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點之一:如何理解“使用合同”
中國刑法第224條第1至第4項列出了四種合同欺詐方法。由于上述四種方式難以窮盡實踐中的情形,本條第5款規定,“以其他方式詐騙對方財產”概括了實踐中可能發生的其他情形。采用這種“封鎖性構成要件”的目的是全面有效地懲治合同詐騙罪。但是,條款本身的不確定性必然會給合同詐騙罪的司法認定帶來一些困惑和困難
其他方法具體指什么?刑法理論的探索者們總結了實踐中的案例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并在教科書中列舉了幾種方法,如偽造合同以欺騙對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或權利義務的繼承人作為債務人的行為人,未經債權人同意向第三方隱瞞事實,并將合同義務的全部或部分非法轉讓給第三方,以避免債務等。但是,這些清單并不能窮盡實踐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那么在遇到新情況時,如何認定其是否為合同詐騙罪呢?筆者認為,有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即看行為人是否“利用合同”進行詐騙。作為合同詐騙罪的任何一種方法,客觀上都離不開“利用合同詐騙”的本質特征;反之,只要符合“利用合同欺詐”的客觀本質特征,任何方法和手段都可以成為合同欺詐的手段。合同欺詐行為人利用對雙方均有約束力的“合同”形式,故意違反市場經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犯罪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在簽訂合同時或簽訂合同前制造了什么樣的假貨或隱瞞了什么樣的真相并不是一個本質問題,也不影響合同詐騙罪的認定。當然,在實踐中,還有其他與簽訂和履行合同有關的欺詐手段,如偽造事實、隱瞞事實等,不能認定為合同欺詐罪
區分合同糾紛與合同欺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合同糾紛中,有時是由民事欺詐引起的。本合同的某些當事人不存在欺詐行為,但因與另一方就標的物的質量、品種、包裝、交貨時間、地點和運費發生爭議,或因不可抗力而引起的經濟糾紛。在實踐中,民事欺詐引起的經濟糾紛與合同詐騙罪難以區分(一)正確區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罪的界限,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行為人是否有能力實際履行合同。在司法實踐中,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實際履行合同的能力:(1)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已經具備履行合同所需的資金、材料或技術。(2) 雖然行為人在簽署合同時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但他能夠在合同履行期內依法規劃履行合同所需的資金、材料或技術。(3) 當行為人不能按照合同規定實際履行其義務時,他或其他人可以提供充分的擔保(包括代表他履行義務和賠償損失)
<2。演員是否實際履行了合同。實際履行原則是合同法律法規規定的重要原則之一。當事人是否為履行合同作出了積極努力,往往是確定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欺詐意圖的基礎之一。標的物的處置。當事人對他人財產的處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當時的主觀心理態度。合同詐騙罪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故意。因此,一旦犯罪人獲得對他人財產的控制權,他將任意花費全部或大部分財產,或從事非法活動以償還他人債務。有些人攜款潛逃,不打算歸還。違約后行為人是否采取實際行動承擔責任。在實踐中,盡管一些演員真誠地表達了他們的責任,但實際上他們是拖延時間的一種手段。對此,筆者認為,應當從“合理解釋”與“反映利益”相結合的角度來考察行為人的主觀故意。行為人屢次拖延的原因是不合理的,不能實際減少對方的損失,這不是合同糾紛,而是合同欺詐。(2)如何準確區分合同欺詐和民事欺詐是司法實踐中的一個棘手問題。民事欺詐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一方故意將不真實的情形作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另一方陷入錯誤的認識,從而實現某一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它與合同欺詐的相似之處在于:都發生在經濟活動中;有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合同;根據法律規定,所有合同均為無效合同;客觀上都采取了一些欺詐手段。從根本上講,合同欺詐是一種欺詐從犯罪認定的角度來看,行為本身的純客觀方面和客體性質不能作為衡量行為是合同欺詐罪還是民事欺詐罪的標志。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騙罪區別的關鍵在于行為人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是否存在履行合同的能力、是否存在實際履行行為、欺詐程度等幾個方面來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圖,都不能作為區分的標準。由此可見,區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騙罪的關鍵是看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圖。在合同簽訂和履行過程中,什么樣的行為可以推定為非法占有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頒布的《關于審理欺詐案件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并結合司法實踐根據近年來的經驗,一般認為,只要行為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時有下列情形之一,即可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1.不履行合同或夸大履行合同的能力,騙取對方信任,自行簽訂合同,合同簽訂后未積極履行合同,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未積極采取補救措施的;2、合同簽訂后,以支付部分貨款并開始履行合同為誘餌,騙取全部貨款后,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或雙方約定的付款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絕支付剩余貨款;3、一開始確實只是為了解決暫時的財務困難,并以欺騙手段與對方簽訂合同,暫時獲得流動資金,但在能夠返還資金時被拖延了很長時間;4.浪費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另一方通過簽訂合同交付的定金,致使上述款項和貨物無法退還;(五)在履行義務前使用或者處分對方的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者定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6.收到對方付款、定金或定金后,未按合同約定履行合同,如組織約定的貨源、提供約定的服務,但用于炒股或其他風險投資,且無法償還;7、合同簽訂后,無正當理由暫停履行合同,收到的定金、定金、預付款等不予退還;8.在通過合同從另一方獲得部分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定金后,以“行使不安抗辯權”為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義務,不退還貨物、貨款、定金,無正當理由應退還對方的保證金或材料費;(九)民事判決后隱匿、轉移財產或者提取資金逃避債務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煤礦事故頻發,煤礦安全如何保障
2021-02-22代理人身損害案件律師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0-12-13交通事故對對方主要責任我次要責任怎么賠付
2021-03-15輕微剮蹭后逃逸怎么處罰是什么
2020-12-23簽訂交通事故的賠償協議應注意哪些
2021-03-06離婚之后對于共同財產如何分割,離婚財產分割最新規定
2021-02-05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能否撤銷贈與
2020-11-22股東之間贈與股權有規定嗎
2020-12-16繼承權喪失有什么特點
2021-01-23十級傷殘能要求贍養費嗎
2021-02-27專有技術侵權糾紛是否適用專屬管轄
2020-11-24人身安全保護令是由哪一個部門負責發出的
2020-11-22房產抵押注銷后還能調取嗎
2021-01-16聘用合同被解除能獲得經濟賠償嗎
2020-12-31擔保合同另有約定是指什么
2021-03-02合同法欺詐能解除合同嗎
2020-11-21逾期不履行合同怎么界定
2020-12-31土地使用權轉讓稅費怎么算
2020-11-20停薪留職員工還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2-19什么是勞動合同變更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