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合同詐騙的行為人是以簽訂或履行合同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合同欺詐的當事人均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只是由于客觀原因或其它情況而未能履行或完全履行,因而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次,合同詐騙的行為人與合同欺詐當事人對待合同履行的態度是不同的。前者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通常無履行能力且不實際履行合同義務,或僅履行少量義務,以騙取更多財物;而合同欺詐當事人一般均有一定的履行能力、履行的誠意和積極行為。再次,合同詐騙行為人與合同欺詐當事人對財物的處置不同。前者經常將騙取的財物用于個人生活或非法經營,甚至進行揮霍,致使財物無法追回;后者則一般將財物用于合同約定的事項或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但有時也存在改變用途的情形。
合同欺詐行為往往和合同詐騙罪交織在一起,在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區分和界定:
一看行為人主體資格。如果行為人簽約時的主體就是虛構、假冒的,存在無營業執照、無辦公地點、無資金和貨源等重大不真實情況,基本上可以判定屬于合同詐騙。
二看行為人履行能力或履行擔保。如果行為人在簽約時或合同有效期內有充足的貨源或后備貨源,有可靠的資金來源或擔保,或在合同有效期內具有找到貨源、資金的可能性,或具有承擔違約責任的能力等,應認定行為人具有履約能力。
三看行為人履約誠意和行為。如果行為人簽訂合同后積極為履約作出努力,或經過努力后雖不能大部分或全部履約,但自愿返還已取得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或愿意承擔違約責任,說明行為人具有履約的誠意和行為。反之,簽約后行為人根本不考慮如何履行合同,或者以履行其中一部分為誘餌,對其余部分不再履行,也不退還已取得的對方當事人的款物,則可判斷其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和行為。
四看行為人對取得款物的處理。合同當事人取得對方貨款之后,用于正常的生產經營,或用于履行合同所必須的開支,可以認定行為人的欺詐行為還是屬于民事范疇。若取得對方財物后用來償還其他債務或大肆揮霍、進行違法活動,甚至攜款潛逃,根本不履行合同,可以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上述幾個方面不可單獨作為區分的標準,應進行全面考察,綜合判斷,尤其要抓住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這一重要標準,結合客觀行為和危害后果,才能正確區分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雙方都不履行協議有效嗎
2021-01-18店鋪轉讓費多少算合理
2020-11-28未成年孩子名下的房產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1-02-10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
2020-12-03協議離婚后再分婚前財產要依據雙方協議約定嗎
2021-03-13當事人對合同履行地未做約定應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0-11-23判決書生效后多長時間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2021-03-01精神病人能繼承遺產嗎
2020-11-26怎么區分婚前財產和婚后財產
2020-11-25買了小產權房怎么辦
2020-12-28合同免責條款有哪些
2021-01-13什么樣的條件適合簽訂勞務合同
2021-03-22勞動糾紛一審終審怎么撤銷
2020-12-31勞動糾紛案件申訴流程
2020-12-06離婚后家庭財產險是否可以分割
2021-01-16侵權案件中人身險可否獲得賠償
2021-01-30保險合同到期按什么條款退款
2021-02-10保險合同上標注責任免除條款 如何發生效力
2021-03-13保險合同能變更嗎 如何變更保險合同
2021-01-22淺析道路交通事故中保險公司應承擔的責任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