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后,當事人可否要求賠償“可得利益”損失
合同解除后,當事人可以就“可得利益”損失要求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的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約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根據上述規定可知,當事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損失包括“可得利益”,但有限制條件,即所要求的損失存在,與違約方的行為有因果關系,并且不得超過簽訂合同時的預期。
那么,“可得利益”損失如何計算呢?律師認為,可得利益賠償的標準應當是通過賠償使受害人處于合同已被適當履行的狀態。因此,首先應確定合同如能履行時,非違約方所應該獲得的利益;其次:則要確定因為違約而迫使非違約方所處的現實利益狀態。二者之間的差距即為非違約方所遭受的直接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而賠償可得利益的極限就是合同如能履行時非違約方獲得的利益。確定可得利益賠償的范圍,必須根據上述標準,而不能以受害人在合同訂立之前的利益狀態為標準。如果僅僅確認后一種狀態,那么盡管受害人在訂立合同后為準備履行或作出履行所支付的代價獲得了補償,但其訂約所期待的利益并沒有實現。對于違約方來說,雖然作出了賠償,但可能并未使其承擔不當得利的后果,在違約本身就是為了獲得比履行所能獲得的更多的利益的情況下,此種賠償顯然對違約方十分有利,其結果會誘發違約行為。所以,只有按照使受害人處于合同已被適當履行的狀態的標準進行賠償,才能維護交易秩序,防止當事人隨意違約。除特定物買賣以外,此種賠償能夠實現當事人訂約所期待的全部利益。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果非違約方所遭受的實際損失完全超過了可得利益的損失,應應該實際損失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哪些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2021-03-17婚前協議公證的意義協議有哪些具體內容
2020-11-20房屋贈與過戶費用包括哪些
2021-01-07怎么區分借婚姻索取財物與買賣婚姻
2021-01-04變更勞動合同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10反擔保合同抵押中雙方的權利義務是什么
2020-11-12怎么證明是在商場摔傷,有哪些相關法律依據
2021-01-02公司名稱變更影響公司認證嗎
2020-11-11工廠私自解除勞動合同怎么維權
2021-03-13聘書能否代替勞動合同
2020-12-11事故后調解能去保險公司調解嗎
2021-03-14商業第三者險的賠償計算方式
2020-11-22保險合同違約責任有哪些
2021-03-07保險合同的變更內容包括了哪些權利和義務
2021-02-05保險合同在何種情況下需要變更
2021-01-08保險法釋義第一百一十一條
2020-12-18保險公司欺詐銷售如何維權
2021-01-01關于自燃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0-12-21校方責任保險的除外責任是什么
2021-03-22保險委托代理合同樣本是什么樣的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