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一些工業企業違反規定,隨意排放污染物,對當地居民健康產生危害。在投訴無果的情況下,受害居民可以發起訴訟,通過法律手段維權。這類訴訟屬于民事訴訟的一種,也有訴訟時效一說。那么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是多久?下面我們一起聽聽小編的說法。
一、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是多久?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可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二、誰承擔環境污染損害訴訟的舉證責任?
在環境訴訟中,如果由原告承擔主要舉證責任會遇到很多困難:作為污染受害人的原告(多為公眾或居民),由于受到文化、科學知識的限制和缺乏對致害物檢測、化驗的手段很難取得有關證據,同時搜集污染者(被告)排污證據,涉及到其生產工藝、商業或技術秘密等高度專業化的知識,也十分困難甚至無法取得。因此,有的國家在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與判例中,采取了舉證責任“轉移”亦稱“倒置”的原則,即由原告承擔的舉證責任,改為由被告舉證,或者原告只需要提出受到損害的事實證據,如果被告否認應承擔民事責任,則需要提出反證。
我國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沒有針對環境訴訟提出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為了補救環境訴訟中遇到的困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四條規定:在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三)項進一步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由此可見,一般的民事訴訟時效都是兩年,但是環境污染案件比較特殊,收集證據到審理都比較復雜,所以法律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是三年。在舉證責任方面,居民作為原告,缺乏相應的知識和對有害物質的檢測技術,當其無法完成舉證的時候應該由被告企業承擔。
如何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制度
環境污染的種類有哪些?
環境污染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收土地按照區片綜合地價應該怎么補償
2021-03-22律師函可以拒絕簽收嗎
2021-03-14股權質押可以同時質押嗎
2021-03-23如果交通事故肇事逃逸需要拘留嗎
2021-03-2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是怎樣的
2020-12-10一般累犯會加重幾個月
2021-03-17我國各省市交通事故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標準
2021-02-01被執行人失信會影響到孩子嗎
2021-02-22發生勞動糾紛勞動者如何維權,勞動者維權時的注意事項
2020-12-06如何確定保險合同的保險期限起算時點
2021-02-24沒有責任認定書的追尾事故保險理賠嗎
2021-01-16事故中機動車貶值怎樣理賠
2021-02-13保險代理人有哪些分類
2020-11-27兼業保險代理人形式
2021-03-19荒山土地承包合同有什么內容
2021-01-30土地承包程序是什么
2021-03-04工業用地轉讓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20征地拆遷補償不合理,什么時候維權合適
2021-03-24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包含哪幾個部分
2021-02-05房屋拆遷補償方案的審批流程是怎么樣的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