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與合同具有以下特征:
(1)贈與合同為單務、無償合同。根據贈與合同,贈與人單方負有將自己擁有所有權的財產交付受贈人的義務,而受贈人并不負擔任何義務,亦即受贈人取得贈與物時不須支付對價。雖然(合同法)第90條規定,贈與可以附義務,并且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這不等同于受贈人向贈與人為給付的履行行為。正是因為如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也可以作為贈與合同的受贈人。未成年人接受親朋饋贈的壓歲錢和生日禮物,精神病人接受社會慈善團體的治病捐款,即屬此例。
(2)贈與合同為諾成合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第128條規定:“公民之間贈與關系的成立,以贈與物的交付為準。贈與房屋,如根據書面贈與合同辦理了過戶手續的,應當認定贈與關系成立;未辦理過戶手續,但贈與人根據書面贈與合同已將產權證書交與受贈人,受贈人根據贈與合同已占有、使用該房屋的,可以認定贈與有效,但應令其補辦過戶手續。”這表明,贈與合同應為實踐合同。但是為了更好地約束贈與人,許多學者認為贈與合同應為諾成合同,即只要贈與人作出贈與的意思表示、對方也同意接受贈與,贈與合同即成立,而贈與人是否交付了贈與物在所不問。
(三)贈與合同的訂立和履行既是贈與人行使財產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扶貧救危、尊老愛幼的道義行為的法律化。這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是禮儀之邦。我國百姓在過年過節等主要場合或者同事親戚朋友有重大事件(如同事親朋家中失火、被盜、患有不治之癥或去世,導致本人或近親屬的經濟拮據等)的場合,習慣于饋贈禮品,或為資金,或為實物。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因為贈與合同而發生爭議,輕則引起感情上的不快、傷害同事親朋之間的友誼,重則引發當事人之間的反目成仇或法律爭訟。為了調整好贈與關系,(合同法)專門在第11章規定了贈與合同。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還遇到什么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陸律霸網進行律師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高空拋物關多久
2020-12-01行政復議機關辦案流程
2020-12-13工傷爭議調解協議書
2021-01-15沒結婚不退彩禮要承擔責任嗎
2020-11-19中外合資企業能破產嗎
2020-12-04稅收違法行為三種行政處罰
2020-12-03公司合同書上寫著半年內離職扣工資合法嗎
2020-11-19假學歷入職國企十年如何處理
2020-11-15長時間拖欠工資可否追償利息
2021-02-19勞動爭議管轄權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21貨物運輸保險是什么
2020-12-13旅游保險法有哪些相關規定
2020-11-30人身保險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7試論我國人身保險合同的復效
2021-02-12保險合同中條款約定不明應如何理解
2020-12-21保險合同的終止
2021-02-14交通事故訴訟是起訴司機還是保險公司呢
2020-11-20保險欺詐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1-01-0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2021-01-07保險費的特性有哪些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