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人權的法律保護目前,我國的人權法律保護還不完善。除了權利義務受到侵害外,權利還受到制度不完善、金錢作用和人際關系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保護人權,進一步解決中國現存的人權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首先,在立法方面,中國必須盡快出臺專門的人權法,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權法律保護體系,全面保護公民人權。這個"金字塔"的最高點是寫入"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憲法的國家基本法,;第二是人權法——現在社會各界都在呼吁頒布這項法律;下一個層面是中國現有的保護不同群體人權的法律,如婦女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護法等"金字塔"底部是各部門的規章,,保護公民權利的法規和行業規范。人權立法應盡可能詳細,明確各項權利,使人民能夠參與,并繼續堅持民主立法原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最佳利益。立法方式不是一個簡單的立法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反映法律本質的問題。這是一個與遵守法律直接相關的問題。事實上,這關系到法律所體現的內容能否得到保障
中國人權立法堅持民主道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針,以人民為立法主體,以人民的實踐為立法之源,旨在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最佳利益。因此,讓人民參與立法過程,就是要明確立法應該依靠人民,體現民主,而不是閉門造車地依靠少數群體或少數利益集團。否則,人權立法將失去應有的活力,人權立法將演變為特權立法。保障的是特權而不是公共人權,對人權的法律保護將成為空談。中國人權立法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立法,可以以最廣大人民的最佳利益為標準,立足大局,統籌兼顧,,形成各方都能接受,并能在實踐中得到落實的更加切實可行的保護人權的法律規定。同時,中國的人權立法應堅持原則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中國的人權立法應注意結合歷史和國外的經驗教訓。具體做法是制定正確有效的措施,將人權作為法律加以保護,并作為原則加以堅持。但是,隨著事態的不斷發展,公眾對人權的要求和愿望將會不斷提高,人權立法的穩定性也是相對的,立法應該是相對靈活的。隨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變化,在有利于最廣大人民的最佳利益,有利于國家的穩定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前提下,,人權立法還應保持適當的靈活性,可預測性和提前性
這些通常可以在一些地方法律法規中試行。例如,關于公民的行動自由權,中國憲法沒有考慮到整個中國的國情,特別是人口眾多的實際情況,對此作出規定,但是,中國的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規試圖在某些地區實際賦予公民這一權利。從本質上講,這些地方性法律法規中的人權立法并不違反憲法,而是根據這些地區的特殊情況靈活制定的。中國人權立法在確定其具體內容時,應尊重中國國情和社會現實,從客觀實際出發,聯系廣大社會民眾的意識和要求,系統地考慮法律人權的社會保障能力,特別是物質保障能力。圍繞人權進行立法,不僅是為了從法律上承認人權,也是為了真正實現人權的目的。中國的立法機關應該進一步從中國的社會現實出發,使中國的人權法律保護不停留在規定上,而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執法層面,我們應該建設一個法治政府。要建設法治政府,政府需要樹立尊重和保護人權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貫徹“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的憲法原則,尊重人權的普遍性,從基本國情出發,切實把保護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保護人權的首要位置,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上,依法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這就要求各級行政公務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要增強人權觀念,謹慎使用權力,自覺尊重和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平等權利,政治權利,精神文化活動自由,,個人自由和人的尊嚴、社會經濟權利和救濟權。要確立程序法治理念,社會正義大致可以分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
要建立法治政府,必須同時有效實現實體和程序的公平。實體正義涉及到社會利益的分配和社會矛盾的解決,雖然我國政府在法治建設中對這類問題有著較為具體、詳細的實體法律保障;但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徹底解決超出了特定社會階段人們的智慧和能力,實體正義的實現只能在相對意義上實現。因此,與此不同的是,程序正義側重于保護人的尊嚴和自由。通過程序機會平等、程序過程平等和協商平等,不僅讓人們看到實體正義的實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社會不滿和社會人文關懷,從而彌補了實體正義的不足。程序法治是通過確保絕對意義上的程序正義的實現來實現實體正義,從而從整體上實現社會正義
樹立有限政府的理念。公共行政權力是一種能夠支配大量社會資源的公共權力。它具有無限擴張和易濫用的特點。因此,建立法治政府首先要求政府權利的行使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運作,并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和規范
公共行政權力直接來自法律的授權。權利的授權也意味著權利的限制。權力的行使不得超過法律規定的限度。法律是公共行政行為的基礎,越權是無效的,即“沒有法律,就沒有行政”。根據“人民主權”和“社會契約”的理論分析,公共行政權力來源于公民個人權利的轉移。公民將其部分權利轉讓給政府,作為其統治和管理的代表。這一機構的前提是滿足公民的利益。因此,保護人民利益,保護公民權利已成為公共行政權力行使的最終目的。建立健全決策責任制。沒有問責,就沒有監督,沒有監督的決策就會失控,必然會出現違法決策、不當決策和錯誤決策。因此,可以說,沒有問責制的決策制度是不完善的。建立健全各項決策責任制。因此,應完善行政決策監督體制和機制,明確監督主體、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程序和監督模式。各級行政機關要根據不同的決策事項,制定具體的監督制度,完善具體的監督機制,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決策責任制,實現決策權與決策責任的統一。在里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發商在建工程抵押可以預售嗎
2021-03-13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事實婚姻如何認定
2020-12-02離婚后能要回酒席錢嗎
2020-12-22婚內夫妻債務怎么分離
2021-01-02公租房申請書如何寫
2021-03-17擔保合同法律效力該如何確定
2021-03-16政府可否要求撤銷行政協議
2021-03-01代位繼承人生活困難的話可以要求多分遺產嗎
2021-02-15拆遷房產證過戶需要什么證件
2021-02-04中介租房手續費是多少
2021-02-18最新房地產法
2021-01-03勞動糾紛仲裁的手續有哪些
2021-01-13訴訟財產保全責任保險初探
2021-01-25精神病人縱火保險公司需要賠付嗎
2021-03-04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07人身保險的原則具體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04人身保險的險種具體是指什么
2021-01-06新辦法提醒: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該注意什么?
2021-03-21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的總公司變更資本金要提交書面報告嗎
2021-01-17如何認定第三者損害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