動樁(3)通過芯軸(2)與座(1)相連,活動樁設有供鎖具(4)插入的孔。
2003年3月19日,川陽機械公司以本專利權利要求1不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為由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并提交了相關證據,其中:
附件1為99248224.0號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授權公告日為2000年8月30日,其公開了一種主要由底盤6、支撐連桿鎖9、緊固件組成的車位鎖,支撐連桿鎖9包括冂型架23、軸套4、10、18、連桿11、套管13、車位指示板8、鎖板12、鎖22,冂型架23的兩側臂B的下端分別與軸套4固定連接,軸套4通過軸5與底盤6轉動配合連接,連桿11的一端與軸套10固定連接,軸套10與冂型架23的橫梁段C轉動配合連接,連桿11的另一端插入套管13的一端孔內、沿孔中心線滑動配合連接,套管13的另一端與軸套18固定連接,軸套18通過軸7與底盤6轉動配合連接,車位指示板8與冂型架23固定連接,冂型架23、連桿11、套管13繞軸轉動時鎖22的彈子舌頭21彈入鎖板12的孔D內實現鎖住的鎖22、鎖板12分別固定在車位指示板8、套管13上。……當鎖22固定在冂型架23上時,鎖板12固定在套管上,當鎖22固定在套管13上時,鎖板應固定在冂型架23上。
2003年11月19日,專利復審委員會進行了口頭審理。2004年5月25日,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第6101號無效決定。該無效決定認為:附件1公開的汽車地樁鎖與本專利技術領域相同,解決的技術問題相同,將附件1與本專利權利要求1進行對比,附件1中的底盤(6)、軸(5)、冂形架(23)和鎖分別與本專利權利要求1的底座(1)、芯軸(2)、活動樁(3)和鎖具(4)相對應,附件1中的冂形架通過軸與底盤相連,底盤固定在地面上,這與本專利權利要求1活動樁、芯軸與底座之間的連接關系相同。附件1說明書第2頁第5行有這樣的記載:“當鎖22固定在冂形架上時”,可見附件1中的冂形架上也有供鎖具插入的孔。附件1公開了本專利權利要求1的全部技術特征,因此權利要求1不具備新穎性。據此,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第6101號無效決定,宣告本專利權利要求1無效,在權利要求2、3、4的基礎上維持本專利權繼續有效。[Page]
沈其衡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第6101號無效決定,在法定期限內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上述事實,有00263355.8號實用新型專利文件、附件1、專利復審委員會第6101號無效決定及當事人陳述等證據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根據我國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并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
本專利權利要求1包含有“活動樁設有供鎖具插入的孔”這一技術特征。對于鎖具,本專利權利要求2、3、4共涉及兩種鎖具,一種是在權利要求2、3中限定的包含鎖頭和鎖栓的鎖具;一種是在權利要求4中限定的包含掛鎖和鎖環的鎖具。上述鎖頭和鎖栓、掛鎖和鎖環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專利復審委員會在第6101號無效決定中認為,附件1中的冂型架與本專利的活動樁相對應,但在附件1的冂型架上并沒有供鎖具插入的孔,其鎖具是設置在鎖板或者套管上的,而鎖板上的孔D也不是放鎖具的,而是供鎖舌插入的,鎖舌不等同于鎖具。本專利由于采用將鎖具插入活動樁設定的孔內,不需要
其它的固定件將鎖具與活動樁或者底座連接;而附件1公開的車位鎖需要有緊固件將其固定在冂型架或者套管上。由此可知,附件1的鎖具與冂型架或套管的結構關系同本專利的鎖具與活動樁的結構關系是不同的。因此,“活動樁設有供鎖具插入的孔”這一技術特征并未被附件1所公開,本專利權利要求1相對于附件1具有新穎性。
綜上,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審理程序合法,應予維持。專利復審委員會、川陽機械公司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對其上訴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
案件受理費1000元,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負擔(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7日內交納);二審案件受理費1000元,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負擔500元(已交納),由上海川陽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負擔500元(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劉繼祥
審 判 員 魏湘玲
審 判 員 孫蘇理
二ОО五 年 四 月 日
書 記 員 遲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