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與合同具有以下特征:
(1)贈與合同為單務、無償合同。根據贈與合同,贈與人單方負有將自己擁有所有權的財產交付受贈人的義務,而受贈人并不負擔任何義務,亦即受贈人取得贈與物時不須支付對價。雖然(合同法)第90條規定,贈與可以附義務,并且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這不等同于受贈人向贈與人為給付的履行行為。正是因為如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也可以作為贈與合同的受贈人。未成年人接受親朋饋贈的壓歲錢和生日禮物,精神病人接受社會慈善團體的治病捐款,即屬此例。
(2)贈與合同為諾成合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第128條規定:“公民之間贈與關系的成立,以贈與物的交付為準。贈與房屋,如根據書面贈與合同辦理了過戶手續的,應當認定贈與關系成立;未辦理過戶手續,但贈與人根據書面贈與合同已將產權證書交與受贈人,受贈人根據贈與合同已占有、使用該房屋的,可以認定贈與有效,但應令其補辦過戶手續。”這表明,贈與合同應為實踐合同。但是為了更好地約束贈與人,許多學者認為贈與合同應為諾成合同,即只要贈與人作出贈與的意思表示、對方也同意接受贈與,贈與合同即成立,而贈與人是否交付了贈與物在所不問。
(三)贈與合同的訂立和履行既是贈與人行使財產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扶貧救危、尊老愛幼的道義行為的法律化。這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是禮儀之邦。我國百姓在過年過節等主要場合或者同事親戚朋友有重大事件(如同事親朋家中失火、被盜、患有不治之癥或去世,導致本人或近親屬的經濟拮據等)的場合,習慣于饋贈禮品,或為資金,或為實物。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因為贈與合同而發生爭議,輕則引起感情上的不快、傷害同事親朋之間的友誼,重則引發當事人之間的反目成仇或法律爭訟。為了調整好贈與關系,(合同法)專門在第11章規定了贈與合同。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還遇到什么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陸律霸網進行律師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訴訟的時效是多久
2021-02-06股權激勵是一種融資嗎
2020-11-15財產保全后會面臨什么法律風險
2020-11-20解決民事糾紛有幾條途徑
2020-12-30土地承包期滿之后怎么續包
2020-11-14法院公告期算在審理里嗎
2021-02-07補償款提存程序
2021-03-17預約合同可否被強制執行
2021-03-23房產繼承前調查要多久
2021-01-28交通事故對方全責不賠償怎么辦
2020-12-02買集資房有風險嗎
2021-02-27集資房沒有購房合同能買嗎
2020-12-30夫妻唯一住房能執行嗎
2021-01-26天津下崗職工轉移勞動關系 申請獎勵程序
2021-02-05c1駕駛證實習期飲酒駕車扣12分怎么處理
2021-01-12拾得遺失物應當妥善保管,重大過失致其損壞要賠償嗎
2021-03-20哺乳期什么情況可以直接申請仲裁
2021-02-24人身意外險包括自殺嗎
2020-12-07汽車全險包括什么
2020-12-04保險合同的全面履行原則是什么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