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后,當事人可否要求賠償“可得利益”損失
合同解除后,當事人可以就“可得利益”損失要求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的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約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根據上述規定可知,當事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損失包括“可得利益”,但有限制條件,即所要求的損失存在,與違約方的行為有因果關系,并且不得超過簽訂合同時的預期。
那么,“可得利益”損失如何計算呢?律師認為,可得利益賠償的標準應當是通過賠償使受害人處于合同已被適當履行的狀態。因此,首先應確定合同如能履行時,非違約方所應該獲得的利益;其次:則要確定因為違約而迫使非違約方所處的現實利益狀態。二者之間的差距即為非違約方所遭受的直接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而賠償可得利益的極限就是合同如能履行時非違約方獲得的利益。確定可得利益賠償的范圍,必須根據上述標準,而不能以受害人在合同訂立之前的利益狀態為標準。如果僅僅確認后一種狀態,那么盡管受害人在訂立合同后為準備履行或作出履行所支付的代價獲得了補償,但其訂約所期待的利益并沒有實現。對于違約方來說,雖然作出了賠償,但可能并未使其承擔不當得利的后果,在違約本身就是為了獲得比履行所能獲得的更多的利益的情況下,此種賠償顯然對違約方十分有利,其結果會誘發違約行為。所以,只有按照使受害人處于合同已被適當履行的狀態的標準進行賠償,才能維護交易秩序,防止當事人隨意違約。除特定物買賣以外,此種賠償能夠實現當事人訂約所期待的全部利益。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果非違約方所遭受的實際損失完全超過了可得利益的損失,應應該實際損失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拆遷糾紛一般往哪個部門反映合適
2020-12-18強拆程序違法是否需要賠償
2021-03-15勞動法辭退賠償
2021-02-13律師函有什么法律效力,律師函有什么法律作用
2021-02-07商業用地更改成居民住宅用地國家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21能不能打電話自首、電話通知到案是自首嗎
2021-02-19房屋的遺產繼承可以選擇放棄嗎
2021-02-04私有房向機關等出租或出售的規定
2020-12-28細數常見的房地產中介的欺詐行為
2021-03-20競業限制期限是多久
2021-03-08什么類型用工可以簽勞務合同
2021-02-08酒駕判緩刑會解除勞動關系嗎
2021-01-22公司倒閉簽約新公司員工怎么賠償
2020-12-30暑期工7天試用期無工資合法嗎
2021-02-06人壽保險合同履行地確定
2021-01-20投保車輛中的免責條款
2021-02-01車著火了保險怎么處理
2021-03-18以房養老保險方式是不是合法的
2021-02-03保險船舶受損后怎樣索賠
2021-02-06機動車出險如何合理獲得保險公司索賠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