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約財產糾紛案件,在婚姻家庭糾紛案件中占相當大的比例,且裁判不一的現象時有發生,對因彩禮發生的糾紛應當怎么解決呢?下面就來看看婚約財產糾紛怎么處理。
2004年4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此條件的規定,標志著人民法院正式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于彩禮糾紛問題如何處理作出明確規定。
婚約財產糾紛性質的區別
借婚姻索取財物是指一方當事人借助優勢地位而不是僅僅依風俗習慣脅迫或欺詐另一方交付一定的財產,方可訂立婚約或締結婚姻,該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第58條的規定,屬于無效民事行為,也可理解為廣義的侵權行為,在當事人之間產生侵權行為之債,其法律后果當然是視情形返還全部或大部份財產,不能返還的應賠償損失;基于婚約關系發生的贈與行為在當事人之間不形成債的關系,贈與行為完成后,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即消失,贈與方沒有要求對方返還財產的實體權利。上述兩種情況法律關系明確,處理起來應無爭議,但實踐中有明顯索取或贈與情節的情況較少見,通常是婚約當事人或其親屬參照當時當地"行情"和自身情況,經過來回數次"要約"、"反要約"確定彩禮數額,形成合意,難以區分是索取還是贈與,對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形成的是何種財產關系,如何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存在一定的分岐。
婚約財產按其性質應分為兩類不同性質的財產。一類是當事人基于訂立婚約而由一方贈與另一方或由雙方相互贈與的財產,稱為"贈與財產"或"贈與物",包括食品、煙酒、化妝品、價值不大的衣物、禮尚往來的小額禮金等。另一類是當事人依據當地的風俗習慣,而由當事人出于非內心自愿的意思表示而不得不為的一種民事行為,如給付對方大量現金、大量衣物、其他貴重物品等,另一方當事人因該民事行為所取得的財產是一種事實上的占有行為,它并不發生財產所有權的轉移,它在物權法上表現為用益物權,也被稱為"他主占有"即非所有人占有,這種占有權依據所有人的意思可以消滅,占有權消滅之后,所有人依據返還占有物請求權可要求占有人返還不當利益,財產占有人負有返還不當利益之義務,因此,收受彩禮的一方當事人取得占有的財產應屬于"因不當得利所取得的財產"。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依據傳統民法,不當得利人應返還的利益不僅指返還原物或原物價額,還應包括原物所生孳息。但由于婚約財產糾紛案件中收受財物一方當事人是基于當地風俗習慣而取得的財產占有,其并無主觀惡意(如非"索要")。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婚約財產糾紛案件時,對于除贈與物外的彩禮除適用不當得利的法律規定外,同時根據不同的案件情況,適當考慮適用"公平原則"酌情減輕應返還不當利益一方當事人的返還責任,即并非由不當利利人返還全部利益。如此,則法律在調控社會生活方面的職能必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而逐漸為廣大公眾所接受。
當然,對于不屬于婚約財產糾紛的案件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對于借訂立婚約而進行買賣婚姻的財物,屬于非法所得應追繳;對于以訂婚為名而詐騙錢財的應將詐騙所得退還受害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還要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對于少數以戀愛、訂婚為名,以送給對方財物為手段玩弄異性者,因送交財產的一方具有非法目的,解除婚約時,其要求返還財產的請求不應得到支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司注銷倒閉員工賠償怎么算
2021-03-24發生交通事故該如何認定責任
2020-12-27欠條和借條有區別,你知道嗎
2020-11-09治安拘留家屬能探望嗎
2021-03-14非軍人的婚姻權利有哪些
2021-02-26與臺灣人的結婚手續
2021-02-09治安管理處罰需要立案嗎
2021-03-02軍人撫恤金能否被凍結執行
2020-12-29醫療糾紛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2021-02-06老人遺產女兒能分嗎
2021-02-12顧客在超市內摔傷,超市理應賠償嗎
2021-03-16勞動合同期限未滿可以辭職嗎
2020-12-24競業限制協議單位沒有蓋章有效嗎
2020-12-18用人單位拖欠工資有什么處罰是什么
2021-03-14哺乳期什么情況可以直接申請仲裁
2021-02-24人身意外險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19保險公司賺錢問題的方法有什么
2021-02-02保險合同的解釋通常是遵循有利于哪一方的原則
2020-12-21我國人身保險合同中的自殺條款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07保險人應對保險合同盡說明義務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