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撤銷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
破產撤銷權的對象是可撤銷行為。對于什么行為屬于可撤銷行為,有的國家采用列舉式的立法模式,如英國、日本,有的采用概括加列舉的立法模式,如德國1994年修訂的破產法即規定了可撤銷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和具體的可撤銷行為的類型。我國破產法對可撤銷行為采用列舉式的立法模式,規定的可撤銷行為種類又過少,債務人在破產前實施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不能得到有效調整,不能真正貫徹破產法平等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因此立法上有必要參考德國立法例,抽象出可撤銷行為的一特征,將其概括為可撤銷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從而彌補列舉式的立法模式不能窮盡債務人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類型的不足,并賦予法官相應的自由裁量權,以期更有效地規范破產利害關系人的行為。而在目前的破產案件審判實踐中,法官則需對可撤銷行為的構成有一個抽象的概念性的認識,從而對目前破產法中未規定的、債務人明顯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有正確的定性。
破產撤銷權的一般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必須有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
對于行為的“有害性”,有的國家采用一般性標準,即行為的發生致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減少,導致債權人的受償因此受阻或難度增加。該標準主要是從行為的發生是否使債務人責任財產的經濟價值有所減退的角度考慮的。其適用對象是債務人與第三人,該第三人也可能是債務人的某一債權人。有的國家則采用債權人地位標準。即某一行為使個別債權人獲得比行為發生以前有利的地位,如沒有該行為,該債權人在債務人破產后實現權利的程度可能會低。該種標準是基于債權人地位平等的破產法的基本理念而建立的,其適用對象只能是債務人與其已有的債權人發生的交易行為。以上兩種標準各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和對象,具有不同的功能,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應兼采。
(二)有害行為必須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
破產程序開始后,債務人的財產歸破產管理人占有、管理,債務人失去了占有、處分權,其處分行為屬無權處分,不發生物權效力,因此不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債務人的損害行為一般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但如不對有害行為的存續期間加以限制,則會破壞交易安全,因此各國立法規定了一定的期間,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一定期間內所為的行為,破產管理人才可以請求法院撤銷,這個期間即為臨界期間。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發商承諾的學區房難落實,是否可以主張違約賠償
2021-01-21個人出租房屋可以申請代開專票嗎
2021-03-01喪葬費、死亡撫恤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
2021-02-14老人能要以前的贍養費嗎
2020-11-15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否存在未遂狀態
2020-12-29什么是繼承法?
2021-01-14給保姆費能證明贍養父母嗎
2020-11-12怎么區分婚前財產和婚后財產
2020-11-25政府回購房土地出讓金要交多少
2021-03-21通過房產中介買賣房屋有何風險
2021-03-18勞動關系轉移證明
2021-01-17下崗職工轉移勞動關系的三個難點
2021-02-20公司稱已繳納社保卻未交如何處理
2020-11-08航班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0-12-12保險人未及時作出核定賠償要負什么責任
2020-12-29被保險人的直接解除權行使條件有哪些
2021-02-27失火引起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8保險合同是附條件的民事行為嗎
2021-01-10財產所有者、保險契約、被保險人權利與義務知識
2020-12-13保險合同簽訂后,被保險人能否更換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