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詐和合同糾紛類別的認定
新的統一合同法中沒有關于合同糾紛概念的規定。但是,一般認為,合同糾紛是指在履行合同義務和實現各自合同權利的過程中,一方違反合同規定或另一方對合同權利的實現有異議,因此,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處于矛盾、緊張或激化的異常狀態。合同糾紛是因違反合同或對合同提出異議而引起的民事糾紛。根本原因通常是雙方存在重大誤解或履行合同明顯不公平
在合同欺詐和合同糾紛之間劃清界限,對于區分犯罪與非犯罪,打擊欺詐者的犯罪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及時、正確、有效地解決合同欺詐與合同糾紛界限的理論標準合同欺詐與合同糾紛界限的劃分一直是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985年7月18日聯合發布的《關于當前處理經濟犯罪案件(審判)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答問》在區分合同欺詐和合同糾紛的標準上有如下規定:
首先,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實際能力和保證履行合同,就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以詐騙財產為目的,采取欺詐手段的經濟組織或者個人。詐騙財產數額較大的,依法追究詐騙罪刑事責任。如果個人有能力或保證部分履行合同,但由于某種原因不能完全履行合同,應作為合同糾紛處理
第二,如果國有單位或集體經濟組織沒有能力履行合同,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以詐騙財物為目的,與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簽訂合同,詐騙財物數額巨大,給對方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對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按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另一方要求返還被騙財產的,可以從輕處罰
第三,國有單位或者集體經濟組織有能力履行部分合同,但其主管人員或直接責任人員采用夸大履行能力的方式,取得對方的信任并與其簽訂合同。本合同生效后,雖積極履行本合同,但未能完全履行本合同的,按上述答復規定作為合同糾紛處理,履行合同的能力被視為區分合同欺詐和合同糾紛的標準。主要有:(1)無能力履行合同,欺騙對方的,以合同詐騙罪論處;(2) 部分有能力履行合同,但為了從簽訂合同中獲利而夸大履行能力,最終未能完全履行合同的,按合同爭議處理。然而,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區分兩者。例如,如何區分“作為欺詐誘餌的某一貨物來源”和“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有些人沒有貨源(即他們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但在簽訂合同后,他們積極尋找貨源并試圖履行合同。是否構成欺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股權轉讓需要公告45天嗎
2021-03-13法院查封車輛可以買保險嗎,買保險的技巧
2021-01-02合同是甲方先簽還是乙方先簽
2020-12-25農村征地拆遷補償標準
2021-01-18財產侵權利息計算如何規定
2021-01-04交通刑事責任會坐多久
2021-01-14家人經濟犯罪會凍結家人的財產嗎
2021-02-28輪流撫養孩子后一方不履行怎么辦
2020-12-19男方房屋贈與協議書怎么寫
2020-12-16要約生效應具備哪些條件
2021-03-13代理合同的法律責任是什么
2020-12-14公司裁員如何報備
2020-12-04轉業軍人喪葬費怎樣拿
2021-03-21實踐中 如何認定勞動關系解除的時間
2021-02-18技術服務外包勞務合同
2020-11-28裁員的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14勞動糾紛也是一裁終局嗎
2021-01-27發生勞動糾紛時該如何證明自己身份
2021-01-21搶救傷者非醫保用藥費用商業險公司是否應予理賠
2021-03-11上了老賴黑名單的后果是什么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