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林某與葉某原系夫妻關系,2006年6月21日雙方在民政局辦理離婚登記手續,但此后雙方仍在一起同居生活。2007年1月8日,林某與葉某從事養殖生意,因缺乏資金,想向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10萬元。信用社通過審查,認為林某不符合貸款條件,不予貸款。于是,林某委托具有貸款資格的薛某以薛某個人名義在農村信用合作社借款10萬元并轉借給林某。林某向薛某出具借條一份,約定此款定于2009年5月30日前歸還全部本息。林與葉某借款后,分10次共向薛某償付利息,利息付至2008年10月11日。2009年1月15日林某因患病突然死亡。林某死后,薛某要求與林某共同生活的葉某償還借款本金10萬元及利息。葉某以借款10萬元是兩人離婚之后產生的債務,屬林某個人債務為由,拒絕還款付息。
【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夫妻離婚后同居生活期間為某種經營產生的債務應認定為合伙債務。
夫妻在離婚后又同居的,如果沒有辦理復婚手續,那么他們不具有夫妻關系,各自的財產獨立,一方在同居期間所欠債務,另一方沒有義務代為償還。如果在同居期間,共同經營養殖場,應認定為合伙性質,養殖場所產生的債務應為合伙債務,那么按照法律規定,合伙人對外承擔連帶責任,即一方有義務清償共同債務。
第二種意見認為,夫妻離婚后同居生活期間為某種經營產生的債務應視為兩人共同債務。離異后仍保持共同生活狀態,屬于同居行為,為共同的生產經營而又基于同居關系而產生的共同債務,雙方應承擔連帶責任,即使一方死亡,另一方也應對全部共同債務承擔清償責任。
【管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01]30號)將男女雙方均無配偶而未依照婚姻法的規定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便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行為定性為同居關系林某和葉某雖已辦理離婚手續,但吃住仍在一起,并對外仍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十條的規定,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同時該《意見》第十一條也規定,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可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故葉某對10萬元共同債務的本息應當與林某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薛某可以要求王某償還10萬元借款及利息。**萍王冬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上市公司嗎
2021-01-09怎樣預防假冒商標的行為發生
2021-01-16責任免除是對誰承擔責任的限制
2020-12-31什么是家庭冷暴力,遭到冷暴力該如何處理
2020-12-31女職工哺乳期能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25商業銀行調整業務范圍需要哪個部門批準
2021-02-09一歲寶寶在商場受傷以后責任歸誰
2020-12-10面對求職單位的女性性別歧視怎么辦
2020-12-29消費者自愿購買過期食品造成損害可以索賠嗎
2020-12-02產品責任險中保險公司不承擔責任的情況有哪些
2021-03-03保險合同的射幸性特征是什么意思
2021-02-01存款保險費率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021-03-08交通事故訴訟是起訴司機還是保險公司呢
2020-11-20保險拒賠怎么辦
2021-02-05保險公司拒賠怎么起訴
2021-03-15關于農村機動地發包的程序性規定
2020-11-23土地轉讓形式
2021-02-03國有劃撥土地轉讓
2020-11-09房屋拆遷有爭議如何處理
2020-11-19拆遷住改非補償款歸房主還是經營者
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