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刑法規定精神病應該入罪?
根據目前我國刑法當中的規定,精神病還沒有規定為入罪,根據行為人的精神狀況,判斷行為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應按照以下兩個標準進行。
(1)醫學標準。即從醫學上看,實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的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并且處于發病期,而不是徹底緩解期或間歇期。
(2)心理學標準。即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行為人是否因患有精神病而導致其在實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時,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根據《刑法》第18條的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院程序鑒定確認的 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二、刑法規定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雖然刑法對第18條第2款并未規定對間歇性精神病人犯罪是否是在精神正常時犯罪要依法定程序進行鑒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為了避免使本無刑事責任能力的間歇性精神病人承擔不應該承擔的刑事責任,或者使本僅具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間歇性精神病人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的不良后果,對任何被認為屬于患間歇性精神病的人實施的犯罪,均應依照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的法定程序進行鑒定,以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狀況。
對精神病犯罪進行界定需要判斷當事人的身體狀況。出于人文關懷精神,對于正處于犯病期間犯下罪行的精神病患者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當事人不處于犯病期間,或者是病情較輕神志清醒時,此時對于當事人的審判則會盡量從輕量刑。
在現代的生活當中,很多的案件都是由精神病人所犯下的,包括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的比較多的一些案件,因為不具有行為能力,所以被認定為精神病而不負刑事責任,引起了眾多的憤怒,網絡上也一直有人呼吁要求精神病要入罪。
精神病人感情破裂能自動離婚嗎?
精神病犯罪就能免責嗎
可以跟精神病人協議離婚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貸逾期被仲裁怎么辦
2020-12-28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最高法院將出臺勞動案件司法解釋
2021-01-25內河船舶糾紛的管轄規定是什么
2021-01-21對銀行抵押的房產法院能查封嗎
2021-01-21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如何辦理,辦理該證應提交哪些材料
2021-02-05個人轉讓住房是否繳納土地增值稅
2021-02-08什么情況下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10國企勞務外包是否違規
2021-01-05疫情期間不上班工資如何支付
2020-12-29車輛被炸可不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1-01-26保險糾紛應該如何解決
2021-01-20人身保險理賠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2021-01-21保險法對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27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效力是怎樣確定的
2021-01-16為避車造成側翻致路人受傷保險公司要賠嗎
2021-02-10對保險代理人的含義有什么規定
2021-03-13出讓土地贈與他人流程是什么
2021-02-03劃撥土地可以辦理他項權證嗎
2020-12-31拆遷補償協議不是房屋所有權人簽字有效嗎
2020-12-16胎兒能否享受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政策
2021-01-29