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品責任的概念及構成
關于產品責任的概念,目前國內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產品責任就是產品質量責任,既包括產品責任人的民事賠償責任,又包括產品責任人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①。一種觀點認為產品責任是指產品存在缺陷而產生的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②。第一種觀點,把產品由于缺陷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與產品質量不合格產生的責任混同起來,抹殺了產品缺陷和產品質量不合格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根據國內外產品責任立法情況來看,“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產品質量不合格”是指產品不符合法定、約定或行業規定的標準。質量不合格的產品不全是缺陷產品,而缺陷產品也可能是質量合格的產品。第二種觀點,是國際產品責任立法所通常采用的概念,它能解決無論產品質量是否合格,只要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的責任承擔問題,有利于對受害人的保護。
我認為,產品責任指的是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對損害負有責任的生產者、銷售者、供應者、進口商等人,對受害人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產品責任體現的是平等的商品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因侵權而發生的損害和賠償的民事關系,它解決的是,無論產品是否符合質量標準,只要不是因為使用不當而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受害人均有權基于產品責任而要求經營者予以賠償。產品質量責任是一種綜合責任,指經營者違反《產品質量法》應承擔的行政、民事、刑事責任,它解決的是,產品不符合質量標準而產生的行政法、民法、刑法上的義務,但不能解決產品符合質量標準,卻造成了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時的責任承擔問題,以及沒有質量標準的條件下,產品產生的侵權賠償責任。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產品的內在缺陷不斷地被發現,產品質量標準也在不斷地變動,當產品的內在缺陷尚未被發現,產品符合現行的質量標準,而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經營者雖不承擔產品質量責任,但卻要承擔產品責任。對產品責任的概念,我國司法界的認識還不到位。《法學》雜志2000年第5期刊登的一例案例評析《沒有質量標準的產品責任———對一起非“質量不合格”產品責任案的比較法研究》,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理論上明確產品責任的概念及構成,是很有必要的。
我國于1993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下稱《產品質量法》,實際上也是采用產品責任的這種定義的。該法區別了產品質量不合格所承擔的責任和第四章的損害賠償責任。在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中,該法用了九個條款,闡述了產品責任的性質、特征以及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承擔產品責任的依據、原則、條件、責任。
產品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具有三個特征:
第一、產品責任是一種法律制裁。因產品責任受到的法律制裁,其性質是民事制裁,主要是賠償損失,這種賠償全部用以彌補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
第二,產品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生產者、銷售者對于自身違反法律規定的作為與不作為所產生的損害后果,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并且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運用調整財產關系的方法,強制侵害人以自己的財產來彌補給他人造成的財產損失;
第三,產品責任是針對侵犯他人人身權和財產權而采取的法律手段。產品責任與不履行合同的違約責任不同。產品責任是針對侵害他人財產權、人身權而設立的法律制度,保護的是合同之外的權利。
我國《產品質量法》在規定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上,借鑒了國際立法經驗,規定了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
第一,產品存在缺陷,且在售出時缺陷就已存在。產品缺陷的實質性含義,是產品存在著不合理的危險。按照《產品質量法》第34條的規定,判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以是否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作為依據之一。此外,當沒有安全、衛生標準時,應當參照國際產品責任法的慣例,以大-眾有權期待的安全要求作為判定依據。不符合大-眾期待的安全要求,則是產品存在著“不合理的危險”。
關于產品缺陷的種類,我國現行立法與國際上同類立法基本一致。概括地說,產品缺陷包括設計缺陷、制造缺陷和指示缺陷。原告要證明產品存在設計缺陷,必須提供更安全、更適宜的設計與產品實際采用的設計相比較,以證明產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險。由于我國規范產品設計方面的法律、法規較缺乏,原告要證明產品存在設計缺陷困難、費用是較大的。而確定產品有制造缺陷,則容易一些。產品的制造缺陷是指產品不存在設計缺陷,而是在生產或制造過程中產生的不安全因素,是特定產品的質量與其他同類產品的質量出現差異,該差異可以通過對其規格、技術要求的檢驗或通過與正常產品的對比檢驗進行主觀識別。原告一般舉出生產者有標準或技術規格,有關的產品不符合該標準或規格(如權威機構對缺陷產品的檢驗結論),即可證明制造缺陷的存在。未預先通知缺陷,也稱為陳述缺陷或信息缺陷,是指當產品投入市場而未充分通知易受傷害的消費者該產品在使用中可能出現的潛在危險時產生的缺陷。
