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憲法和土地管理法,國家可以依法征收或者征用土地,并為公共利益進行補償。可見,土地征收的前提必須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現行法律法規對此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建設項目眾多,“公益需求”的規模難以把握。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下,政府極易打著公共利益的幌子將商業用地納入征地范圍,從而損害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2) 征地補償問題突出。
由于一級土地市場是國家壟斷的,集體所有的土地不能直接在市場上交易,土地征收是政府取得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一種方式,因此所有權的轉移是有償的行政行為。我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雖然對征地補償標準作了規定,但補償標準不科學合理,補償方式單一,安置責任不明確,甚至失地農民完全失去了生存的依賴,導致農民對征地行為的不滿,引發了很多糾紛,甚至政府以低價取得集體土地所有權,進而重新確立高價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局面,導致嚴重的過度征收和各種違法浪費行為,難以制度規制。(3) 土地征收程序的缺失導致了土地征收權的濫用。
科學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可以預先設定行政機關的權限,規定其決策依據和步驟,避免行政機關的任意和濫用職權,保證土地征收工作的順利進行。然而,我國對土地征收程序的規定過于簡單,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容易導致行政權力的泛濫。而由于土地征收成本低,大量土地被征收后閑置,造成了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和農村土地的嚴重流失。(4) 土地征收缺乏透明度,容易導致矛盾激化。
在土地征用的整個過程中,土地所有者處于被動地位。比如,補償方案的確定由政府審批實施,難以避免黑箱操作的發生,征收程序的公開性難以保證。人民法院在審理征地補償行政案件時,往往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壓力,農民為了尋求救濟,往往采取集體上訪甚至更極端的解決方式,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在土地征收過程中,土地收益包括所有權收益和使用權收益。土地收益應當在喪失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主體之間,即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個人之間進行分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苗木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苗木所有人所有。征地安置補助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被安置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支付安置補助,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向被安置人員支付安置補助不需要統一安置的,經被安置人同意,將安置補助款支付給被安置人或者用于支付被安置人的保險費用。市、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資金使用的監督。”但在實踐中,一些縣鄉政府也參與了補償收入的分配,導致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的補償減少。同時,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的使用和管理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監督,農民不時得不到妥善安置。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情況下算自動離婚
2021-01-14醫療事故有什么行政責任
2021-02-15申請法律援助申請作假有什么后果
2021-01-21制作并銷售盜版光碟侵犯的著作權嗎
2021-01-10船舶留置權的留置物的修理費歸誰
2021-01-13交通違法打單要人證合一
2021-01-30房產證影印件能做抵押物嗎
2020-11-21配偶是否承擔另一方的擔保債務
2021-03-21懷孕工傷事故怎么賠償
2020-12-19要約失效的要求有哪些
2021-01-10如何進行商場受傷索賠
2021-03-10房屋租賃注意事項
2021-01-10什么是勞動合同變更
2021-03-20實習期協議書范本
2021-01-05人壽保險金給付方式有幾種,哪些人可以領取保險金
2021-02-17保險加保保全什么意思
2021-01-17失火引起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8單方交通肇事為什么理賠難
2021-01-11車禍保險公司一年沒賠償怎么辦
2021-01-28在車險不足額保險合同如何賠償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