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拆遷補償安置合同糾紛的法律特征(一)訴訟對象的特殊性。從我國立法體例來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已納入房地產法律規范的范疇。它具有明顯的商法性質,明顯不同于一般的房屋案件。只有涉及訴訟的房屋必須拆遷的客觀事實,才能引起訴訟主體之間相關民事法律關系或行政糾紛法律關系的成立、變更和終止。二是訴訟所涉及的法律事實的復雜性。
在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拆遷管理”一章中,先后對城市房屋拆遷中的兩個法律事實進行了規范,即:,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和未簽訂補償安置協議的兩種情形。根據1996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府〔1996〕12號文規定,當事人雙方簽訂補償安置協議的,以民事案件受理,行政案件受理。這涉及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作為政府部門實施行政干預的行政行為:簽發房屋拆遷許可證,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作出房屋拆遷裁定。房屋拆遷案件進入訴訟后,無論是民事案件還是行政案件,都必須涉及到與房屋拆遷法律事實相關的行政民事法律關系的復雜法律事實。一般來說,每一個進入審判程序的案件都主要反映了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權利義務的對象也比較明確。然而,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合同案件卻反映出多重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交錯。其中,有被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之間的補償安置關系、被拆遷人與承租人之間的騰退房屋關系、被拆遷人與委托部門之間的委托關系、房屋主管部門之間的行政關系房屋拆遷與被拆遷人、被拆遷人之間的行政關系。(4) 訴訟案件的整體社會影響。
執法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統一,要求嚴格。城市的發展總是在拆遷與建設、建設與拆遷的良性互動中得到美化。在城市發展建設的大局中,房屋拆遷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與千千萬萬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我們不能總是靠業主的住房意識,靠他堅強的政治思想工作來解決問題。在法治的今天,在合理補償安置的條件下,依法強制拆遷,依靠法律來規范社會各個方面的一種行為是必然趨勢。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如何把握執法與政策執行、執法與保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間的矛盾,成為擺在我國法律和法官面前的一道屏障。一般來說,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足跡都與拆遷密切相關,每一次拆遷都可能聯系千家萬戶。在絕對公平的情況下,如何找到雙方利益平衡的突破口,妥善處理被拆遷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盡量不引起被拆遷人的對立情緒,防止群訪或跨境訪訪訪上訪,而不致上訪造成負面影響,有效維護社會穩定。二是我國房地產管理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拆遷補償安置的法律依據,即“房屋產權證是房屋產權的合法憑證”、“非房屋產權的取得、轉讓、變更和設立登記機關”辦理房屋產權登記時,其他權利無效。”這從法律上明確了房屋產權證是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法律依據。被拆遷人持有被拆遷房屋產權證的,應當享受法律規定的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待遇。這一點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爭議。但未取得房屋產權證的被拆遷戶能否享受補償安置待遇卻被否定?作者認為這要視情況而定。
根據我國土地和房地產管理法律法規,取得房屋產權證必須有三張完整的證件:一是土地使用權證,二是土地規劃證,三是城市建設規劃許可證。沒有這三個證明,任何建筑都是違法的,不能取得房屋產權證。然而,在城市住宅建設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城市住宅的產權形式各不相同。除了有完整的三證的房屋產權形式外,還有一些產權形式。如何對這些形式的產權進行拆遷補償安置,它們是否能夠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1)為合法建筑,但未取得房屋產權證。
上面提到,要取得房屋產權證,土地使用證、規劃許可證等三張證件必須齊全。因房產部門在辦理房屋產權證過程中收取一定費用等其他原因,房屋所有人已取得上述三證,但未辦理房屋產權證。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房屋所有人(被拆遷人)應當享受法律規定的補償安置待遇,因為房屋所有人(被拆遷人)享有的補償安置利益,與其他任何人、任何單位的合法利益都不相抵觸。他在享受補償安置待遇時,不必命令他到房產部門辦理產權手續(因為房屋的三證齊全,房產部門必須辦理)。但房屋所有權證缺失的事實也要妥善處理,即按照辦證費用的數額扣除補償安置費用。(二)屬于違法建筑。
如果被拆遷房屋沒有任何建房申報手續,或者雖有一定手續,但三證不全,這些被拆遷房屋依法屬于違法建筑,違法建筑不受法律保護,不能享受補償安置待遇的。但有以下幾種情況。
1。該樓盤屬于違法建筑,但在被城市土壤管理和規劃部門罰款后,房主卻辦理了相關手續,只是因為該房屋屬于拆遷范圍,而在未取得房屋產權證的情況下暫停辦理房屋產權證。(已補發或者騙取房屋產權證的,不在本文范圍內。)在本案中,筆者認為被拆遷人還應享受補償安置待遇,因其違規建房的違法行為,按城市規劃部門的罰款處罰(應認定不存在嚴重違反城市規劃的行為),而根據處罰規定,該房屋已由違法建筑變更為合法建筑,合法建筑所有人應享受其接受合法待遇,即享受補償安置待遇。
2。建設是違法的,但被城市土壤管理和規劃部門罰款后,責令其辦理手續,但相關手續卻沒有辦理。因為被拆遷人的違法建設明顯不屬于嚴重違反城市規劃行為,有關部門可以處以罰款并責令其辦理手續。但他們沒有按照處罰規定繳納罰款和辦理手續,也沒有使違法建設合法化。法律后果應由他們承擔。當然,業主不能享受補償和再補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冒充房主簽訂房屋轉租合同
2020-12-17隱名股東能否工商備案
2020-12-26把自己的孩子送養出去犯法嗎
2020-11-20醉駕撞車不賠償怎么辦
2021-02-21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條件有什么
2021-02-24辭退福利算工資嗎
2021-01-12投保人在投保時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利益
2020-12-12人身意外險賠償范圍是什么
2020-11-13個人旅游意外保險條款
2021-01-04國際貨物運輸保險的兩大基本原則
2021-03-19保險合同是如何構成的
2020-12-10道路交通事故認定與保險合同條款解釋發生沖突應如何解決
2021-01-16人身保險合同當事人隱瞞病情,合同有效嗎
2020-12-15論保險合同的法律特征
2020-11-24保險合同簽訂后,被保險人能否更換
2020-12-15集體土地出讓合同范本
2020-12-17拆遷補償方案可以不公告嗎
2021-03-24私房拆遷補償款如何分配
2021-02-08先拆遷再簽訂安置補償協議違法嗎
2020-11-24企業拆遷補償標準和方式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