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環境保護法常識海洋環境污染公益訴訟不容缺位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7 · 119人看過

近年來,我國海洋污染事故頻發,在給海洋環境帶來重大損害的同時,也給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然而,目前海洋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卻少有人問津,國家的合法海洋權益得不到賠償。

海洋環境公益訴訟步履維艱

環境公益訴訟屬于公益訴訟的范疇,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使環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即將遭受侵害時,為了維護國家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對侵害國家環境權益、社會公共環境權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請求給予賠償,并由法院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目前我國每年海洋環境污染事故頻發,不可避免地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這種海洋污染損害包括兩個方面:私有利益損害及公益利益損害。私有利益損害主要指因海洋環境污染所造成的與切身利益相關的直接利益損失(如養殖損失、漁業損失),其私有利益的索賠方往往是受損的個人或單位。為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受損害,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受到損害的個人或單位必然會向法院對肇事方提起民事責任訴訟,對自身造成的污染損害請求索賠。相比之下,公益利益損害主要指對海洋所造成的生態服務價值損失、環境容量損失等海洋自身遭受的損害。這種污染損害往往找不到直接的受損對象,其侵犯的是國家的合法權益。對于這部分損失,由于沒有直接的利益相關實體代表國家提出海洋環境公益訴訟,索賠公益污染損害的實例較少。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對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提請環境公益訴訟的僅有2002年“塔斯曼海”輪海洋溢油生態索賠案。該案由天津市海洋局代表國家提起海洋環境生態損害賠償。目前該案一審已經判決,判令被告支付原告995.81萬元,其中海洋環境容量損失750.58萬元,調查、監測評估費用及其生物修復研究經費等245.23萬元。此案二審正在進一步審理過程中。

當海洋環境遭受污染損害后,進行的海洋環境公益訴訟維護的將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國家和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從目前環境公益訴訟的實際情況來看,造成海洋環境公益訴訟步履維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思想意識問題。首先,不少行政主管部門并沒有意識到海洋環境污染對海洋生態服務功能、海洋環境容量損失等較深層次的“無形的”影響,其認識僅拘泥于變差的海水水質、損失的海洋漁業資源量和養殖資源量等表面的污染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不會也不可能想到對海洋環境公益損害的索賠。其次,由于海洋環境公益訴訟維護的是國家的公共利益,一些相關單位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認為向法庭提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審理持續時間長,程序較為復雜,還需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財力,最終訴訟結果也未必勝訴。如敗訴,單位還需支付訴訟成本費用。而即便勝訴,勝訴的收益歸宿是國家,而不是單位本身。單位自身在整個公益訴訟中并沒有任何的收益可言,而且還存在自身利益損失的風險。這就使得一些相關部門明哲保身,置國家利益于不顧。

二是訴訟主體的法律適用問題。我國現行的三大訴訟法中,只有刑事訴訟法針對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的犯罪行為,授權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明確了公益訴訟的主體。而在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中,訴訟的主體必須是與案件存在直接利害相互關系,存在間接或沒有利害關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不能成為適格的主體。依照現行法律,其提請的公益訴訟自然不會得到法院的受理。然而在海洋環境公益訴訟中,環境污染事故侵害的是國家的合法權益,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人。在此種情況下,依照現行的訴訟法,國家的環境公益利益損害找不到適格的訴訟主體,自然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和救濟。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會損害國家的環境利益,另一方面也會大大淡化社會各界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熱情,影響公眾參與環境事務的積極性。

必須加強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建設

一、訴訟主體擴大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海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監督和檢舉。因此,筆者認為,傳統的訴訟法應對環境訴訟主體資格的認定條件給予擴大化。環境保護已經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該有權代表國家進行環境公益訴訟,維護國家合法權益。

二、鼓勵環境公益訴訟。環境公益訴訟需要消耗起訴人相當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為了環境公益而進行的起訴,起訴人還需承擔敗訴的風險和訴訟成本、取證等一系列訴訟損失。而如果勝訴,則收益歸國家,將用來恢復和補償污染事故造成的環境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提請環境公益訴訟沒有任何利益所得。起訴人作為一個“理性人”,即使存有維護國家及社會合法權益的用心,但不可能長期“賠本賺吆喝”。因此如沒有鼓勵公益訴訟的激勵機制存在,最終的結果可能導致環境公益訴訟無人問津,環境公益得不到法律上的保障。

美國為了鼓勵公民環境訴訟,在《清潔水法》中規定,起訴人勝訴后,敗訴方承擔起訴方花費的全部費用,國家再對其給予獎勵;《垃圾法》規定,對環境違法人提起訴訟的起訴人可得罰金的一部分。這些鼓勵訴訟的措施和推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眾的環境公益保護意識。借鑒美國的做法,我國為鼓勵公民、社會團體等進行環境公益訴訟,也可采取諸如起訴人如敗訴可根據實際情況緩、減或免交訴訟費用,勝訴后國家給予獎勵或分享勝訴收益的一部分等相關措施來鼓勵環境公益訴訟。這樣,一方面是對原告付出的彌補,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勵更多的人維護環境公益。

海洋環境關系到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已經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缺位使公眾環境利益保護處于極為尷尬的境地。海洋環境公益訴訟是維護國家海洋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和進行海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須加強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建設,從根本上改變環境公益訴訟目前的弱勢局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