第二,因產品缺陷造成了用戶、消費者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失。產品責任以受害人的人身傷害和財產遭受損害為前提。因此,受害人所受人身和財產損害的客觀事實便成為產品責任的依據。如果產品存在缺陷,但并未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的事實,則不構成產品責任。對于受害人來說,只要發生損害即可請求賠償,至于損害的大小、輕重,則不影響侵害人承擔責任。
第三,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是指存在著一種必然聯系。也就是說,某一現象的出現,是由另一已經存在的現象引起的。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為損害事實是因產品缺陷所致。如果損害事實不是產品缺陷造成的,則不負民事責任。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必須是一種內在的、合乎邏輯的聯系,原因對結果發生著決定性作用。
第四,經營者依法承擔過錯責任或嚴格責任。與國際發達國家的產品責任立法相一致,我國《產品質量法》也規定了生產者的嚴格責任,即生產者的產品責任不以生產者是否存在主觀過錯作為構成要件。但與發達國家立法不同的是,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銷售者承擔的既有嚴格責任,又有過錯責任。我們修改產品責任立法時,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規定銷售者也全部承擔嚴格責任,以符合民商立法國際化趨勢。
二、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責任
1、生產者的產品責任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29條對生產者承擔產品責任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
這條規定包含了四層含義:一是規定了生產者承擔產品責任的條件及確立的歸責原則;二是明確了侵權損害的范圍;三是規定了生產者免除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條件;四是明確生產者對其免責負有舉證責任。據此得出:
(1)生產者對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承擔嚴格責任。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了用戶、消費者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是一種對生產者實行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的表述,與國外產品責任法的規定原則是完全一致的。
嚴格責任理論是20世紀6、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產品責任理論,亦稱侵權行為的無過錯責任。按照這種理論,只要產品有缺陷,對使用者具有不合理的危險,因而使其人身遭受傷害或者財產遭受損失,該產品的生產者不管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均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其特征在于受害人無需證明產品缺陷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會有這種缺陷,生產者對產品存在缺陷是否存在自身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只要證明損害是由于產品存在缺陷所致就行了。在嚴格責任下,生產者如想免除承擔責任,只有對法律規定的免責條件提供確鑿、充分的證據時,方可免除產品責任。當生產者不能進行有效抗辯時,則判定生產者承擔責任。產品侵權的嚴格責任使受害人減輕了舉證責任,充分體現了保護消費者、保護弱者的原則。目前,美國、英國、德國以及歐洲共同體其他成員國和日本等國家制定的產品責任法,對生產者均采用了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
(2)生產者的免責條件和舉證責任。
生產者對因產品缺陷造成用戶、消費者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侵權賠償承擔嚴格責任。但是,嚴格責任并不是絕對責任,生產者只要能夠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提供確鑿、充分的證據,進行有效抗辯,則可以免除其賠償責任。我國《產品質量法》第29條第2款規定了生產者的三項免責條件,同時也表明了生產者對其免責理由負有舉證責任。《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規定的三項免責條件是:
第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這是指生產者生產的產品未出廠、銷售。也就是說,具有缺陷的產品尚未出廠、銷售,發生了損害,不適用《產品質量法》的規定。
第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這項免責條件是指產品在出廠、銷售時,不存在產品缺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抵押貸款流程是什么
2021-03-04拆遷違法能否請求國家賠償
2020-11-09合同部分履行定金怎么退
2021-03-20如何保障老年人婚姻自主
2020-11-30房產贈與部分轉賣需要交哪些稅費
2020-12-21外包的意義
2020-12-16保姆提供勞務致人損害由誰擔責
2020-12-30投資型保險有哪些型式
2020-11-13產品責任保險與產品質量保險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10人身保險投保人對哪些人具有保險利益
2020-12-03談用仲裁方式解決保險合同糾紛
2020-11-28外資保險公司的關聯企業是指什么
2021-03-23保險人解除合同的情形是什么
2021-01-11追尾責任認定保險理賠誤工費
2020-12-25汽車沒保險能置換嗎
2020-12-17兩年沒檢車沒交保險現在想用還能車檢嗎
2021-02-01土地承包合同包括哪些條款
2021-02-23轉讓土地使用手續審批程序是什么
2020-12-10汕尾市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1-01-01房屋拆遷安置合同條款具有可撤銷的法定情形嗎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