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通常指國家、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以原告的訴訟主體資格,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通過法院依法審理,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回復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制度。根據訴訟主體的不同,可分為廣義和狹義上的公益訴訟。廣義上的公益訴訟包括所有維護公共利益的訴訟,狹義的公益訴訟僅指國家機關代表國家以國家的名義提起的訴訟。訴訟主體問題是公益訴訟制度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涉及公益訴訟的規定僅一條,對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明確。
一、我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多起公共事件,如紫金礦業污染事件、康菲溢油事件以及三鹿奶粉等危害公共利益事件,不斷刺痛著公眾的神經,人們期盼著能有人或組織站出來,基于公益而提起訴訟。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明確規定我國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將公民個人排除在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范圍之外。
公益訴訟較之私益訴訟更具復雜性,被告通常為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非公民主體,其實施的損害行為往往具有損害結果嚴重但又難以量化等特點,這就意味著原告須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較高訴訟能力。本次立法關于公益訴訟的規定,是我國公益訴訟建立的初始階段,對立法機關和司法實踐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有關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法律規定,既要借鑒域外經驗,又要立足于我國的國情,力求使創設的制度能夠有效發揮其社會治理作用。
二、各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設計及借鑒意義
縱觀各國有關公益訴訟的立法情況,不管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都建立了公益訴訟制度,規定了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機制。
大陸法系國家的公益訴訟制度是建立在羅馬法的公共信托理論與訴訟信托理論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公共財產的使用權由國家授予一定機關行使,若授權機關未行使好訴訟信托,則可由任何公民向法院提起訴訟,以保護信托財產。在法國、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公益訴訟主要是由檢察機關等國家機關提起,相應公益團體也可提起團體訴訟,但原則上不允許公民提起公益訴訟。如德國的《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對涉及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可提起民事訴訟,還在《防止不正當競爭法》、《專利法》、《商標法》等經濟法律中均規定了有關公益團體(如消費者保護團體,促進工商業利益團體等)可以提起團體訴訟。
英美法系國家的公益訴訟的原告一般有檢察官、公民、企業和各種公益團體?,F代公益訴訟發展于美國,其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十分寬泛,從1863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反欺騙政府法》到之后實施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克萊頓法》以及環境保護法等,都規定了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及公民個人均可提起公益訴訟。而在英國,一般只有法務長官(檢察長)可代表公眾提起訴訟,以倡導公眾利益,阻止公共性不正當行為,但也有例外。例如英國的《污染控制法》規定“對于公害,任何人都可提起訴訟”。
可見,當今兩大法系主要國家均對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進行了規定,不僅有特定機關,還有社會團體與個人,不僅是直接利害關系人,還是非利害關系人,均可提起訴訟。只是在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方面,英美法系國家比大陸法系國家規定的更加廣泛。但總體來說,各國在立法過程中均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將公益訴訟原告的主體資格不斷擴大。各國公益訴訟制度中有關原告主體資格的規定值得借鑒。
三、我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完善
基于我國當前公益訴訟制度原告主體資格的現狀以及在借鑒各國成熟經驗基礎上,筆者擬對完善我國公益訴訟制度原告主體資格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在立法上應進一步明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中所表述的“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僅指現行法律直接、明確規定可以就某一領域提起公益訴訟的機關或組織。而目前我國只在海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可就海洋環境污染事件提起公益訴訟。法律并未明確規定相關社會團體和組織特別是檢察機關是否具有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而檢察機關具有監察權,擁有專業的人員、設備和雄厚的人、財、物支持,檢察機關作為原告與通常具有較強實力、擁有強大財力和社會關系資源的被告對簿公堂,具有個人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檢察機關更適于以公益代表的身份提起公益訴訟。
其次,立法應支持、鼓勵和引導公民個人參與公益訴訟。從法理上來看,我國憲法第二條的規定賦予了公民個人公益訴訟主體資格。保護公共利益實質上是公民個人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分子參加社會管理的責任和義務,承認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訴訟權利,是人民主權憲法原則在民事訴訟領域的具體體現。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例來看,大多數國家在環境、食品安全、反壟斷、牽涉國家利益的訴訟中也賦予公民公益訴訟主體資格。而對公眾普遍擔心的濫訴行為可通過設置前置程序,提高有關公民起訴的條件、設置行政處罰的前置程序及對濫訴行為規定相應法律責任來加以解決。從長遠來看,賦予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建立我國的公民公益訴訟機制是必要的?,F階段立法增加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解決公益訴訟訴告無門的問題,而非公益訴訟案件太多。賦予公民以公益訴權可以有效補充公共執法所存在的不足,可對公共執法狀況進行監督,最大限度保障社會公共利益。
總之,在我國建立以公民個人、社會團體、有關行政機關和檢察機關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的多元訴訟主體模式,能有效解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不明確的困境,更好的實現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
公益訴訟較之私益訴訟更具復雜性,被告通常為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非公民主體,其實施的損害行為往往具有損害結果嚴重但又難以量化等特點,這就意味著原告須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較高訴訟能力。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模擬拆遷協議有時間限制嗎
2021-01-06涉外婚姻中介公司違法嗎
2021-03-24什么是物權法定準則是什么
2020-12-07交強險對死亡事故是否應該追加責任險
2020-12-15法定監護人辦理一般多久
2021-01-24離婚后孩子的探望權婚姻法如何規定
2020-12-07不贍養老人有繼承撫恤金權嗎
2021-02-15合同擔保與擔保物權
2020-12-07樓頂空間的所有權到底該歸誰
2021-03-212020年勞動合同法關于經濟補償金的法律規定
2020-12-14競業禁止與競業限制的主要區別在哪些方面
2021-02-08離職了怎樣才可以拿到經濟補償金
2021-02-01被公司惡意辭退的情況下,員工能要求賠償嗎?能賠多少?
2021-01-03上海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2試用期想離職公司不肯怎么辦
2021-02-27用人單位社保欠繳可以勞動調解嗎
2020-12-03勞動糾紛多久過起訴期
2021-02-28飛機延誤的賠償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0合同生效后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是否確立
2021-01-04兩車撞痕不符保險理賠遭拒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