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解釋新亮點。現分析如下:
首先,對部分案件作出終審判決。審判效率是當事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多年來,勞動爭議解決制度實行“協商、調解、一審、二審”,其中勞動爭議仲裁案件法定一般期限為2個月,人民法院一審法定一般期限為6個月,第二審的法定一般期限為三個月。對于工傷案件,要經過工傷認定和傷殘認定的前置程序。通常,工人需要保護自己的權利一年或兩年甚至更長。為解決這一問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勞動仲裁法》)規定,對部分案件實行有條件的“一次仲裁”。今后,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金或者不超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12個月的補償金數額的爭議,以及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爭議,因執行國家勞動標準而產生的爭議,經仲裁后為終局性爭議。這是為了簡化司法程序,有利于盡快解決勞動爭議,避免增加勞動者維權的時間和成本。第二,縮短勞動爭議仲裁的聽證期限。原來的60天將減少到45天。需要延長期限的,從不超過30天縮短為不超過15天。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仲裁效率。第三,工人更容易維護自己的權利。1勞動爭議仲裁不收費。過去,勞動仲裁費沒有減免、緩繳,也不允許勞動者為維權而提前繳納仲裁費。對于已經陷入經濟困難的勞動者來說,很多勞動者不得不放棄權利或者選擇其他極端的方式來解決糾紛。以政府財產結算仲裁費,無疑是勞動者維權的便捷途徑。2明確用人單位的舉證責任。勞動仲裁案件沒有專門的證據規則。由于勞動者處于信息和資源的弱勢地位,許多勞動者的權利由于程序問題而無法實現。根據《勞動仲裁法》的規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由用人單位掌握和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這一規定意味著,用人單位應當對勞動者的檔案、工資支付、社會保險支付承擔舉證責任。四是勞動爭議時效延長至一年。現行勞動爭議案件的適用范圍是勞動法規定的。立法的目的是為了盡快保護被侵害勞動者的權益。因此,規定應當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提出仲裁申請。超出此限制,雙方將被視為放棄其權利。《勞動法》實施后,很多用人單位在糾紛發生后,盡量拖延勞動者申請仲裁的時間,找各種借口拖延60天的期限,然后拒絕承擔責任;如果勞動者聽信用人單位的謊言等待,用人單位移交后,他們將失去申請仲裁的限制,導致其權益受到侵害難以維護。
針對這種情況,《勞動仲裁法》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限為一年,這就決定了勞動者有足夠的時間維護自己的權益。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減資退股需要簽訂協議嗎
2021-01-28公司安全事故股東有什么責任
2021-02-02哪些人可以作為拆遷安置的對象
2021-03-24中辦國辦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
2020-12-21警方拖延辦案怎么辦?律師為你支招!
2021-03-23社交軟件上散播他人隱私如何處理
2021-01-29交通事故是否為必要共同訴訟
2021-02-19防衛過當致人輕傷一般應負什么刑責
2021-01-23交通事故鑒定書
2021-01-03肇事致人死亡肇事者逃逸怎么處罰
2021-03-03合同保全有哪些功能
2021-02-25房產贈與給兩個人怎么繳稅
2020-12-30和房產中介打交道要注意什么
2021-02-26離職再入職需要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2-19工會委員能否無故解除合同
2021-02-14建設施工與企業農民工之間法律關系的探討
2021-01-18發生勞動爭議時當事人可以到哪些組織申請調解
2020-12-04公司稱已繳納社保卻未交如何處理
2020-11-08人身意外險的除外責任有哪些
2020-11-26保險公司在有第三者責任保險的該怎么做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